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概述
一、要素费用含义和种类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工具)和活劳动等的耗费过程,这些耗费的货币表现就是费用。费用按照经济内容(性质)划分,可分为劳动对象耗费、劳动资料耗费、活劳动耗费及其他耗费。这四类便是企业费用的四大构成要素,简称要素费用。该四大要素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项目:
(1)外购材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
(2)外购燃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费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燃料。
(3)外购动力: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各种动力,如电力、热力和蒸汽。
(4)职工薪酬:指所有应计入各项费用的职工薪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五项社会保险(医疗险、养老险、失业险、工伤险和生育险等),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5)折旧费:指企业按照规定计算提取的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
(6)利息费用:指企业借入款项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借款利息费用减去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7)税金:指企业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四项税金,包括: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
(8)其他费用:指不属于以上各要素的费用,例如:邮电费、租赁费和外部加工费等。
要素费用是一种反映费用原始形态的分类。将费用划分为若干要素进行反映与核算,可以明确地反映出各要素费用的耗费情况,并能将物化劳动的耗费明显划分出来,为国家计算国民收入提供数据资料,也可为企业控制流动资金占用以及编制材料采购计划提供依据。但是这种分类核算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反映各种费用的经济用途以及它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不便于分析这些费用的支出是否节约、合理。为了弥补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的不足,企业在要素费用归集的会计处理中是依据费用的经济用途将其归入不同的账户中,这就意味着对成本、费用的管理,管理者不仅应关注发生哪些性质的费用,更应关注哪些费用被什么部门用于哪些方面,以便于分析这些费用开支的合理性。
二、要素费用的归集
要素费用的归集是指根据要素费用的用途和使用部门的不同而归入不同的费用、成本账户进行的确认和记录的过程。如产品生产直接耗用的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和动力、人工费等要素费用直接计入“生产成本”账户;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耗用的外购材料、燃料和动力、管理人员职工薪酬等要素费用,应计入“制造费用”账户;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则应计入“管理费用”账户等。要素费用按用途和使用部门的不同而归入不同的费用、成本账户的做法,正是功能性利润表对成本核算要求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要素费用的分配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材料、燃料及动力、人工费(职工薪酬)等各项要素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负担多”的基本原则进行分配,即受益对象是这些要素费用的最终承担者。对于直接用于某一具体成本对象(如某种产品、某批次或某步骤产品)生产,且专门设有成本项目的费用,应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的该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有关成本项目;如果是几个成本对象共同耗用或受益的间接计入费用(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有关项目。其分配过程如下:
(一)选择合适的分配标准
选择合适的分配标准是保证分配结果合理、准确的前提,必须遵循“合理、简便”的原则同时兼顾费用的性质和特点加以考虑。所谓“合理”是指所选择的分配标准必须与费用发生的大小相关联;“简便”是指分配标准的有关资料要便于获取,可能有些分配标准与费用发生大小相关性非常强,但要获取其有关数据太困难,这样的分配标准也应放弃。如产品耗用的材料费用,可考虑选择产品产量、产品重量、体积、定额消耗量等作为分配标准;制造费用的分配可选择生产工时、机器工时等。
(二)分配方法
根据选择的分配标准确定相应的分配方法,并以此命名。如材料费用选择定额消耗量为分配标准,分配方法称为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如选择产品产量为分配标准,则称为产量比例分配法等。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计算公式可概括为
某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费用=该对象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
(三)填制要素费用分配表
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间接计入费用,从会计的角度而言,这种分配的过程和结果是通过编制一定格式的“费用分配表”实现的,这与期末的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实现有异曲同工之处。
费用的性质和用途的不同,使得不同的要素费用分配表(仅反映间接计入费用分配内容)及要素费用归集分配表在具体格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设置费用分配表应考虑费用发生的特点及具体情况。费用分配表的参考格式如表2-1所示。
表2-1 ××费用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