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与儿童教育的历史
上述问题都设置在广大的童年与儿童历史框架内,故引起一些关于年龄层以及年龄层如何影响情绪学习的基本问题。“儿童”无疑没有一个固定范畴,不能单纯用生命周期的生物或生理阶段来定义。8认知或情绪发展指数固然可以令人更好地理解年龄分层,但也正是当一个人被标示为儿童、青少年或成人时,会对他们在自主、自我、权力关系以及情绪发展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儿童、童年与青春期的定义并不明确,但都是历史分析的重要范畴。在19与20世纪期间,童年本身的概念在地理与时间上都展现了显著的变化,这点或许不言而喻。所谓的一名儿童、一名青少年和一名年轻人等意涵已经大幅度转变。这些改变是透过政府立法、教育、私人倡导、科学知识与大众媒体而产生的,大大影响童年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的意义。
历史学家已将看似有明确范畴的“儿童”与“童年”视为待解决的问题。9“青春期”(youth)、“少年期”(adolescence)和“青年期”(young adulthood)这些用语在历史上都是不精确的术语,并且经常交互使用。尽管“少年期”这术语存在已久,但它的现代用法(为介于童年与成年中间那段棘手的时光进行分类)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并且在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的著作《少年期》(1904)推广下而普及。10就法律层面来说,少年期的结束意味着进入成年,一般这是落在18至21岁;但是就行为与情绪方面来说,此阶段则可以延长下去。比如在霍尔的《少年期》里,这段时光是介于14至24岁之间。11至于现代,儿童则预期会在6岁进入学校学习识读能力,16岁时少年期正活跃,但再过个两三年就到了法定成年期。为了定义出一个明确的起点,本书将“童年”定位在6至16岁的年龄范围来引导其研究,不过作者群在阐述儿童与童年的多样化及其不断变化的定义时都十分谨慎,包括那些缺乏具体概念的时代背景亦然;至于在具体定义已存在的时代背景下,本书则研究这些时代里的儿童是被解释为小大人还是天真、理想化的存在,看看他们是依照自己的才智来发展的主体,还是等着转变为成人的教育对象?
在西欧与北美,伴随着以“正确的”方式塑造儿童而来的,通常是对童年定义的窄化。儿童的社会化与文化适应,以往主要发生在家庭与宗教环境下,对下层阶级的儿童来说还包括工作环境;后来这些逐渐由教育机构取代,最后则反过来由同侪团体所取代。12在18世纪与大半的19世纪里,负责儿童教育的主要是男性精英。不过,让儿童获得基本识读能力的目标开始渗透阶级与性别界限,尤其是福音派为主的地区,因为传福音需要信徒透过阅读宗教册子与《圣经》来建立与上帝的个人关系。渐渐地,识读能力的训练变得较有系统。几乎所有本书研究的国家的识字率在19世纪末都有明显提升,不过印度的识字率相较之下提升得较慢,其女性识读能力更是欲振乏力。俄国的识字率在19世纪期间有明显提升,然而到了19世纪末,最佳估计也只有百分之四十五的男性能够阅读,识字能力最高的年龄层则落在11至20岁之间,且和印度一样,女性识读能力也比较落后。不过,到了1950年左右的苏联,有九成的男女都能够阅读了。13
西欧与北美在推动普及识字时恰逢大众教育大幅增长,这些大众教育经常是先由宗教或其他非政府机构带头进行的。到了19世纪末,免费的义务教育变成国家的职责。不过,在印度,虽然有些省试图建立初等义务教育,但英属印度时期(1858至1947年)并没有普及教育制度出现。印度独立后才有组织地为所有14岁以下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4在苏联,直到20世纪30年代教育才完全受国家所掌控,并且直到50年代后期,8年的学校教育才变成义务性质。15
普及识字与教育的无数努力扩大了阅读市场,不分男女与阶级。源源不绝的读物稳定供应到市场上,其中包括童书与教养手册。特别是童书,在情绪建构与产出的过程中已被证实为相当重要的一门文类。正如本书所表明的,至少到20世纪末为止,童书在直接塑造儿童情绪这方面有着独特与显著的功能。今日,其他媒体涉入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为学习如何感觉引进新的技术。比如说,电影院从20世纪20年代起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漫画则从40年代开始,接着要到70与80年代其他媒体才开始有更广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电视、有声书以及过度生产的计算机游戏。
为了让本研究考察的时代保持一致性,本书重点将只会放在童书以及指南文学上。本研究团队的共同成果建立在60本左右经过精挑细选、非常成功并广受好评的童书上,每一本在它们所属时代都是所谓的经典。这些作品大多为国际畅销书,有许多至今仍在市面上,其中包括:《蓬蓬头彼得》(1845德语版;1850英译版)、《丛林之书》(1894)、《彼得与温迪》(1911)、《长袜子皮皮》(1945瑞典版、英译本)、《世界第一少年侦探团》全系列(1942—1962)以及《纽扣战争》(1912法语原版;1968英译本)等等。其中一章将研究重点放在多种跨类型改编版的《彼得·潘》上,以凸显爱情观的转变,以及各版本对于角色关系的不同强调。每一章都会针对它们所研究的特定情绪参考若干部童书以及写给成人与儿童的大众教养手册,详细选书清单可见于附录的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