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正弦交流电路功率
2.3.1 正弦交流电路功率基本概念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和能量转换比直流电路要复杂,有瞬时功率、无功功率、有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等多种概念。
1.瞬时功率
设一个二端网络,其端口电压为,端口电流为其中,φ为u与i相位差角,且u、i参考方向取关联参考方向,则该二端网络吸收功率为
上式表明,瞬时功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恒定分量UIcosφ,也是瞬时功率的平均值;另一部分是二倍频的正弦量[-UIcos(2ωt-φ)],如图2-17所示。当u、i同号(同为正或同为负)时,p>0,表明网络从电源吸收能量;当u、i异号时,p<0,表明网络向电源释放能量。u与i相位差φ越大,p<0部分时间越长,平均值UIcosφ值越小。当φ=90°时,u与i正交,网络为纯电抗电路,平均值UIcosφ=0。
图2-17 瞬时功率波形图
瞬时功率实用意义不大。工程上更关心瞬时功率中的恒定分量UIcosφ。
2.有功功率
有功功率也称为平均功率,它是瞬时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即瞬时功率中的恒定分量,用大写字母P表示,单位为瓦[特],符号为W。
需要注意的是,式(2-18)中的U、I是电路总电压u和总电流i的有效值,φ是总电压u与总电流i之间的相位差角,且φ=φu-φi。若用于电路中某一元件,则有:
对于纯电阻电路,uR与iR同相,即φ=0,cosφ=1;对于纯电感电路,uL超前iL90°,即φ=90°,cosφ=0;对于纯电容电路,uC滞后iC90°,即φ=-90°,cosφ=0;即电感的有功功率PL和电容的有功功率PC恒为0。
因此,计算一个二端网络的有功功率时,只需要计算该网络内所有电阻的有功功率之和,而与网络内储能元件无关(但U、I值与网络内储能元件是有关的)。
3.无功功率
无功功率定义为电路中储能元件与外电路之间能量交换的最大速率,用大写字母Q表示,单位为乏,符号为var。
对于感性电路,φ>0,故Q>0;对于容性电路,φ<0,故Q<0。
式(2-19)中的U、I、φ与式(2-18)相同。但要注意:φ=φu-φi中,不能倒减,否则Q性质相反。若用于电路中某一元件,则有:
因此,计算一个二端网络的无功功率时,只需要计算网络内所有储能元件的无功功率之代数和,而与电阻无关(但U、I值与网络内电阻元件是有关的)。Q=QL+QC,由于QC总是负值,因此,电网络除与外电路或电源交换能量外,还有一部分是在电网络内部的电感和电容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4.视在功率
视在功率定义为电气设备总的功率容量。电气设备的视在功率不仅体现它的有功功率,还应包括它与外电路或电源交换能量的无功功率。因此能表明电气设备功率总容量的是视在功率。视在功率的符号为S,单位为伏安,用符号VA表示。
由于P=UIcosφ=Scosφ,Q=UIsinφ=Ssinφ。因此,P2+Q2=S2,即:
上式表明,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大小关系符合勾股定理,组成功率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阻抗角φ。因此,功率三角形与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例2-9】 已知某正弦交流电路,,,试求Z、R、X、P、Q和S。
解:
复阻抗Z实部为电阻,虚部为电抗。电抗若为正,即为感抗。因此:R=22Ω,XL=38.1Ω。
有功功率只需计算电阻上的有功功率:P=I2R=(52×22)W=550W
无功功率只需计算电感上的无功功率:Q=I2XL=(52×38.1)var=952.5 var
视在功率:S=UI=5V×220A=1100VA
2.3.2 提高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是电气设备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
1.功率因数定义
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称为功率因数,用λ表示。
恒有λ≤1。λ越大,有功功率占视在功率的比例越大。
2.提高功率因数的原因
提高功率因数有着很大的经济意义,其主要理由如下:
(1)减小电能在传输线路中的损耗,提高输电效率。电能在传输线路中的损耗取决于传输线路中的电流(设线路阻抗为定值),在负载有功功率P和电压一定时,功率因数cosφ越大,传输线路中的电流越小,消耗在传输线路中的损耗也就越小,输电效率越高。
(2)可充分利用电源设备的功率容量。电源设备(例如发电机、变压器等)的功率容量是按照其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设计的。其中一部分作为有功功率提供给用电设备消耗,另一部分作为无功功率,与用电设备中的储能元件进行能量交换。若用电设备功率因数低,则有功功率所占的比例低,电源设备的功率容量得不到充分利用。例如,一台容量(视在功率)为1000 kVA的变压器(电源),若负载(用电设备)功率因数cosφ=1,则变压器能输出1000kW的有功功率;若负载功率因数cosφ=0.8,则变压器只能输出800kW的有功功率。
3.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和工作原理
提高功率因数最简便的方法:在感性负载两端并联电容器。
在实际用电设备中,除阻性负载外,极少有容性负载,大量的负载为感性负载,例如电动机、带有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家用电器(电冰箱、空调、电视机)等。因此,提高功率因数就是针对这些感性负载,减小整个电路的阻抗角φ,即增大cosφ值。
设电路的感性负载等效为(R+jωL),其两端电压为,未加电容时流过的电流为,阻抗角为φ1,功率因数为cosφ1,其电路如图2-18a所示。
图2-18 提高功率因素电路和相量图
a)并联电容前、后的电路图 b)相量图
加电容后,电容中电流为,电路总电流,画出的相量图如图2-18b所示。从相量图中看出,的长度比的长度要小,即总电流I反而减小了,阻抗角从φ1减小为φ,即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cosφ提高了。
其原因是:感性负载在未并联电容器时,只能与电源交换能量;并联电容后,其中一部分改为与电容交换能量,直接与电源交换能量的电流反而减小了,即总电流减小了。
需要说明的是,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从cosφ1→cosφ),有两种可实现的方法:一种如图2-18b所示,电路总负载仍为感性;另一种是进一步增大并联电容,使电路总负载为容性,但这样将大大增加成本,一般不用。
4.并联电容计算方法
并联电容前:P=UI1cosφ1,
并联电容后:P=UI cosφ,
从图2-18b中可得出:
,而,代入解得:
【例2-10】 已知某感性负载接在50Hz、220V电源上,吸收有功功率为50kW,功率因数为0.7,现要求将其功率因数提高至0.9,试求并联电容C值和电路总电流。
解:cosφ1=0.7,φ1=45.6°,tanφ1=1.02;cosφ=0.9,φ=25.8°,tanφ=0.484,
并联电容C前总电流:=324.7A
并联电容C后总电流:=252.5A
上述计算表明,并联电容后,总电流减小了,这将会减少在传输线路中的功率损耗。
【复习思考题】
2.7 P=UIcosφ中的U、I、φ各指电路中的哪个电压、电流、阻抗角?
2.8 什么叫无功功率?什么叫视在功率?与有功功率有什么区别?
2.9 为什么要提高功率因数?如何提高功率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