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一、西医诊断
(一)病史
(1)家族史 询问家族三代人肥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2型糖尿病以及癌症等发生情况。
(2)出生史 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孕期糖尿病史。
(3)个人喂养 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喂养状况和体重增加的情况。
(4)日常情况 家庭成员与儿童参加体力活动、户外活动情况及日常娱乐方式。
(5)睡眠情况 睡眠时间、有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日间瞌睡。
(6)青春发育 月经初潮和状况、痤疮、多毛等。
(二)体格检查
1.测量体脂肪含量(body fat percentage,BF%)
体脂肪含量为人体脂肪组织占体重的百分比,是判断肥胖的直接测量指标。以此作为诊断肥胖的检测指标,符合肥胖的定义。目前已有多种直接测量技术,其中双能X线是“金标准”,该诊断技术最经济、易操作,无创,但设备体积大,价格昂贵,且需专业操作,不适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高危个体的筛查。目前广泛应用的是生物电阻抗技术,甚至有替代体重计作为常规测量体重及脂肪率的趋势。
表1 不同年龄儿童BF%分度标准(%)
2.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BMI
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主要是体质量指数(BMI),又称体重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
表2 7~14 岁儿童肥胖、超重筛查BMI界值(kg/m2)
3.测量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
4.测量血压。
测量前保持安静状态5~10分钟,采用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连续测量3次,取后2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研究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1)立柱式水银血压计 测量前检查血压计水银柱是否在“零位”,若不在应予以校正。袖带宽度占上臂长度的2/3,气囊覆盖上臂周径80%左右,且不能重叠。袖带平整、舒适绑缚,下缘放置在肘关节前自然皱褶上方的2.5厘米处,松紧以可放入1根手指为宜,使气囊中心位于肱动脉部位。血压测试分别以Korotkoff第Ⅰ音和第Ⅴ音(消失音)作为收缩压和舒张压测量值。每次测量均松开袖带重新测量,间隔约1~2分钟。
(2)电子血压计 根据被测者右上臂围,选择合适型号的袖带。臂围介于13~22厘米选小号臂带,臂围介于22~32厘米选标准臂带,臂围介于32~42厘米选大号臂带。测量时右上臂穿过臂带,使标记布在肘关节内侧,空气管在肘部下侧,按下“开关”按钮,自动加压测量。
5.有无畸形和遗传代谢病的外观表现。
6.四肢长骨和脊柱有无骨骼异常而诱发或产生的肥胖。
(三)实验室检查
关于对超重及肥胖儿童的实验室检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专家认为,对青春期早、中期的肥胖青少年,应进行内分泌病因的实验室检查和基本项目检测(如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血脂),包括:
· 糖代谢 血糖、胰岛素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
· 空腹血脂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HDL-胆固醇等;
· 肝功能;
· 内分泌功能 甲状腺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等;
· 超声心动图 左心功能和肺动脉压力;
· 腹部影像学检查 早期定性和定量检测中心型肥胖患儿腹部的脂肪含量、分布情况及脂肪细胞对腹腔脏器,尤其是肝脏浸润程度的评价;
· 呼吸睡眠功能检测等。
二、中医辨证
(一)辨证要点
1.辨常证
儿童肥胖症有脾虚湿阻、胃热湿阻、脾肾两虚、阴虚内热、肝郁气滞之分。
若饮食不节,嗜食肥甘,伤及脾胃,或脾胃气虚,运化失调,水湿内停,聚湿生痰而成肥胖,常兼有脾气虚证,如乏力、纳呆、腹满、肢体困重、舌淡胖、脉缓等。
若湿阻不化,郁而化热,或脾胃阴虚,燥热内盛,则口渴喜饮,消谷善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脂质不能转化利用,则肥胖伴有畏寒肢冷,腰腿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
若肝肾阴虚,内生虚热,灼津为痰,壅于肌肤,则肥胖伴有五心烦热,头胀头痛,头晕眼花,舌红少苔,脉弦细等。
若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气滞津停,留滞经脉肌肤,血行滞涩,脂质转化失常,清从浊化,脂膏内聚而肥胖,多有胸胁胀闷,月经不调,舌质暗红,脉细弦。
2.辨轻重
轻度肥胖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39%,除肥胖外全身症状轻。
中度肥胖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40%~49%。
重度肥胖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50%以上,且常因脾胃肝肾失调,气虚痰湿阻滞,日久入络,经脉受阻,脂膏转化失常,浸淫脉络,阻滞气血,损伤五脏,发生变证。可出现睡眠障碍,夜间窒息发作,气短、发绀、心悸,甚至中风、胸痹等症,可危及小儿生命。
(二)治疗原则
本病病理是正虚邪实,以脾虚、脾肾两虚为本,痰、热、湿、滞、膏、脂为标,辨证有虚实之分,但多虚实兼夹,本虚标实,故治疗重在补虚泻实,以健脾补肾、祛痰化湿为主要法则。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治疗方案不使用“减肥”“减重”的观念,而以“控制体重”作为指导思想。考虑到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禁用饥饿疗法、快速减重、服用“减肥品”、手术取脂等方法。中医治疗以调理体质为主,不主张用通腑和逐水药物治疗。单纯中药治疗效果欠佳者,可配合膳食调整、适当运动、行为矫正、针灸、推拿等方法综合运用。此外,心理疗法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