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一辑·1983~1995)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残疾人工作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经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和完成计划与实现经济效益上。为什么提出社会发展呢?这是有历史教训的。以前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协调进行。强调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重工业当时是必要的,但人民生活、科学文化教育等等要恰当安排。经济稍一困难,就把有关生活设施砍掉了,住房建设也砍掉了。这些做法是片面的。这给我们带来了不良后果。多年来住房紧张,坐公共汽电车拥挤、医院住院也非常紧,文化、教育、福利设施严重不足。这就反过来影响了经济发展。这说明,我们得出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的结论,是付出了代价的。现在采取措施也不晚,只要干起来就行。关键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要协调起来,社会发展不能滞后,残疾人事业也不能滞后。

搞好残疾人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从现在到二〇〇〇年这十几年时间内,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是快;二是改。“快”,我们要从温饱过渡到小康,各方面发展的速度在这时是较快的。改,是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到二〇〇〇年在改革开放上会有更大成效。“快”,是同过去比较,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社会意识变化较快,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也较快。总的说,这是从温饱向小康社会发展这样一个阶段的节奏。“快”是一件好事情,但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快”必然会带来社会上某些不稳定的因素,因为“快”,某些工作就难以求得平衡。经济发展本身是不平衡的,区域之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也是不平衡的。总之,主观上要求得到平衡,而客观上又总在不平衡的状态上。我们的工作中还会有一些空当、缝隙,甚至失误。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工作中的空当、失误,会造成某些不稳定因素。这类现象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将来还会出现。从国外来看,特别是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在初期,发展较快的阶段,也就是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是社会比较混乱的阶段,如劳资纠纷、闹工潮、各种政治集团冲突等。总而言之,经济起飞阶段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是改革旧体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讲,是要创造发展生产力的良好社会条件,使每个人都愿意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现在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工业体制改革等,就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社会主义就不能巩固、发展。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这个结论已经被广大群众接受了,非改革不可。中央决定坚决进行改革,符合全民族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在改革中也会带来某种动荡和不稳定因素。比如,新旧体制并存会产生某些磨擦和漏洞,利益再分配可能引起某种矛盾,改革过程中新旧思想的冲突,还有工作中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失误等,都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

总体来讲,改革使经济的发展比较快,成就巨大,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两个方面都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当明确认识:

第一,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样才有出路。

第二,方针政策正确,但前进的步子要稳,这样才能减少工作失误。

第三,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同志一九八五年曾写过一个社会保障的报告,国务院领导同志看了后很欣赏,认为应该研究一下社会保障问题。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首次把社会保障写进了党和国家的文件中。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社会保障是一种稳定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残疾人事业的位置应怎样看呢?残疾人事业属社会发展机制,又是稳定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残疾人工作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必须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并与之协调发展。残疾人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