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然而,知易行难。与“拉美无思想/思想家”的常识性偏见恰恰相反,“在大西洋的这一边,哲学思想也有着长长的海岸线”,这是当代著名拉美哲学史家爱德华多·门迭塔(Eduardo Mendieta)在《拉丁美洲哲学》(1)一书导论中的描述。拉美思想/哲学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索美洲和前哥伦布时期多元的源头,有着漫长的积累和发展历史,而且几乎覆盖了哲学研究、文艺思潮、政治经济乃至社会运动等各个领域。

更为复杂的是,甚至拉美思想/拉美哲学/拉美理论这类名称背后与其说有固定的内涵和外延,不如说它们从来未能真正划定自身的疆域。借用斯特恩(Alexander V.Stehn)的话,什么是拉美哲学,取决于我们对拉美的理解,也取决于我们对哲学的理解。无论是何塞·马里亚特吉,还是莱奥波多·塞亚(Leopoldo Zea),再到当代的苏珊娜·努切泰利(Susana Nuccetelli),20世纪的拉美思想史研究就是众多理解冲突与纷争的场域——“拉美有自己的思想或哲学吗”“拉美思想是哲学吗”“拉美思想先于拉美存在吗”“拉美思想有原创性吗”……《斯坦福哲学百科》将争论的焦点概括为“存在、认同、特征、原创性以及真实性”(existence, identity, characteristics, originality, and authenticity)。这些持不同立场的学者们被分为三到四种流派:一是普遍主义者(universalist),他们坚决拒绝拉丁美洲哲学的概念,因为哲学是关于普世性的议题的,偶然性和地理性并不应该纳入思考。二是文化主义者(culturalist),他们肯定拉丁美洲哲学的存在,因为哲学并非科学,所有哲学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带有立场与视角的阐释。没有普遍的哲学,否认哲学的时空性就是自欺欺人。三是批判主义(critical approach),他们认为不可能有拉美哲学或拉美思想,由于殖民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历史包袱,拉美思想中必然携带着欧洲哲学的印迹。还有人提出了族裔的观点(ethnic approach),认为拉美哲学就是拉美各民族人民产生的思想,统一的拉美哲学可能不存在,但不能否定拉美不同人民的思想贡献。

当然“思想”一词的范畴更为广泛,不仅指哲学思想。但仅以“拉美哲学”难以自明为例,就可以想见论证“拉美思想”将会跌入多么深的泥淖。作为译者,我们无意从上述立场中选择位置,也不想卷入“什么是/不是拉丁美洲”“什么是思想”“谁是拉美思想家”诸如此类问题的论争之中,我们更希望自己扮演的是传介者,而不是决策者。我们通过翻译让问题和讨论呈现,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带来的遮蔽。比如我们不直接回答“什么是拉美思想的拉美性”,但我们可以通过译介诸如瓦尔特·米尼奥罗(Walter D.Mignolo)等人的著述来展现对“拉丁美洲”这一知识谱系背后的地缘政治性的反思。无论欧美学术界是否关注“拉美思想”,无论拉美思想界内部如何激辩传统、自我批判,思想的火焰在拉美大陆从未熄灭过。从前哥伦布时期、殖民时期、独立时期、民族主义时期直到当代(20世纪至今),拉美思想史也呈现出丰富的地层和多样的特征。由于前哥伦布时期的著述零散且有些版本考证尚无定论,殖民时期的思想成果又主要是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哲学家或中世纪神学家的信徒们(当然索尔·胡安娜和拉斯·卡萨斯除外),所以译丛的译介重点放在19世纪民族解放与文化独立思潮中的经典著作以及20世纪从“创始者一代”为首的六代思想家(“一五年一代”“三零年一代”“四零年一代”“解放哲学”“八零年一代”,这是拉美哲学思想史的主流分期方式)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近三十年的核心文献则通过编译读本的方式予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