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集聚经济理论

城市作为国民财富创造和经济空间运行的主要区域,具有集聚性。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是第一个系统研究集聚经济的经济学家。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区称为“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并从共享、匹配与学习三个方面阐述了集聚的原因,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14]迈克尔·波特运用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从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对经济集聚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15],并认为产业集群不同于科层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其地理边界是由企业及相关机构的相互联系与依赖内在决定的,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D-S模型、冰山成本、动态演化等理论解释了经济空间集聚的现象,建立了空间经济学的三种基本模型:区域模型、城市体系模型和国际模型;樊卓福[16]研究了“地区专业化”(如果从行业角度出发,亦可称为“行业地方化”),构造了地区专业化的度量指标即地区专业化系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最终会转向功能专业化,多样化中心城市和专业化中小城市的城市格局得以形成[17],空间经济集聚的弹性专精特征愈加明显。刘传江、吕力用“由中心向外围的制造业空间扩散”解释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18]城市地理学从地域秩序角度入手,认为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城市化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和基本动力,城市化则因此而表现为地域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19]“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和胡彬认为,工业化导向的发展战略对城市化具有内生性影响[20],林毅夫等人也认为一国的技术水平、积累率、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等均内生于发展战略和禀赋结构这两个外生变量,功能上的互补和功能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李占国、孙久文总结了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效应,认为产业集聚的正经济效应有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分工效应、制度效应、网络效应。[21]产业集聚的负效应有市场拥挤效应和要素瓶颈效应。王红霞基于企业集聚的城市发展模型的研究表明,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综合集聚体,其发展和演变本质上是企业集聚的结果。[22]王建廷认为,集聚是一个空间概念,指要素及经济活动主体在特定空间的集中过程。[23]集聚概念包含特定空间、集聚对象和内容联系三个要素,没有特定空间,集聚就没任何意义。集聚经济可分为企业集聚经济、产业集聚经济、城市集聚经济和区域集聚经济。马吴斌、褚劲风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上海城市空间“多中心”网络结构形成的支撑。[24]吕健测度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效应与地区收敛,认为我国城市化存在着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且存在着绝对β收敛,并分析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功能空间演化的作用机制。[25]Schumpeter认为城市空间演化是城市功能分化与空间转移的结果。[26]由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城市集聚与产业分工、集聚呈现出内生互动关系,这也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结果。集聚经济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城市集聚和区域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