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鼻鼽案
案一 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案
翟某某,女,17岁,2008年9月4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涕10余日。
现病史:患者过敏性鼻炎病史12年,自幼体弱,平素遇冷风后即容易流涕、打喷嚏。10余日前患者受凉后出现打喷嚏、流清涕、鼻塞,自服氯苯那敏片、氯雷他定片、鼻炎康等药物,效果不佳,遂来诊。刻下症见:鼻塞,流清涕,量多,鼻痒,时欲嚏,咽痒,无发热、咳嗽,无头痛,纳眠可,二便调,月经正常。查体:面白少华,山根络青,口唇淡,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鼻腔欠通畅,可见大量浆性分泌物;心、肺未及异常。舌脉:舌淡红,苔薄白滑,脉弦紧。
中医诊断:鼻鼽。辨证:外寒里饮。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治法:解表散寒通窍,温阳化气行水。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生麻黄6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川芎9g,干姜9g,五味子9g,苍耳子9g,辛夷(包)9g,炙甘草6g。7剂,日1剂,水煎服。嘱忌食辛辣之物。
尽剂而愈。
按:
鼻鼽,又称鼽嚏,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鼻鼽一证,多是由于风寒引动,即病因之中皆有几分风寒。然人禀不同,或可从阳而热化,故须先分清寒热之多少,有偏于寒者,有偏于热者,有寒热错杂者。偏于寒而内有痰饮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等方;偏于寒而痰饮之象不明显者可用桂枝汤等方;偏于热者及寒热错杂者,可用辛夷花散加减。然皆当予以疏解,以其窍闭不利也。
本案乃是由于痰饮内伏,外寒引动,水气郁阻于鼻络,不利而为涕嚏。大凡痰饮之体,平素即水湿内停,痰饮不化,一遇外寒引动,即血不利而化为水,射肺作咳,凌心为悸,冲于头目而眩晕,郁于鼻咽则涕嚏。本案患者“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清涕,量多,鼻咽痒,时欲嚏”,由是知其感寒;又“面白少华,山根络青,口唇淡,舌淡红,苔薄白滑”,由是知其内有痰饮。故用麻黄、桂枝散其表寒,而开郁闭;干姜、细辛、五味子化其痰饮,“温药和之”也;川芎、白芍活血,以去郁陈;苍耳子、辛夷通窍,以佐开宣。法方的对,疗效颇佳。
案二 温肺止流丹治疗肺虚寒饮案
姜某某,男,1岁,2004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鼻流清涕20余日。
现病史:患儿3周前受凉感冒,出现鼻塞,流清涕,偶咳嗽,有痰,先后予氨酚黄那敏颗粒、利巴韦林颗粒、止咳化痰颗粒等口服,咳嗽缓解,时有鼻塞,清涕量多,遂来诊。刻下症见:流清涕,略鼻塞,基本不咳嗽,有痰,不会咯,不发热,纳可,二便调。查体:面白唇淡,下睑色青,鼻腔欠通畅,清涕较多;心、肺未及异常。舌脉:舌淡,苔白滑,指纹淡红。
中医诊断:鼻鼽。辨证:肺气虚寒,痰饮阻窍。
西医诊断:鼻炎。
治法:温补肺气,温化痰饮。
处方:温肺止流丹加减。黄芪15g,党参15g,干姜9g,细辛3g,川芎9g,五味子9g,炙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11月6日):患儿服药后病情减轻,时有清涕,无鼻塞,无咳嗽,纳眠可,二便调。效不更方,继服4剂。
尽剂而愈。嘱予辛芩颗粒,每次1/3包,每日3次,口服1周,巩固疗效。
按:
鼻鼽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原文说:“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对鼻鼽的症状,金代《素问玄机原病式》载:“鼽者,鼻出清涕也。”对鼻鼽的病因,明代《证治要诀》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打喷嚏、流清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位在肺,但与脾、肾密切相关。
温肺止流丹出自《疡医大全》,主治肺气亏虚所致鼻渊诸证。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肺脾常不足,黄芪、党参主在益气,补肺健脾;干姜、细辛、五味子为仲景治疗痰饮方剂之核心配伍,辛散又收涩,化饮不伤津,合入肺、脾、肾,理三焦水道;党参、干姜、甘草又含“理中”之意,培土制津。方入川芎,《名医别录》谓其“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川芎温香燥,善达巅顶,散头面风,行气活血,助力增效。
案三 辛夷花散治疗寒热阻窍案
王某某,女,4岁,2003年11月3日初诊。
主诉:鼻流清稠涕1周。
现病史:患儿1周前受凉开始鼻塞、流清涕,自服小儿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颗粒,仍时鼻塞,流清稠涕,遂来诊。刻下症见:时鼻塞,流清稠涕,不发热,无咳嗽,纳可,睡眠欠安,大便干,小便调。查体:精神可,咽充血;心、肺、腹未及异常。舌脉:舌红少苔,脉浮。
中医诊断:鼻鼽。辨证:外寒内热,壅阻肺窍,津失输布。
西医诊断:鼻炎。
治法:散寒清热,通窍治津。
处方:辛夷花散加减。辛夷(包)9g,苍耳子9g,白芷9g,藿香12g,厚朴12g,黄芩12g,乌梅9g,红花9g,生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3年11月6日):症状明显减轻。守法继调,上方加旱莲草12g, 4剂,日1剂,水煎服。
尽剂而愈。
按:
患儿鼻鼽,感受风寒,病位主要在肺,选辛夷花散疏风散寒、宣肺通窍,无须赘述。然其病位又不限于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阳明所至为鼽、嚏”,且按面部五脏配属,鼻居中央,五行属土,故用藿香、厚朴,芳香,醒脾燥湿,从源治津。鼻鼽之因,寒热皆有,如《本草纲目》载“鼻鼽……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患儿素有体热,故用黄芩清肺胃之热。涕多津伤,少苔亦示,用乌梅生津,且有抗过敏之效。“诸花皆升”,择红花,上头面、行气血、通窍络,乃李师善用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