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研究(1927-193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本书将依据历史材料来立论,利用现有出版的文献、资料、相关报刊史料,重点查阅苏区时期中共中央、各地省委、特委、县委之间的决议案、布告、训令、指示、通告、命令、号召、宣言、告书、汇报、报告等档案材料,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历史和逻辑一致的方法,系统梳理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脉络,呈现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历史场景。

2.实证研究方法

本书利用中央苏区时期各类报纸、杂志、小册子,如《红色中华》《苏维埃中国》《青年实话》《斗争》《布尔塞维克》《共产儿童读本》《工农课本》等,并通过口头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以进行实证分析。

3.跨学科研究方法

本书将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对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形成学科交叉优势的研究结论。

(二)本书的创新

本书试图从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首先,中央苏区政治动员涉及对农民、红军、妇女等底层群体的研究。重视底层研究是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重点,本书也从某种角度关注这些群体。本书尤其关注工商阶层政治动员和妇女政治动员。工商阶层政治动员虽不是中共政治动员的一个主要对象,但这个群体是不能也不应该忽视的。在关系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中共是怎样改变了原有观念,对工商阶层政治动员采取较为特殊的政策,从而达到有效利用现存经济资源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此外,从女性学视角来审视中央苏区妇女政治动员特色。中共对性别资源的挖掘和获取,正是中央苏区妇女解放的过程,从性别视角探讨中央苏区妇女政治动员实践,将是本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特别关注的地方。

其次,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对各类课本(教材)、小册子的创编、发行,是中共善于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的进一步开创。课本首先是政治文本。小小的课本承载着崇高的革命价值。中央苏区政治动员是如何创编、利用这些课本(教材)的?这些课本(教材)的主要类型、主要内容、主要特点有哪些?使用教材的主要人群有哪些?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等。对这些问题展开详细论述,是本书重点突破的一个方面。

最后,中央苏区政治动员是在中共局部执政条件下开展的,是一种处于特殊时期、特定区域的“战时状态”政治动员。要把相关群体利益转化为一个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组织力量起了关键作用。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机构、组织人员有一个逐步成长、完善的过程,党组织与政府、红军、群团力量的结合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种成长和完善正是中共动员能力之所在。这种在政治制度不完备的状态下进行的政治动员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开端。进一步发挥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进行历史借鉴也是本书需要创新之处。

(三)本书的不足

中央苏区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距离现在时间久远,跨度长,地域广泛,且由于战争原因,当年的许多史料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存的资料非常庞杂,因而本书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首先是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复杂性、全面性难以综合掌握;其次,田野调查不够,未能对有关当事人或相关事件进行详细的考察;最后,本书历史“述”得较多,“评”得较少,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还缺乏规律性的概括和学理性的深度分析,对现实启示把握仍显不够,需要改进。


[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2] [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代译序第9页。

[3] 《社论——政治动员工作》,《红色中华》1932年11月14日第1版。

[4] 关海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述论》,《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2期。

[5] 转引自王美芝《“红校训育部翻印”的〈宣传教育与干部问题〉考证》,《党的文献》2016年第2期。

[6] 李斌:《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7]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综述第1页。

[8] “中国苏区史”学科组:《“中国苏区史”重点学科的创设与学科建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国苏区史”述略》,《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 江西省档案馆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7页。

[10]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页。

[12] 胡锦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10月25日第04版。

[13]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5日第03版。

[14] 李斌:《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第01版。

[15] 于沛等:《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6] 于沛等:《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7]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页。

[18] 黄金麟:《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1928—1937)》,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6页。

[1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6页。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页。

[2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69页。

[2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6页。

[23] 王才友:《50年来的江西苏区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24] 涉及的主要成果有: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刘健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 徐彬:《前进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21—1966)》,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26] 徐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7] 牛大勇、臧运祜主编:《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新观点与新材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313页。

[28] 张孝芳:《革命与动员:建构“共意”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9] 刘力锐:《基于网络政治动员态势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0]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31] 何友良:《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2] 黄金麟:《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1928—1937)》,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7页。

[33] 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1924—1934)》,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 王旭宽:《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以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35] 何斌、游海华:《苏区农民动员的机制与策略分析——以“九打吉安”为例》,《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

[36]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革命动员模式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 王才友:《“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38] 钟日兴:《红旗下的乡村:中央苏区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动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 张宏卿:《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0] 刘笑言:《中央苏区农民政治动员中的性别与权力》,《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2期。

[41] 吴重庆:《革命的底层动员》,《读书》2001年第1期。

[42] 汤水清:《乡村妇女在苏维埃革命中的差异性选择——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1期。

[43] 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44] 温锐:《苏维埃时期中共工商业政策的再探讨——兼论敌人、朋友、同盟者的转换与劳动者、公民、主人的定位》,《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45] [美]卡尔·多伊奇:《社会动员与政治发展》,《美国政治科学评论》1961年9月,第55号,第3卷,第493页。

[46]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47]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7、77页。

[48]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49]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50] [美]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211页。

[51] [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倞等译,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52] [美]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李寇南、何翔译,《观察与交流》2010年第60期。

[53] [美]黄宗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流氓无产者、工人和农民:1927年至1934年兴国县实例》,《江西革命文物》1987年第3期。

[54] [美]韦思谛:《江西山区的地方精英与共产主义革命》,载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6] 专题性研究主要涉及:《湘赣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编写组:《湘赣革命根据地斗争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江西省档案馆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江西省档案馆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罗荣桓、谭震林等:《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江西省档案馆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等等。

[57] 主要有三套丛书:一是林多贤主编的《中央苏区研究丛书》,共8种;二是蒋伯英主编的《中央苏区历史研究》,共6种;三是舒龙、凌步机合著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和余伯流、凌步机合著的《中央苏区史》。此外,还有一些专门史的研究论著。例如: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刘勉玉:《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戴向青、罗惠兰:《AB团与富田事变始末》,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等。

[58] 主要有:赣南师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央苏区研究丛书》,共10种;依托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成立的苏区精神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人民共和国摇篮》红色经典丛书,共9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区研究专家何友良的最新专著《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59] 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60] 马齐彬、黄少群、刘文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3页。

[6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8页。

[62]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63]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综述第1页。

[64]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列出的具体名单为:“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抚州市黎川县、广昌县、乐安县、宜黄县、崇仁县、南丰县、南城县、资溪县、金溪县,上饶市广丰县、铅山县、上饶县、横峰县、弋阳县,宜春市袁州区、樟树市,萍乡市安源区、莲花县、芦溪县,鹰潭市余江县、贵溪市;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漳州市芗城区、龙海市、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华安县、云霄县、漳浦县,泉州市安溪县、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广东省梅州市全境,河源市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潮州市饶平县,韶关市南雄市,共108个县(市、区)。”参见《赣南日报》2014年3月29日第001版。

[65] 李根寿:《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1年,第6—7页。

[66] 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7]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