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出版市场中介组织是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的部分研究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深入探讨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是,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在深入研究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的基础上,研究其共性与个性。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为标志,我国经济体制彻底摆脱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式面向市场经济迈进。自此,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一个个具有独立运营能力的出版市场主体正在形成,出版市场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39]。在出版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版市场中介组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出版产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沟通出版市场中各个子市场的重要桥梁。
关于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学界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论证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必要性、现状、问题等基础研究方面。另外,出版市场中介组织里还有很多细分的中介市场主体,例如出版经纪、图书会展、行业协会、技术服务等,很多研究是专门针对这些细分主体进行分析的,这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出版市场中介组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 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基本问题研究
无论是市场中介组织、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的研究,还是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研究,在中介组织的必要性问题上大多已达成共识,认为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更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出版市场而言,经历了体制转变的一系列改革,出版企业都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索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等名词在出版企业发展道路上成为关注的焦点,出版产业分工细化也成为大势所趋,因而产生了出版市场中介组织。董岩书强调了建立市场中介或自律性组织是出版改革的重要内容[40]。时培育、袁林新认为,出版市场缺少一种出版社会化服务的机构,为出版社提供各种业务性服务机构[41],而这种出版社会化服务机构就是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一个部分。朱建伟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了出版市场中介组织促进出版物市场交易、推动出版业的发展等的作用[42]。如今,我国大多数出版企业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为经营性企业,这也是出版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出版市场中介组织作为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早期的政府成立出版行业协会,再到出版经纪组织的形成和各类交易服务机构的涌现,我国出版市场中介组织也展现出新时代的特征和生机。我国出版中介组织的数量相对较少,服务范围和门类单一,其效用也是参差不齐[43]。另外,处理好出版市场中介组织、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我国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44]。以上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于出版市场中介组织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同时,也没有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视角探讨出版市场中介组织产生与发展壮大的原因、路径与结果。笔者将在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力争厘清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概念、特征、功能与类型。
2. 出版市场中介组织主体研究
除了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理论的研究,学者们也将目光投向实践产生的现象和问题。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在出版市场完善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并壮大,也衍生出了具有不同职责的子市场,维护和保障出版市场的日常运营和健康发展。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颁布,提出了“出版中介机构”和“出版中介服务”等概念,出版市场中介组织这一市场要素正式纳入政府管制领域,同时也引起多方的广泛关注。通过整理多个文献库的检索结果,笔者发现关于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各个主体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版权代理、评估鉴定服务、信息服务、行业协会四个部分。
1)关于版权代理的研究
版权代理可以说是出版市场中介组织最早的发源机构,尤其是如今“全版权”的运营理念甚嚣尘上,把握版权的主动权也成为各个出版市场主体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而版权贸易的繁荣离不开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进出口贸易、文学经纪等机构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版权市场的发展。总结版权代理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版权贸易和版权经纪两大部分。
关于版权贸易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实践上讲解版权贸易中的谈判技巧、合同制定、版权推广、进出口贸易等实践性问题,并给出实际操作的具体建议,这类专著主要有姜汉忠的《版权贸易十一讲》[45]、杨贵山等的《海外版权贸易指南》[46]、徐建华等的《版权贸易教程》[47]、辛广伟的《版权贸易与华文出版》[48]、李建伟等的《版权贸易基础》[49]、彼得拉·克里斯蒂娜·哈特的《版权贸易实务指南》[50]等;另一类则是从学理角度分析论述版权贸易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相应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这类研究主要是论文,如李寿春的《版权贸易: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51]、李小杰的《我国对外版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52]、王燚的《版权贸易:出版业持续发展的新机遇》[53]、魏婷的《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研究》[54]、苏振华的《中美版权贸易比较研究》[55]、秦洪晶的《我国版权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56]、李新新的《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57]、姚德权和赵洁的《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等。
关于版权经纪的研究,国外学者大多称之为文学经纪人(Literary Agent),Gillies,M. A. 的著作The professional literary agent in Britain, 1880-1920[58],美国的Schoener L. 的《文学经纪:过去、现在与未来》(Literary Agen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59]都对国外文学经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Simon S.[60]、Gaesser A.C[61]、Peace A.[62](1998)等人也在研究中表示,文学经纪人不仅承担了传播文化的职能,还是推动文学作品商业化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因素。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逐步繁荣,我国出版市场中也出现了出版经纪人的身影,我国学者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如汪全莉的《我国出版经纪与代理中介服务模式及其优化探析》[63]、许欢的《酝酿中的中国出版经纪业》[64]、陈小梅的《中国出版经纪人发展研究》[65]、夏红军的《出版经纪人发展研究》[66]、闫坤的《我国出版经纪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形式》[67]、张曙光的《新工种:图书出版经纪人》[68]等,这些文献都基于我国出版经纪现存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关于评估鉴定服务的研究
出版市场从事评估鉴定服务的市场主体相对较少,原本多数由政府或政府指派的专门机构进行,但随着出版市场的拓展,政府的这项职能逐步向市场转移,但是针对这类机构的研究仍然较少。对出版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评估或测评很多都出自政府的各项报告和学者的学术研究,我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都会对完成出版业发展现状相关的报告成果,并成书出版;学者Lewis J. S. 针对学术出版社的政治科学书籍的质量,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并做出评估[69]。通过总结出版产业评估鉴定类的相关研究,笔者发现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企业和政府两大方面。黄先蓉等人的《出版政策的绩效评估——基于1979—2002年出版业发展的分析》就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政策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估其绩效;[70]后毅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测定》针对出版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做出设计和评估[71];张宗芳的《新闻出版强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设计》设计了明确的指标体系,便于为界定出版强国概念量化分析[72]。另外,李江浩、王海云、张书勤、高屾等人则为出版企业的价值和出版企业无形资产提供评估和鉴定[73][74]。目前并没有能够全面分析我国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绩效问题的研究,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本书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与阐发的。
3)关于信息咨询的研究
信息咨询业是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类信息开展收集、加工、整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等信息产品的知识型产业。信息咨询业对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市场主体聘请的“军师”,促进出版业的资源流转和资源有效配置,通过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为企业、个体出谋划策,提供生产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和建议。左巍认为出版咨询无外乎战略咨询和经营咨询,并对出版商所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各种选择方案提供全面的建议[75]。刘海燕也倡导我国开发图书出版咨询市场,并强调其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对象单一、缺乏规模优势等缺陷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76]。刘志伟[77],徐静[78],刘灿姣[79]等人则强调了出版产业拓展信息咨询业务的可能性,并给出了出版产业未来的业务拓展方向,未来的业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文化传播职能,应跳出原有的出版观念,向更多的领域延伸和拓展。出版产业本身具有信息收集的职能,所以开展信息咨询业务并非涉足无关领域,也不会产生过多额外成本,因而是十分具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4)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
出版市场中介组织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是出版行业协会。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与其他三类的研究相比并不算少,笔者依据研究对象将这些文献分为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两大类。魏玉山等提出,美国将出版协会定义为,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业或商人团体。国外的协会成立不是政府授意、推动或资助的结果,而是大多由企业或个人自发成立,会员自愿加入的。协会不属于政府部门序列,绝大多数是非营利组织,在官方机构注册后展开活动。协会不受政府干预,高度自治,独立性强。协会以服务会员、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己任[80]。吕静薇[81]、赵婷[82]、田杨[83]也持有相似观点,认为国外出版协会管理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属于民间团体。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出版协会大部分由政府主导建立,张世兰[84]、杨闯[85]等人强调了我国出版行业协会建设和完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金娜[86]、范军[87]、蒋振邦[88]、唐承秀[89]则着重说明了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现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并科学地与国外的相关组织进行对比,找出适合我国行业情形的发展方向。国外的出版行业协会有很多值得我国出版行业协会借鉴的地方。笔者将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述我国出版行业协会与发达国家出版行业协会的差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使我国出版行业协会发展得更好。
综合上述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随着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对其研究也正在逐渐跟进,研究者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内涵、特征、建设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我国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且相关的环境、政策、制度仍有待完善,因而,国内研究者主要从细分主体层面重点研究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对策。
同时,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与需要加强之处。首先,虽然研究者从多个细分出版市场中介组织主体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相关研究较为分散,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其次,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业务分类,以及在这个分类方式下出版市场中介组织所呈现出的业务特征和功能定位缺乏必要观照。再次,研究者将当前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存在问题的分析上,但是对问题的研究缺少定量分析。最后,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内部机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足,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合作及派生关系,围绕着利益分配、生产分工等问题相互作用,相互推进。此外,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如何建设的问题研究不足,出版市场中介组织需要政府与出版企业共同推动和建设,研究者对政府与出版企业应如何为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等关键问题都还未做出深入的探讨。
因此,有必要对出版市场中介组织进行系统研究,以探究结构清晰完整的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业务职能,探讨推动出版市场中介组织建设的条件和基本原则,研究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建设途径,并对我国出版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1]陈红儿,刘斯敖. 中间性组织理论评析[J]. 经济学动态,2003(7):80-82.
[2]O.E. 威廉姆森,王国勇,译. 交易、治理与经济效率[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9-30.
[3]齐东平. 中间性组织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功能[J]. 中国工业经济,2005(3):22-28.
[4]张展. 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
[5]丹尼尔·F. 斯普尔伯著. 张军,译. 市场的微观结构——中间层组织与厂商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6]李恒光,王雁,等. 成功中介必读:制度创新与中介组织培育[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7-8.
[7]陈兴祖,等. 现代经济社会的中介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4-6.
[8]李恒光,王雁,等. 成功中介必读:制度创新与中介组织培育[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7-8.
[9]张展. 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5.
[10]李恒光. 市场中介组织:涵义及类别的探讨[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11-14.
[11]董志凯. 1978年以来我国市场中介组织的成长[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4):78-86.
[12]梁亚民,范文正. 论市场中介组织的特征、类型和职能[J]. 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2):54-57.
[13]许德明.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市场中介服务业[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
[14]梁亚民,范文正. 论市场中介组织的特征、类型和职能[J]. 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2):54-57.
[15]李恒光. 市场中介组织:涵义及类别的探讨[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11-14.
[16]陈兴祖,等. 现代经济社会的中介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3-4.
[17]李恒光,王雁,等. 成功中介必读:制度创新与中介组织培育[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1-12.
[18]刘多斌. 市场中介组织的特性与功能[J]. 经济论坛,1994(12):11-13.
[19]梁亚民,范文正. 论市场中介组织的特征、类型和职能[J]. 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2):54-57.
[20]李恒光,王雁,等. 成功中介必读:制度创新与中介组织培育[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7-8.
[21]金晓彤. 关于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发展问题的讨论综述[J]. 税务与经济,1997(2):36-39.
[22]贾覆让,申恩威. 我国市场中介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J]. 财贸经济,1997(3):45-49.
[23]金晓彤. 关于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发展问题的讨论综述[J]. 税务与经济,1997(2):36-39.
[24]胡攀. 我国文化中介机构刍议[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39-41.
[25]刘金祥. 论我国文化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3):42-46.
[26]朱静雯,孙庆庆. 关于我国文化中介机构的思考[J]. 出版科学,2014(3):16-18.
[27]闫平. 文化中介:文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J]. 理论学习,2008(6):10、21.
[28]刘金祥. 关于我国培育和发展文化中介组织的若干思考[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2):75-78.
[29]刘金祥. 论我国文化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3):42-46.
[30]陈虎,程建华. 政府、市场与社会——从三元结构理论看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J]. 公共行政,2004(63):23-24.
[31]刘金祥. 论我国文化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3):42-46.
[32]杨爱华,李文学. 文化中介组织在地方政府间关系中的作用[J]. 今日中国论坛,2007(26):48-50.
[33]罗加环,刘登玲,胡文娅. 输血与造血并行——浅议政府有效规制下我国文化中介机构自为[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99-103,107.
[34]胡攀. 我国文化中介机构刍议[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39-41.
[35]闫平. 文化中介:文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J]. 理论学习,2008(6):10,21.
[36]朱静雯,孙庆庆. 关于我国文化中介机构的思考[J]. 出版科学,2014(3):16-18.
[37]蓝凡.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中介机构[J]. 上海艺术家,2000(2):8-9.
[38]杨爱华,李文学. 文化中介组织在地方政府间关系中的作用[J]. 今日中国论坛,2007(26):48-50.
[39]董岩书. 建立市场中介或自律性组织是出版改革的重要内容[J]. 中国出版,1993(5):7-11.
[40]董岩书. 建立市场中介或自律性组织是出版改革的重要内容[J]. 中国出版,1993(5):7-11.
[41]时培育,袁林新. 应当建立出版社会化服务机构[J]. 大学出版,1999(2):22.
[42]朱建伟. 建立出版中介组织的问题与对策[J]. 苏州大学学报,2006(4):123-126.
[43]朱建伟. 建立出版中介组织的问题与对策[J]. 苏州大学学报,2006(4):123-126.
[44]董岩书. 建立市场中介或自律性组织是出版改革的重要内容[J]. 中国出版,1993(5):7-11.
[45]姜汉忠. 版权贸易十一讲[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46]杨贵山,等. 海外版权贸易指南[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7]徐建华,叶新. 版权贸易教程[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48]辛广伟. 版权贸易与华文出版[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49]李建伟,王志刚. 版权贸易基础[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50](德)彼得拉·克里斯蒂娜·哈特. 版权贸易实务指南[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1]李寿春. 版权贸易: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D]. 苏州:苏州大学,2004.
[52]李小杰. 我国对外版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5.
[53]王燚. 版权贸易:出版业持续发展的新机遇[D]. 苏州:苏州大学,2005.
[54]魏婷.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55]苏振华. 中美版权贸易比较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6]秦洪晶. 我国版权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2008.
[57]李新新.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7.
[58]Gillies M. A. The professional literary agent in Britain, 1880—1920[M].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7.
[59]Schoener L. Literary Agen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D]. Pace University, 2010.
[60]Simon S. Germaine de Staël and Gayatri Spivak: Culture Brokers[J]. Translation and Power, 2002: 122-140.
[61]Graesser A. C., Klettke B. Agency, plot, and a structural affect theory of literary story comprehension[J]. The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2001: 57-70.
[62]Peace A. Anthropology in the postmodern landscap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brokers and their trade[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998, 9(3): 274-284.
[63]汪全莉. 我国出版经纪与代理中介服务模式及其优化探析[J]. 出版科学,2015(5): 25-29.
[64]许欢. 酝酿中的中国出版经纪业[J]. 编辑学刊,2003(1):41-44.
[65]陈小梅. 中国出版经纪人发展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08.
[66]夏红军. 出版经纪人发展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05.
[67]闫坤. 我国出版经纪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形式[J]. 传承,2008(20):72-73.
[68]张曙光. 新工种:图书出版经纪人[J]. 出版广角,2002(4):45-46.
[69]Lewis J. S. An assessment of publisher quality by political science librarian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00, 61(4): 313-323.
[70]黄先蓉,赵礼寿,阮静. 出版政策的绩效评估——基于1979—2002年出版业发展的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1(2):74-80.
[71]后毅. 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测定[D]. 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72]张宗芳. 新闻出版强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设计[J]. 中国出版,2011(3):25-28.
[73]李江浩. 出版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74]王海云,张书勤,高屾. 出版单位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07(6):26-30.
[75]左巍. 美国的出版咨询业[J]. 出版发行研究,2007(12):73-74.
[76]刘海燕. 我国图书出版咨询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77]刘志伟. 出版涉足咨询开拓仍存难度[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10-18(1).
[78]徐静. 科技出版向信息咨询业转型[J]. 编辑学刊,2007(5):10-13.
[79]刘灿姣,叶翠. 论数字出版业的信息咨询云服务[J]. 科技与出版,2014(1):98-101.
[80]魏玉山,陈磊. 国外出版行业协会的历史与现状[J]. 出版发行研究,2005(3):5-10.
[81]吕静薇. 国际著名学术出版协会的运作特点与发展趋势[J]. 科技与出版,2013(6):110-116.
[82]赵婷. 国外出版行业协会运作模式[J]. 编辑之友,2008(4):95-96.
[83]田杨. 中外出版行业协会的比较分析[J]. 发展,2011(3):59-60.
[84]张世兰. 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J]. 中国出版,2010(11):38-39.
[85]杨闯,谭婷. 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大学出版,2005(2):27-30.
[86]金娜. 出版行业协会特点分析及我国发展对策[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46-48.
[87]范军. 略论发挥出版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J]. 大学出版,2008(1):22-27.
[88]蒋振邦. 深化改革,强化出版行业协会职能[J].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20-122.
[89]唐承秀. 我国出版领域行业协会机制发展空间的探讨[J]. 中国出版,2006(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