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以太网和交换机基础
3.1 以太网简介
以太网是当下企业网、数据中心网络主流的高速网络。以太网是在1972年开创的,Bob Metcalfe(被尊称为“以太网之父”)被Xerox雇用为网络专家,Bob Metcalfe来到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第一个任务是把Palo Alto的计算机连接到ARPANET(Internet的前身)上。1972年年底,Bob Metcalfe设计了一个网络,把Palo Alto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在研制过程中,因为该网络是以ALOHA系统(一种无线电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而且连接了众多Palo Alto的计算机,所以Metcalfe把它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ALTO ALOHA网络于1973年5月开始运行,Metcalfe将该网络正式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这就是最初的以太网实验原型,该网络运行的速率为2.94 Mbps,网络运行的介质为粗同轴电缆。1976年6月,Metcalfe和Boggs发表了题为《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的著名论文。1977年年底,Metcalfe和他的3位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系统。从此,以太网就正式诞生了。
20世纪70年代末,涌现出了数十种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正式成为其中一员。1979年,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公司与Xerox公司联盟,促进了以太网的标准化。1980年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公布了第三稿的《以太网——一种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1.0版》,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也被称为DIX(取3家公司名字的首字母组成的)版以太网1.0规范。如前所述,最初的实验原型以太网工作在2.94 Mbps,而DIX规范定义的以太网工作在10 Mbps。1982年,DIX联盟发布了以太网的第二个版本,即Ethernet II。
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多端口网桥,用于多个LAN的互联。共享式以太网逐渐向LAN交换机发展。1993年,Kalpana公司使以太网技术有了另外一个突破——全双工以太网。全双工的优点很明显,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在理论上可以使传输速度翻一番。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网络的发展,10 Mbps的速率限制了一些大网络的运行,此时以太网受到了FDDI(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技术的巨大冲击。FDDI是一种基于100 Mbps光缆的LAN技术。1995年3月,随着IEEE 802.3u规范的通过,快速以太网的时代来临了。1995年年末,由于各厂商不断推出新的快速以太网产品,使快速以太网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
1998年,IEEE发布了IEEE 802.3z,这是1000 Mbps的以太网标准。
2002年,10 Gbps以太网标准IEEE 802.3ae正式发布。与1000 Mbps以太网相比,10 Gbps以太网只支持全双工,当时只支持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当下40 Gbps、100 Gbps、400 Gbps以太网已经被广泛应用。
3.1.1 冲突域
冲突域是一个以太网术语,指的是一种网络场景,即当物理网段中的一台设备传输数据时,该物理网段上的其他所有设备都必须进行侦听而不能传输数据,原因是如果同一个物理网段中的多个设备同时传输数据,将发生信号冲突(即两台设备的数字信号将在链路上相互干扰),导致数据无法正常传输,信号冲突对网络性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避免网络中的信号冲突。
冲突域中的典型网络设备就是集线器,集线器是一种多端口的转发器,集线器的物理组网拓扑看上去是星状拓扑,但实际上它的内部转发机制是总线类型的。集线器在接收信号后对其进行放大或重建,然后将信号从除接收端口以外的其他端口转发出去,而不查看信号表示的数据。由于集线器的内部转发为总线形转发,所有的信号都在一条总线上发送。就好比一条单行道,所有的汽车都在上面跑一样,这样会造成信号的冲突,造成网络利用率下降。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打破了这一僵局,这是一种帮助设备均衡的共享带宽的协议,可以避免多台设备同时在网络介质上传输数据造成的冲突问题,CSMA/CD协议工作原理将在后续章节进行详细介绍。
3.1.2 广播域
说到广播域,可以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一个大教室中,所有的学生都在听老师讲课,老师讲课的内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可以听到的,而隔壁班的同学肯定是听不到的,原因是班级将学生进行了隔离。广播域也是同样的概念,将多台设备放到同一个组中就形成了广播域,在同一个广播域中的任何一台设备发送的广播帧,其他设备都可以收到。广播域过大会造成较大的故障域,难以管理和排错。同时在网络中会充斥着广播帧,造成网络利用率下降。广播域中的典型设备是交换机,交换机实现了冲突域的划分,每一个端口都是一个冲突域,但是交换机自身还是属于同一个广播域。那如何划分广播域呢?可以通过三层设备(如路由器)和二层VLAN技术划分广播域,减小广播范围。
3.1.3 CSMA/CD协议
CSMA/CD协议是一种在冲突域中避免数据信号冲突的协议,可以帮助设备更合理地利用带宽,CSMA/CD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
当主机想通过网络传输数据时,它首先会检查线路上是否有信号在传输。如果没有则该主机开始传输数据,但是这样还还够,该主机将持续地监视线路,确保没有其他主机在传输信号。如果检测到其他信号,该主机将发送一个拥塞信号,使网段上的所有主机都不再传输数据,检测到拥塞信号后,其他主机将会执行退避算法并启动一个随机的退避定时器,在该定时器有效期内不传输任何数据,当该定时器超时后会再次尝试传输数据。如果连续15次尝试传输数据都导致冲突,尝试传输数据的主机的定时器将超时。
CSMA/CD协议的工作原理如图3-1所示。
图3-1 CSMA/CD协议的工作原理
当以太网中发生冲突后,将出现以下情况:
●发送拥塞信号,告诉所有设备发生了冲突;
●冲突激活随机退避算法;
●以太网网段中的每台设备都暂停传输数据,直到退避定时器到期;
●当退避定时器到期后,所有设备的传输优先级都相同。
当CSMA/CD网络持续发送严重冲突时,将会导致以下结果:
●延迟;
●吞吐量降低;
●拥塞。
3.1.4 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和全双工以太网是在最初的以太网规范IEEE 802.3中定义的,半双工的工作原理就像一条单行通道,在一条通道上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这样会造成数据冲突。半双工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避免冲突,并支持在发生冲突时重传。CSMA/CD协议避免冲突的方法是在同一时间点,只能发送或者接收数据。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对讲机一样,同一时间只能说话或者收听。由于半双工存在冲突,网络利用率很低,只能利用30%~40%的带宽。
全双工相对于半双工来说就是一条双向通道,发送和接送是分开的,互不冲突。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是打电话,听的同时还能说话。由于全双工不存在冲突问题,所以两个通道上的利用率都是100%。例如,在采用全双工的100 Mbps以太网中,传输速率就是200 Mbps,双向通道同时传输,传输速率也会成倍增加。如今半双工网络正逐渐消失,有些网络(比如10 Gbps网络)要求必须是全双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