徐荣谦:养好宝宝脾和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若要小儿安,调理脾胃是关键

脾胃虚弱是孩子最大的生理特点

脾胃是后天之本

中医学认为,脾与胃相表里,被称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换句话说,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虚则百病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脾胃功能对人体的重要性。

脾胃协调工作,共同搭建身体健康的根基

在中医的五脏六腑中,脾为脏,胃为腑,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胃像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脾作为五脏之一,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所谓水谷,就是水液和谷物等饮食的统称。人们所摄入的食物,需要先由脾化为气血,然后再分送给身体各处。脾“运化”的过程由“运”到“化”,“运”是脾脏之气推动饮食由胃传递给小肠,经过胆的帮助进行消化;而“化”则是脾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血液,再将这些血液运达于身体各部位,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病变。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机体健康不生病。

脾胃,中西医说法有不同

中医的脾胃和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西医所说的脾指的就是脾脏,具有滤血、造血、储血、免疫等生理功能;胃就是一个消化器官,有储藏和消化食物的功能。

而中医所讲的脾胃并不只是某个具体的器官,更是一个功能概念,其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可以说,中医的脾胃功能包含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结合,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系统。

脾胃,为什么经常放在一块儿说

为什么脾和胃常常被合二为一称为“脾胃”呢?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是为脾的运化做准备;脾的运化“为胃行其津液”,是适应胃继续纳食的需要。两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消化运动。若胃纳不佳,会导致脾化生气血的原料不足;脾虚则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稀薄。

脾和胃,都属于消化系统,它们互为表里。如果脾胃不和,比如说胃强脾弱,胃亢进,胃口特别好,特别能吃,但是吃了不吸收,不能运化;脾弱了,吃了就腹泻或者吃了以后肚子越来越胀,这就是胃强脾弱。脾胃功能旺盛的孩子食欲好、吃饭香、消化吸收功能良好,不偏食,身体也长得结实,很少生病。脾胃功能不足的孩子则相反,有的孩子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有的鼻子出血、干燥,甚至眼睛酸涩疲劳,这都是脾胃不和的表现。

中医学非常重视阴阳平衡,认为只有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反之,如果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能生病。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很容易出现阴阳失衡的问题,一旦脾胃的阴阳失衡,就很容易生病。

“脾常不足”,孩子先天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孩子的生理特征之一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孩子的脾胃尚未发育成熟,其生理功能也不完善。同时,孩子还具有“肝有余,而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就是说孩子的脾胃非常娇嫩,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孩子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生长旺盛,需要脾胃这个后天之本为其提供较多的营养物质,相对薄弱的脾胃功能常常与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孩子特别容易出现多种脾胃失调的病症,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积食、便秘、腹泻等。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脾常不足”,也就是脾胃虚弱,才是其最大的生理特点,父母应注意合理喂养,调护孩子的脾胃,才能保证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喂养不当造成孩子脾虚

中医认为,孩子是“纯阳之体”,脏腑稚嫩,易虚易实。特别是脾胃,如果家长在平时的起居、饮食等方面没有照顾好,是非常容易伤害孩子的脾胃的。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比如,婴儿时期没有按时添加辅食,或长期给孩子吃过细、过软的食物,孩子的咀嚼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人,消化能力差,从而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还有的家长对待孩子的饮食粗心大意,吃饭不规律,从而造成孩子脾胃虚弱。

另外,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吃很多营养品,什么人参、蛋白粉等,或是让孩子过度食用高油脂、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往往会使孩子脾胃受损,不能正常发挥运化能力,导致厌食。此外,给孩子吃得太多、太杂,也是造成脾胃虚弱的一个原因。节假日过后,因为腹泻、腹痛就诊的孩子明显增多,都是因为吃得太多、太杂引起的。

孩子口味重,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中医认为,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意思是,脾有没有毛病,可以通过嘴唇的色泽和口味等观察出来。

比如孩子身体健康时,嘴唇的颜色应该是嫩红色的;如果脾阴不足,嘴唇往往是鲜红色的;嘴唇淡白色时,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脾虚不足,或是受凉了。一般来讲,受凉引起的嘴唇淡白是暂时的,身体暖过来颜色就能恢复正常。如果是血虚,唇色长期淡白,就要警惕了。

《黄帝内经》里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意思是脾和口味是相通的。一个人如果脾气不足,他的口味往往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总觉得嘴里没有味道,或者嘴里会出现异常的口感,这就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我曾经见过一个小患者,家长在叙述病情的时候突然对我说,孩子的口味非常重,喜欢吃很咸的菜,一定要别人都觉得味道很重了,他才感觉有味道。我看了看孩子,看上去挺结实的,嘴唇非常鲜艳。我又看了看孩子舌头,我初步判断这个孩子的脾有问题,但是又不是很严重,我就对他的父母交代说回去多吃些山药、莲子等食物,给孩子煮汤或熬粥都行。还有就是做菜要减盐,造成孩子现在这个状态的根源在于在给孩子加辅食时就开始用盐,到了一两岁,做菜用盐量也很高,因为孩子的父母都口重,淡了觉得没味。

孩子为什么没胃口

不少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上学后,一下子就变得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了呢?其实,家长如果明白“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这些中医道理,就会知道孩子吃饭不香可能是学习负担太重了。

中医认为,如果一个人思虑太过,则会气结,就把体内的脾气聚住了,就会伤脾。长期思虑过度的孩子往往胃口都不好,“茶不思,饭不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孩子,每天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学校的作业、课外班等,需要不断去思考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问题,所以气机容易聚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放松心态,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恢复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