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就2017年经济总量来看,重庆地区形成了工业牵头、农业支撑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 500.27亿元,见表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339.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 596.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 564.04亿元,分别占比6.87%、44.08%、49.05%;在财政收支方面,全区地方财政收入22 523 788万元,财政支出却高达43 362 800万元,严重依赖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在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3 475 669万元,占比约8%。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重庆地区人均GDP仅为63 689元,远远低于全国人均GDP,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638元,略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
表3-1 重庆地区经济概况
1.1 政策性银行
因为农业的三性——基础性、弱质性、外部性,加上市场失灵,造成了各个大型商业银行的侧重点纷纷远离农村,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的局面,因此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存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务院直属领导下的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它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为规范指导,国家为它提供信用担保,对外进行资金筹集,为国家承担起农业政策性的金融业务。其主要职责是代理拨付财政支农资金,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是农发行的一级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重庆分行现下辖1个营业部、3个二级分行和32个支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在总行党委、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怀和帮助下,以支持和促进“三农”发展为己任,严格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 800多亿元,切实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职能,推动了重庆市农村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的贷款余额从最低的60多亿元发展到最高时期的近800亿元,其支农力度之大,在重庆农村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重庆分行因为成立时间较短,以及其特有的背景,在支农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第一,贷款的对象主要集中为粮食收购贷款,对村镇企业及农户投放的贷款则相对较少;第二,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单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90%都来自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这就造成其资金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1.2 商业性银行
现阶段,在重庆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银行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其中,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重庆市农村信用社,现下辖1家分行、42家支行、1 767个营业机构,从业人员2万人,是重庆市资产规模最大、资金实力最强、服务范围最广的本土金融机构,也是重庆市最大的涉农贷款银行、中小微企业融资银行和个人信贷银行。截至2018年年末,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年内营业收入260.92亿元,同比增长8.85%;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90.58亿元,同比增长1.37%,每股基本盈利为0.91元,拟派发期末股息每股0.20元(含税)。自改制、上市以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
这三类银行在支撑农村经济增长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贷款的对象一般为村镇企业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县域龙头农业生产销售企业,对农户的直接贷款则较少;第二,三类银行在农村的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管理混乱,导致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受到制约。
1.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为了应对日渐严重的农村融资难问题。这类机构正式从法律上得到确认,是以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为标志。它明确指出,欢迎各类资本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概念也随之在该《意见》中被首次提出。《意见》明确界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如图3-2所示,截至2018年年末,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12.66万个;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1个,县均银行网点56.41个,乡均银行网点3.95个,村均银行网点0.24个。
图3-2 2015—2018年我国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
2017年12月末,重庆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达56家,其中村镇银行41家,而村镇银行中,共有15家在乡镇设立了约30家支行级机构。这也表明,重庆与全国总体情况一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占比也达到了90%以上。但是农村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因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得到较大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