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展贸易与产能合作的理论依据
国家贸易和产业投资是工业制造业国际交往的两种形式。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或是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流向。后来,随同国际间跨国投资活动的日益繁荣,经济学界开始运用比较优势或是资源禀赋论解读国际投资行为,而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抑或资源禀赋的相对变化驱动了企业的跨国投资行为,也逐渐成了经济学界的共识。由于生产要素无法实现跨国流动,国际贸易交往也并非完全自由,在工业制造业的国际交往中,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抑或资源禀赋的相对变化也就促成了跨国产业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
然而,基于比较优势或是资源禀赋理论分析框架的国际贸易、产业投资理论,主要聚焦于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20世纪70年代,“第三意大利”现象的出现,以及很多工业后起国家在产业发展上出现的巨大差异却表明,仅依靠比较优势或资源禀赋的发挥,落后国家仍很难实现经济起飞。[1]国际学术界也开始逐渐跳出比较优势或是资源禀赋的思维框架,开始从其他角度思考工业制造业发展和跨国投资问题,其中,主要关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现象的竞争优势理论逐渐流行起来,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空间、组织、技术、知识等中观经济变量对于一国工业制造业发展以及企业跨国投资活动也有着重要影响。产业集聚是 “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2]而跨国产业投资的实践也表明,有利于支撑产业集群效应的中观经济变量,也是跨国企业选择投资目的国的重要参考因素。[3]
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推动了产业资本的跨国转移以及对国际贸易的替代,而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中观经济变量对于引导投资的跨国转移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基于比较优势或是资源禀赋理论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理论,以及聚焦于产业集群现象的竞争优势理论也就成为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制造业产能合作的重要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