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二辑·1996~200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历史要求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论述的在中国本世纪出现的三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以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论述就已经点明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实现。列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从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到新经济政策,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初期的一些问题。可惜,他去世得太早。斯大林继续了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个时期巩固社会主义。可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等十分艰难十分特殊的环境,也由于斯大林本人概念化的思维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苏联形成了一种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个体制逐步僵化束缚了苏联的经济发展。

中国革命成功后,逐步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重大失误。

第一,脱离生产力水平实际,人为地变更生产关系我们以为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农村,当农民分到了土地之后有着极高的生产热情。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和逐步走向社会主义,我们组织了互助组,组织了初级社,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对这些成绩并没有很好总结、很好巩固,而是紧接着发展高级社,发展人民公社,走“一大二公”的道路,使生产关系严重地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城市,我们原来肯定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这个政策符合中国的实际。但是后来我们取消了民族资本的作用,甚至取消了小资本的作用,追求了单一的国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缺乏活力。

第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但是我们在农村搞“大锅饭”,在城市取消计件工资,取消奖金,否定物质刺激,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绝对平均主义不是共产主义的理想,而是封建社会里农民的幻想,是落后的。它使广大劳动者不再努力工作,其消极影响时至今日还广泛存在。

第三,以阶级斗争为纲

“八大”认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但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失败,以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等诸多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毛泽东认为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尔后,从政治领域斗到经济文化领域,从党内斗到党外,从干部斗到群众。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十年大动乱。

当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国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受到了严重削弱,我们党失去了人民的高度信任;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理想失去了光辉,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损害。

恰在此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六七十年代有了二十年的稳定发展。在经济上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时的情况,无论从坚持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振兴中华的角度来讲,都可以说面临着危机。就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工作。失败和危机迫使小平同志和全党重新考虑,我们错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面对现实,怎样考虑未来。

小平同志首先从思想路线入手,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使全党冲破禁锢,解放思想,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之后,他又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一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全方位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时十五年,终于使我国经济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整个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但摆脱了危机,实现了良性发展,而且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应运而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