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数正常就一定健康
【真相】即使体重指数正常的人,也可能内脏脂肪过多,体脂率超标,同样对健康不利。
【解析】一般而言,谈到“胖”,我们总绕不开BMI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数值越大,证明肥胖程度越严重。BMI<18.5为体重过轻;18.5≤BMI≤23.9为标准体重,是很多减肥人士的目标数值;24≤BMI≤27.9为体重超重;28≤BMI≤32为肥胖;BMI>32为非常肥胖。
虽然BMI能够反映出体重的情况,却无法衡量体内脏器是否存在较多的脂肪,一般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内脏型肥胖”,这种“体重正常的胖子”其实不在少数。
内脏型肥胖指内脏脂肪组织增加,身体出现各种代谢异常。这些代谢异常在同一个个体内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存在一定的顺序关系,即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综合征、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这是一个代谢异常逐渐加重,最终导致终点疾病发生的过程。预测心血管和代谢紊乱综合征的最好指标可能不是全身肥胖,而是特异性的内脏脂肪肥胖。
那么在健康管理过程中是如何测量体内脂肪的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为体脂率。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占人体总重量的比例,男性正常比例为15%~18%,女性正常比例为20%~25%,超过比例则表示身体内脂肪率较高,哪怕BMI指标正常,也可定义为超重或肥胖。此外,体脂率,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
在总体重恒定的情况下,如果脂肪含量过高,肌肉量相应地就会很少,因为脂肪的密度要显著低于肌肉,所以同等重量的脂肪体积要比肌肉大30%以上。也就是说,即使两个人体重相似,但体脂率较高的那一位看上去会显得体积更大,显得更蓬松,显得更胖一点。
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的葡萄糖摄取,降低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并使肝脏合成和分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增加。通过坚持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游泳、远途旅行等,以及低强度运动(如行走)可明显降低内脏型肥胖者的血胰岛素、甘油三酯水平及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