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童说
天使百人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关村大河资本创始合伙人,北软天使基金创始人,途牛旅行网(TOUR)天使投资人。
1996年起进入互联网行业,先后在航天部、搜狐公司、博客中国工作;曾经投身于互联网创业,先后创立酷客音乐网、喜乐乐中老年网等,系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
2000年起进入个人天使投资领域,先后投资了途牛旅行网、麦恩思远、魔方英语等。其中,途牛旅行网于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2013年起专职进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至今累计投资超过150个早期项目。2014年开始尝试拓展国际化天使投资,参与组建中加天使联盟(CCAA),先后在加拿大、美国等地累计投资40余个早期科技项目,是中关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知名天使投资人。
从欧美天使投资实践看中国
天使投资虽然起源于美国,但是在中国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2020年年初,在“天使百人会2019年会暨7周年庆典”上,本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关村大河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童先生分享了欧美与中国的天使投资的文化差异。
中国与欧美的创新生态差异
创新生态有很多主体,不仅有创业者,也有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及创投服务机构,如孵化器、加速器等,当然还有投资人和天使投资人。
我国政府支持天使投资和创新创业投资,这也是美国一直针对我们所提出的一个挑战,认为中国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对很多企业进行补贴等。
但事实上,美国政府对高科技、对创新的补贴一点也不少。我们曾经在美国投资了一个项目,实际上公司规模很小,刚成立两年就拿到了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一个订单。订单完成后,还获得了额外的19万美元奖励。由此可见,各个国家及政府都鼓励和支持创新,这也是我们做天使投资的红利之一。
中国与欧美的创业者差异
对于创业者来讲,中国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贫穷状态迅速发展起来的。现在,企业中的高管,大多经历过物资短缺时代。
我们的心态是匮乏的,害怕物资短缺,比较缺乏安全感。因为我们经历过物资短缺的年代。
我们居安思危,觉得世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特别强调竞争,反而有时忽略了合作。
我没有见过比中华民族更勤奋的民族,欧美创业者完全没有我们勤奋,但是他们进程并不慢,效率非常高。
中国与欧美的天使投资人差异
天使投资在中国发展时间比较短,我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投资。很多外国人却把它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责任。
我曾经投过一个项目,那些股东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有位老人说:“我已经76岁了,还能看到咱们的项目退出吗?”可能我们会想,都76岁了还做什么天使投资?从个人经济利益得失来说,这确实不值得,但看到年轻人也许能成就一些东西,他们就会投,这就是他们的文化。
我们常讲,做天使投资人,情怀是“标配”,不仅要有喜欢创新的情怀,还要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帮助创业者。国外像天使百人会这类的组织非常多。
我们的天使投资基本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而国外基本都采用可转债模式,风险更高。第一,虽然这是债,但它是信用债,没有刚性兑付承诺。第二,转股基本上只在A轮定价基础上打8折。
天使投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主流,中国是明显的受益对象。现在大家都转向保守,转向封闭,要把自己的生产链建立起来,这对全球化进程来说是巨大阻碍,对中国也是一个挑战。
经济下行并不可怕,典型的经济周期通常在十年左右,现在经济下行伴随着全球互相封闭和碎片化,有可能会造成一个不太一样的格局,会有新的挑战和变化出现。
人类科技力量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前所未有的科技力量又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最有希望的是中国的年轻一代,他们有富足的心态,更能够合作共赢,能够看到更好的未来,能够有更好的三观,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有对更好生活品质、更美好人生意义的追求,这是驱动中国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什么北美创业者不太容易放弃
作为一位跨国天使投资人,我在国内投了200多个项目,在以色列投了1个项目,北美(加拿大和美国)投了40多个项目,其中30多个在加拿大,5个在美国。
多相比较,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北美投资的项目失败率相对较低,创始人不太容易放弃。我们在国内投资的200多个项目,大部分退出运营,失败了。但在北美投资的40多个项目中,只有2个不运营退出了,真正彻底失败的项目比例特别低。有几个项目,我都觉得他们没戏了,但后来又峰回路转。
比如最近有个项目又拿了一笔资金。最开始有6个创始人,后来跑了3个,到今年,也就是第4年,中间几乎没有声息。项目刚开始大概有十来个人,后来裁得几乎没人了,但从去年开始转型,现在又变成30多人的规模。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国内创业者和北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不同。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人依次有五种层次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国内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出于安全的需求,这其实是一种外在的压力。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很健全,尤其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一代创业者,基本上都是因为穷才创业。现在年轻创业者也一样,有四座大山——房子、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你要想安全,就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掌握自己命运最好的方法就是创业,给别人打工是不安全的。我有很多同学,40多岁还在外企工作,尤其一些女生,换工作非常困难。
但北美不太一样。因为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都已经比较完善,他们的创业动机更多是出于社交、尊重或自我实现的需求。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和谷歌(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他们家里都不穷,但都选择了创业。这些创业者内驱力足够强,投机性低,即便项目实在做不下去,他们也会出去打工、做兼职以使公司坚持下去。
第二,创业文化不同。
中国有句俗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重视过程,只看重结果。这属于丛林文化法则。
但在北美,结果固然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国外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有不少公司都铩羽而归,比如雅虎、谷歌、亚马逊等。因为这些公司不适应中国的市场与做法,手法用不到极致。我们做的广告他们做不了,我们推广的方式他们推广不了,我们用人的方式他们也用不了。按他们那套做法,不可能发展得很快,这是文化冲突的缘故。
比如,国内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那些行业第一的公司走别人的路而让别人无路可走。
但在北美,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聚集效应,而是像一颗颗“卫星”环绕在一个大公司周围。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不会那么激烈地去竞争,而是寻求合作共赢。
所以,并购和收购是北美投资很重要的退出渠道。我们投的40多个项目,起码有四五个是这样退出的,但在中国比较少,当然现在好些了。但在丛林文化中,中国创业者必须玩命地奔跑,但也注定跑不久,有些只能无奈停跑,退出市场。
投资人股东名册列满了整整5页纸
我们做天使投资,叫雪中送炭。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最初阶段是“死亡谷”,风险最大。恰在这时,天使投资人出现了。不仅给你资金,还给你出谋划策,提供资源等。
如果我是一位创业者,则会对天使投资人有感恩的心态,要把他们的利益放在心上。但国内有些创业者并非如此。他们有时候会对公司进行分拆,有时候会做一些投资人不喜欢的事。而北美创业者会更尊重契约,在意天使投资人的利益。
天使百人会投资沙龙活动合影
我曾在加拿大投资过一个跑得很快的项目,上轮已经融到5000万美元,包括天使投资人在内的股东名册列满了整整5页纸。
但国内初创企业,碰到参与合投的天使投资人,一般会提议做一个持股平台或由一位出资量大的股东来代持,其他出资量小的股东就此被隐身,成为隐名股东。
这固然有法律的要求,但对那些小的天使投资人股东是否有失公允呢?
70多岁的天使投资人
从天使投资人的数量来说,中国还比较少,基本上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大公司的高管,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大学教授等。
但在国外则不同,只要你有点钱,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成为天使投资人。我曾经参加投资的一个美国项目的股东会,现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最年长的76岁,好像是一个农场主,开了很长时间的车来到会议现场。如此高龄,如此热情,确实难得。
从天使投资人对创业者的心态来说,也有些不同。国外做天使投资的都是个人,很少有机构化的天使投资基金。一旦做成机构,就对出资人有回报责任,这与天使投资人的利他属性相悖。
对于个人天使投资人来说,他们怎么做项目的投后管理呢?基本上都是散养。
他们的观点是,创业者要野蛮生长,该摔的跟头一定要摔,你让他自己摔一下,他才知道疼。就像咱们教育孩子似的,咱们说得口干舌燥,他不摔那一下,还是记不住。
中国天使投资人对创业者的约束相对比较多,比较关注其进展和营收。国外天使投资人投就投了,后期没那么关注。这可能也与双方投资的资金数量有关。国外1万元、2万元,甚至2000元都可以投,但在中国至少10万元起投。
100万元可以融一年
对北美创业者来说,典型的融资模式是我们几个人出来创业,然后开始首轮融资,比如我会写一个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BP)去融100万元。我今天见一些人,明天见一些人。如果某一位对项目感兴趣,可能就写个一两万元的支票,就成为我的天使投资人了。按照这种频次,100万元可以融一年。
这对于中国天使投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创业者要融100万元,即便我感兴趣想给他10万元,但如果剩下的90万元不到位,我是不敢给的。因为我给了这10万元,但他没融到后面的90万元,两个月之后不就“死”了吗?
对于北美投资人来说,第一个给他2.5万元支票的那个人,如果后面没融到,前面就完全打水漂了,但他愿意承担这种风险。
在中国,如果几个天使投资人合投,那么一定会相约在同一时间段付款。
这就在于国外有完善的信用机制保障。一个创业者信用破产,他将寸步难行。这让天使投资人有底气参与不同时段的合投。
北美创业者要度假
我有时会去加拿大和美国看看那些投资过的公司。如果碰巧在周末,这些公司的员工百分之百都找不着,而且也不允许找。有些公司的创始人还能找得着,但也不会随叫随到,因为很多时候是去度假了。
从勤奋程度来讲,北美创业者比中国人差远了。前段时间,互联网公司的“996”,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公众哗然,但中国创业者可能就是这种状态,即便度假,也会带着一颗工作的心。
虽然有些北美创业者起码比中国创业者要少一半的工作时间,但效率并没低多少。从App使用情况来看似乎有所证实。有关效率提升的App,国内使用者只有40%,但美国接近80%。
北美创业者更讲究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像国内创业者所谓九死一生,全身心投入,有些人甚至走上绝路。
从投资人角度来说,我给了你银子,就希望你玩命跑,但实际上玩命是跑不远的。做过企业的投资人都知道,一个企业要想成长得有模有样,至少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
如果创业者全身心投入,不仅身体严重透支吃不消,而且家庭关系也会亮红灯,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因此,我们投资人和创业者或许都应该调整心态,更平衡才能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