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潮汕社会与基督教:历史与现况”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发言
经过一天半的发言和交流,我们的学术研讨会已接近尾声。这次研讨会不仅有中国香港、内地的学者,还有来自欧美等地的国际友人参加。研讨会首先对潮汕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方基督教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氛围进行了分析,这使我们看到近代世界中基督教传播的整体态势及其对中国的特别兴趣。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传统,基督教入华传教势必有着文化相遇及随之可能的文化碰撞或文化交流之复杂过程。对此,与会学者已有深刻的剖析和具体的探究。在对区域性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到其传教意向、心境和姿态的一种微妙转变,即从起初强烈的单向式宣教努力逐渐转变为双向式的基督教在华本土化、本地化、本色化的考量和谨慎实践。而这种“中国化”则正是基督教在华真正得以立足和扎根的关键一步。所以说,这种深入、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处理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问题仍然有着重要启迪和意味深长的提示。
这次研讨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历史研究,以史论说、以史为鉴、以史明今!因此,研讨会第二、第三阶段的发言乃侧重于历史,深入到对事件、传教士个人、地方教会发展及其传播特色的具体、细节研究。这种历史“还原”给人一种临界感、生动感,使人们意识到历史发展中细节的重要甚至决定作用。在这种研讨中,发言者和回应者还特别注意到地方教会自身的记载、回顾,以及地方教会在其发展中对血缘、宗族关系的处理和对地方话语、方言的采用、注重。此外,这一阶段虽以微观研究为主,却仍没有忘记必要的宏观把握,如对基督教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关系之探,对基督教与现代理念的交融和其本色神学的构建之观察等;此外,对潮汕基督教研究现状的综述和评论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很多意犹未尽的思考。
研讨会的第四、第五阶段则回到我们本次研讨会的核心主题和重点,即对潮汕教会与社会关系深入、系统和全面研究,包括对在香港的潮人教会和潮语教会的研究,以及对这种方言教会在异国他乡所起到的基于共同信仰的“同乡会”功能和作用。由此,在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也多有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政治学的考量,以及口述方法的运用。这一研究注意到潮汕教会的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从其内涵式发展来看,研讨者论及潮人或潮语教会的形成及发展,基督徒商人在教会建设中的作用,以及教会自立自办的进路;从其外延式发展而论,研讨者则扩展到对教会医疗慈善活动、社会工作的论述,对当地教会面向社会开放自我、兴办教育、妇女传道、创立女校、服务民众、改良社会等努力亦有翔实的分析。这样,研讨会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鲜活的地区教会图景:即教会生存而且活跃在潮汕社会之中,受到当时社会发展、时代大潮起伏波动的影响,并在这种历史画卷中展示教会自身的鲜艳色彩;于是,我们在这幅社会画卷中也看到了复杂多变的政教关系、社教关联,以及教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积极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生动景观,教会形象从而鲜明起来,准确、逼真地映入我们研究者、观察者的眼帘。尽管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非常复杂、对其历史功过众说纷纭、臧否不一,使人们有太多的模糊、过度的猜测,甚至不必要的防范;今天的研究则应该重新梳理我们的思路,回首洞观这段历史,而这种史料、档案发掘加田野式、还原式、访谈式的调查考证、客观研究及其准确分析则会有助于我们认清历史并走出历史。为此,我们应该在这些历史细节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历史哲学、文化精神的深层次思考,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出当代发展的正确路径和前瞻、预见未来走向的敏锐视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适当地走出基督教会本身来看潮汕社会中其他宗教的生存、发展,以及它们与当地基督教的关系、对话或曾出现的问题。这样,则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少走弯路、避免徘徊,更快地奔向并共创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和谐共融的美好未来和光明前景。
(本文为2010年12月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潮汕社会与基督教:历史与现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闭幕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