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财产与继承
1 家产
这里将家产划分为四类,即房屋、土地、家具、生产工具和养殖的动物。
1.1 房屋
同在城市一样,房屋在农村也是很重要的家产。在陕北农村,窑洞是最为普遍的住房形式。陕北人民凿洞而居:他们在黄土壁上掘出洞穴,然后砌以砖石,建起炕和土灶。窑洞冬暖夏凉。冬天时,人们利用柴火灶烧饭,连带把整个窑洞都烤得很暖和。
一般来说,一家的住房包含数个窑洞和一个院子。院子用来饲养动物、存放农具。窑洞间数从两间到十余间不等。如果一个家庭中,兄弟分家,那么一个院子里的窑洞会分成两家的,同时两家中间的院子可能会筑墙。
同现在的城市一样,窑洞也是家庭财力的一个体现。在媳妇上门的时候,娘家会要求“三间扫地窑”,即要三间只要扫了地就可以入住的装修好的窑洞。
本节将介绍窑洞建造、维护和废弃的过程(见图3-1)。
图3-1 典型的窑洞
1.1.1 窑洞建造
窑洞的建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成家之后,很多家庭会修建自己的窑洞。建造窑洞首先需要政府批准。窑洞及其附属的小院都是一个家庭的私有财产。窑洞建造过程的费用主要可以分成工时费和原料费。
建筑工人分为大工和小工。大工是手艺较高的技术工,小工更多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有时家中的劳动力也会在自家建造窑洞时充当小工。大工的工时费约为小工的1.5倍。同时,村里有一个大工带三个小工的说法。
建造窑洞的原料有木料、砖、石等。由于窑洞是从黄土墙中凿出来的,容易塌陷,所以加固窑洞的石块十分重要。过去,人们都从村边的山沟中炸石料作为加固的石块,而现在石料都需要购买——这增加了原料的成本。
窑洞的建造会耗费大量钱财。人们往往会借钱来建窑洞。也有家庭状况较好的家庭全部自家出钱造窑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建造窑洞的钱上涨得非常快。20世纪90年代,一个大工一天的工资为8—9元,小工一天的工资为5—6元。现在,一个大工一天需要300元的工资,而一个小工一天需要150元。原料费也在上涨。以前,石料和木料都可以自己准备;但是现在,较好的石料只能购买,木料的价格也涨了不少。根据村民们的估计,现在建造一个三间窑洞的房屋需要10万—20万元。
新建窑洞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重大,所以窑洞的修建一般发生在旧窑洞不堪修补和结婚的时候。之前说到,新媳妇会要求夫家提供一定数量的窑洞作为嫁过来的条件。有的人家就会另辟土地为儿子结婚新建造窑洞。
1.1.2 窑洞维护
在我们走访的家庭中,窑洞的建造时间跨度很大。甚至有几户的窑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建成了。年代久远的窑洞不仅居住起来不舒适,而且还存在窑顶漏水、落石等安全隐患。很多家庭都会在居住一段时间以后翻新窑洞。
翻新窑洞也是一笔很大的花费。花费的大小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随翻新规模和主人的财力而定。有的翻新较为随意,即只用白灰等原料将墙壁和窑顶的裂缝重新粉刷一遍。一般这种小工程都是自家人完成的,所以整个过程只需要花原料钱。有的翻新则较为复杂,例如在窑洞内壁铺设塑料板来加固窑洞,或者更换窑洞门的木料等。这样的翻新需要雇工。
1.1.3 窑洞废弃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废弃的窑洞。这种窑洞散发着颓败的气息,它们的木制门朽烂严重,窑洞中也堆放着大量垃圾。
窑洞废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窑洞年代过于久远,无法住人,户主就会带领全家一起建造新的窑洞。有时,一个窑洞的主人因为分家放弃了原来的窑洞。有的窑洞主人在城里打工,或者举家搬迁到城里,村中的窑洞就废弃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村中已经很少修建新的窑洞了。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现在新建窑洞的花费很大,很多村民选择把原来的窑洞修修补补。其次,现在村民都会选择新建楼房而不是窑洞。虽然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作为住房的楼房,但是据村民所说,楼房具有便宜、安全、舒适等窑洞没有的优点。最后,许多村中的年轻人都选择到城里打工,窑洞已经供大于求,如果老人们的窑洞年久失修,他们可以住在子女的空置窑洞里。我们遇到了一户人家,老两口的窑洞已经破败,同时他们的儿子出门打工了,所以他们就住在儿子的窑洞里。
1.2 土地
民以食为天。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与土地息息相关。在交通不便、贸易不发达的辛庄村,自己种的土地是很多人的生活来源。辛庄村的土地不仅种植了常见的粮食作物,也有枣树、花椒树、枇杷树等果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历史变迁在之后的章节中会详细讨论。本节将叙述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财产的另一部分——坟地。
1.2.1 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
像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辛庄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流出了村子,涌向附近的省市。村里的居民多在五十岁以上。他们多是因为年老或重病,不能继续打工,才留在村子里以务农为生。
这样的人口结构导致了富余的土地资源和低下的耕种能力。当年土地的划分是根据家庭的人口和劳动力数量。许多家庭当时分得十余亩地,现在只有老夫妻留在农村。老年人体弱多病,很多动过手术或者有残疾,难以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只能种自家的一部分地。这样,一家分到的部分土地就无人耕种了。还有的家庭,举家迁居城里,或者留在村中的老人已经去世,全家的土地都无人耕种。
此时,如果村里有人需要耕种多余的土地,那么这些因为人口结构问题导致无人耕种的土地就可以投入生产。事实上,村里的很多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都是分离的。而且这个分离是非常随意的。如果我有土地,但是我不想种,而你正好想种我这块土地,我的土地就给你种了。不需要任何合同,也不需要任何实物或货币的交易:经营者劳动所得全部归自己,也不需要向承包者支付租金。
这两种权利的分离也体现在补贴的分离上。国家各级政府会给农民发放补贴,这些补贴有的是针对耕地或林地的,有的是针对土地上种植的作物的。这时,土地承包者获得针对土地的补贴,而经营者获得针对作物的补贴。
1.2.2 坟地与葬仪
中国人非常崇敬祖先,认为已经过世的祖先可以保佑后人。辛庄村的村民们相信祖先埋葬的方式可以影响后人的命运。
辛庄村的历史不长,仅有二三百年。虽然辛庄村仅有张、王、霍三姓,但与中国其他农村不同,辛庄村的宗族观念极为淡薄,不存在一族的祠堂,这可能和陕北的传统和贫乏的物质条件有关。辛庄村的村民一般在清明节、国庆节去自家坟地扫墓、祭祀。祭扫的对象一般为前三代或五代(最多七代)的祖坟,再之前的祖坟一概不管。
坟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辛庄村的村民们习惯于将三代、五代或七代祖先葬在一起。当家中有老人去世时,如果家族已有的坟地已经葬满了三代、五代或七代祖先,家庭就会请风水先生在自家的耕地中寻出一块风水合适的地。这块地的风水将决定这片坟地会埋葬三代、五代还是七代祖先。然后,家人就会在地下开挖出一些小窑洞,一间地下窑洞安葬一对夫妇。换言之,当一片土地被确定为风水宝地之后,这片土地就成为这一家未来几代的墓地了,别人不可染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土地权利较为混乱,这时墓地的分配采取先到先得,即风水先生根据一家的风水找到一块无主的宝地后,这片宝地就归属于这家人了。后来,村中的地几次收归集体,但是坟地是从来不会收走的。现在,村民们开发新的墓地时还是会请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优先在这个家庭承包的土地中寻找风水适宜的坟地,如果别人家有更适合的坟地,那么这一家会和别家提出“以地换地”,即用自家的良田或风水适宜的土地换取一片墓地。因为各家情况不同,风水也不同,所以这样的交换往往可以进行。提出交换的家庭要给出风水更好或耕种质量更高的土地。
村民物质贫穷,所以很少会有陪葬品。逢年过节,村民会祭祀先祖。但是村中并没有宗祠等集体祭祀的地方,这与南方农村的习俗很不相同。村民们只祭祀三代以内的祖宗。如果一片坟地埋葬了五代或七代的祖先,那么也会连带着一起祭祀。
村中不少老人也和我们讲起了张维迎老师家坟地的故事,在此作一趣谈。相传张老师的祖先去世后,风水先生选定了一块葫芦形的“杨柳坟”。杨柳坟在这里是风水极佳的坟地,一片杨柳坟可以埋葬七代人。当时,张家的祖先可以决定是埋在偏上的位置还是偏下的位置。据风水先生说,偏上者得财,偏下者得人;即葬在上面,子孙会财源广进,葬在下面,子孙会有杰出的人才。张家的祖先认为,无才者得财,钱财也不能被很好地利用,所以就选择了葬在下面。当时即有预言,张家后人,第六代和第七代都会出一个人才。张老师便是第六代。虽然说张老师的成功与自身的努力和历史的进程有关,但是这个故事还是体现出了村民们对祖先和祖先力量的敬畏。
1.3 家具
村民们日常生活起居离不开家具。我们把家具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即电器和非电器。本节从家具的来处和去处来介绍家具。
1.3.1 来处
柜子是村民家里重要的家具。每一户村民家里都会有这样一个木制的柜子。这些柜子往往是老一辈的村民或再老一辈的村民结婚时打造的。有的就算作了彩礼或嫁妆。这些柜子普遍用料结实、工艺精湛,不少还有精美的雕花。自然,当年打造这些柜子的时候,村民们也付出了不菲的价格。我们在村民家中见到了从20世纪30年代往后的各个年代的柜子。这些柜子的预计使用寿命都超过了五十年。20世纪30年代的柜子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柜子可以作为家庭中非电器家具的一个代表。普遍地,村民都认为年代越近的大型家具越不耐用。之前的不少家具还是父辈或祖辈自己打造的。
村中家用电器普及度较高。不少家庭有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等。我们访问到的家庭很少有电脑和音响,没有家庭有空调。相比于冰箱、彩电和洗衣机,电脑和空调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么必要。窑洞冬暖夏凉,夏天正午都非常凉爽,冬天只要在柴火灶里生火做饭就可以把整个窑洞烤暖,所以没有装空调的必要。村中大部分村民年纪都很大,不太能接受电脑这种较新奇的工具。
村民家中的不少电器是子女提供的。有的电器是子女新买的;有的是父母把钱给子女,让子女买来安装的;有的是子女换新后淘汰下来的。子女一般在县城或榆林、西安工作,年龄都不大,正在打拼,自己也没有闲钱,所以子女一般不会给父母赡养费。甚至有的宽裕的父母会给有经济困难的儿女定期接济。有趣的是,女儿提供家用电器的比例较大。因为很多家庭的女儿在城里找到了经济条件较好的丈夫,所以对父母有较多的经济上的照顾,但是她们对家产是没有继承权的。这一点在后文中还会详细阐述。
关于家电,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政府补助。很多村民都提到了政府会赠送或补贴电器。这些补贴部分和家电下乡的政策有关,各级政府都会补贴。例如村中几乎家家有的用于净水的过滤器。这个净水器是榆林市水利局提供了十万元经费,让上一任村主任采购的。村民们反映这个净水器不好用。
1.3.2 去处
在农村,家电的使用寿命是很长的。一般家电,如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都可以用上接近二十年。很多时候,坏掉的电器修理一下就能继续用很长时间。村民只有在电器完全不能用的时候才会购买新的。
村中也没有二手电器的交易,因为二手的电器往往已经被维修多次,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电器报废后,只能卖给收破烂的,按照废铁的价格称重计价。有的东西,如钟表之类的小型电器,连收破烂的也不要。所以,我们在村民家中看到了早就不走的钟仍然挂在墙上。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一些电器可以以旧换新。村民家中做饭,除了柴火灶外,还可以使用电锅。村民们冬天烧柴火灶,顺便暖房;夏天就用电锅做饭。电锅不是电磁炉,其加热部分和锅可以分开。加热部分容易坏,一般寿命在三年以内。如果加热部分坏了,村民们就可以带上已经坏的部分,再贴50元钱,换到一个新的加热部分。
1.4 生产工具和养殖的动物
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土地,所以用于耕作的农具就显得很重要。同时,很多村民家中都饲养母鸡,有的村民养羊,所以这一部分还会介绍农户家的养殖情况。
1.4.1 生产工具
辛庄村的大部分村民都会使用手持农具进行劳动。各家各户的农具状况不同。有的农具是请铁匠打造的,有的农具是市场买的。农具的使用寿命也各不相同,从一年到十年不等。村民们告诉我们,手持农具的使用寿命是由使用的强度决定的。如果使用强度高,那么手持寿命就短。同时,使用寿命还和使用者的爱惜程度有关系。
畜力农具几乎没有。我们也没有见到耕牛或者驴、马等用于耕作的牲畜。很多农机都有国家的补贴。很多村民都向我们提到了耕地机。这是一种小型的类似手推车的耕地机器。这种机器在购买的时候国家会提供补贴。不少农户家里也有粉碎机。粉碎机是用来把谷物打碎制造饲料的机器,也是国家补贴的农具。
1.4.2 养殖的动物
村民们一般会养母鸡。各家买来小鸡崽,自己喂养。几年之后,待母鸡不下蛋了,村民对老母鸡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家庭会把老母鸡杀了吃肉,还有的村民提到了老母鸡可以换到小鸡崽。村中和城市不一样,并不认为老母鸡在炖汤上有特别的营养价值,相反,因为老母鸡肉质的问题,吃老母鸡的人很少,所以也不存在出售老母鸡的市场。因为相同的原因,富裕一些的村民会将不下蛋的老母鸡掩埋(见图3-2)。
图3-2 村民们饲养的母鸡
也有村民家中养羊。和老母鸡没有市场不同,村里有专门收养羊的人。这使得售卖羊的成本降低了,村民们也就乐意养羊赚钱。此外,政府对养羊有补贴。有时,村民们也会把自家的羊杀掉吃肉。
还有村民会养一些其他动物,如狗、蜜蜂等。村中养狗看家护院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这里养狗与生产无关。我们访问到了一家饲养蜜蜂的农户,他们取蜂蜜售卖,也会留一部分自己吃。
1.5 总结:家产的两个特点
以上,我们总结了四类家产各自的故事。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关于家产的特点,即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承包权)分离;土地与房屋日渐贬值。
1.5.1 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承包权)分离
出乎我们的意料,村民们对财产的所有权(承包权)划分得十分清晰,父母和孩子之间、亲兄弟之间都会厘清财产的所属。与此相对,使用权(经营权)的划分就不是那么严格。
我们见到了很多案例:哥哥用着弟弟存放在家里的彩电;父母住在儿子的窑洞里;邻居耕种着隔壁家无人耕种的土地。在以上的例子中,哥哥很明确彩电是弟弟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哥哥日常看电视;父母也很清楚自己住的几间窑洞是儿子的,但这也不影响父母对窑洞的使用。
在这里,所有权(承包权)更像是一种优先获得使用权(经营权)的权利。比如,哥哥虽然现在正用着弟弟的彩电,可是如果哪一天弟弟要把这个彩电拿走,那么哥哥必须交出彩电的使用权;一家举家迁居城市,土地交给邻居耕种,一旦这一家回来愿意耕种这片土地,那么邻居必须把这片土地交还。
1.5.2 土地与房屋日渐贬值
之前提到过,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土地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年老体弱的村民们无力耕种这么多的土地。同时,土地能带来的经济回报相比于在城里打工少很多,对于城里的年轻人来说,家乡的土地不是很有吸引力。
村民定居城市后,家乡的窑洞也显得多余。随着时间的推移,窑洞逐渐破败,而居住在城市的村民们也不愿意花钱去修缮窑洞。这时候村里的窑洞更多地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其实际作为住房的价值在降低。
综上,随着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村中土地和房屋的价值在降低。同时,由于土地和房屋是村中老人们的主要家产,也是主要遗产,继承权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越来越不重要。有的老人坦言,现在孩子对其的抚养并不是贪图未来能继承到房屋和土地,而是更多出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