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范院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0]。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11]《意见》进一步对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政课课程目标给出了不同要求和精准定位,这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3 ·18”讲话后各地相关机构陆续展开研究和实践[12],各类学校机构都有发挥自己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认为师范院校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针对存量和增量教师队伍,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如果将思政课看成一个系统,根据整体不可分原理和等级层次性原理,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理解思政课一体化。从纵向来看,在内部结构上,有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德育前后相继的系统性,也有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之间的内在衔接性;在外部环境上,则有传统思政课与现代思政课一脉相承的传承性。从横向来看,在内部构成上,有学校全员思政课、全方位思政课的整体性,也有思政课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相互联系的协调一致性;在外部环境上,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的联动性。本文中的思政课一体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从纵向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考察和整体设计,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系统内各层次衔接贯通、各要素有机联系,形成整体作战的格局,从而达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有效衔接。按照这一界定,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仍存在少量重复现象
目前国家统一编写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已经基本解决教学内容的进阶和一体化问题,但是教材内容的少量重复现象依然存在。例如:高中教材《哲学与文化》中关于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运动的规律性,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三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有重叠;高中教材《经济与社会》“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我国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交叉。同时很多教师尚未从整体上思考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和递进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缺乏衔接,或者低学段讲得过“深”、高学段还在“浅”析的现象,并没有体现出同一教学主题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所以深化“一体化”建设就是要避免各学段教师各自为政,内容重叠等问题的再次出现,提升教育的效益与质量。
2.课程内容衔接度不高、存在断链现象
小学和初中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注重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重在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和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关怀。但是高中学段对学生成长的现实关照比较匮乏,尤其是对理想信念这块内容的设置很少涉及。对比各阶段思政课教材,涉及个人理想信念问题的内容在七年级《道德和法治》上册“少年有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而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和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却没有设置相关的内容。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 ‘软骨病’。”[13]所以理想信念是每个学段都必须要高度重视的,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程度不高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各学段的教师只了解本学段的知识结构和教材设置,对其他学段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太了解。因为很多高校教师是没有在中小学任教,他们博士或硕士毕业后就留在高校任职,所以没有接触过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没有去研究过中小学的课程。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是通过考试录用的,在填写报名表时就选择任教的阶段,一旦录用,无特殊情况就不会调动岗位。并且高校教师特别注重科研成果、高中教师特别关注升学率,而初中或是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几乎无压力,因为思政课成绩不纳入升学科目,由于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重点不同,所以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势在必行。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是关键,只有不同学段之间教师、同一学段之间教师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才能更好地促进一体化。
二 师范院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优势
(一)师范院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师资力量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思政教师,对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牢记“四个意识”、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无论是在专业素养上、还是政治素养上对思政教师的要求更高,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4]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国梦而输送大量优秀的“筑梦人”。
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师范院校在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尤其是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多数来源于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5]这既突出思政课教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对思政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思维格局都提出严格的要求。搞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各阶段思政教师的努力,更离不开非思政教师的共同奋斗。
(二)师范院校也是在编教师进一步提升能力和修养的主要渠道
时移世易,时代的变化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在编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培训学习两种途径来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学习就是要求教师集中脱产学习。每年各学校都会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集中培训就是在为教师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培训期间,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然后摒弃自己不足之处,只有这样不断地改进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而师范院校是各阶段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场所,因为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不断地培养优秀的教师后备力量,所以他们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雄厚的教育资源、完整的教育教学系统,师范院校的这些优势能够满足在编教师的回炉再造,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 师范院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一)师范院校对存量思政教师培训,促进思政课一体化
存量思政教师培训就是对现有在职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之间的思政教师通过集中培训、提升计划等途径,使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分享教育心得和体会,互相学习,增强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全面了解,达到思政课教学的一体化效果。上海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较早的城市,上海市15所示范马院,与其他45所马院(教研机构)结对共建,实现全覆盖式支持,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同城平台。同时组织引导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区教育局结对共建,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师资培训、集体备课、教学实践等全方位合作。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对思政课“咨询研判、督查评估、培训示范、指导引领”的功能[16]。
1.培训促进存量思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存量思政教师、特别是一线的存量思政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而忽视对教育理念、思想素养的提升和学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思想理念和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因此可通过培训项目,例如提升计划、国培计划、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博学位专项计划、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转变存量思政教师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2.培训促进思政课程设置整体性、衔接性
通过完成对部分存量教师的培训,能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师德师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教育,并纳入在职(岗)培训学时记录。”[17]集中培训拓宽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视野,同时也使思政教师系统地掌握中小学不同阶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思政教师更加了解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课程设置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以便于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过程中也能了解中小学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有助于高校教师帮助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
3.集中对教师的培训,打破各学段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
集中培训可以将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集合一起学习、集体备课和实践教学,达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因为中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小学是综合性学习,因此要求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合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全局意识。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具备成熟的课程整合能力、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科学的班级组织管理策略,更重要的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因为思政课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国梦而砥砺前行。所以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政治素养、政治认同,因为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和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所以,只有不断地集中学习,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不同学段之间的隔阂,才能有利于“一体化”建设。
(二)师范院校对增量思政教师基础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思政课的一体化
增量教师是指对目前还不是教师,但是将来是教师的一体化培养,即对其在学习阶段的一体化培养。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强调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如说课、模拟授课(微格课)、三笔字、普通话、教师礼仪课和教学实习等,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思政课教师的魅力,这是师范院校的优势所在。
1.微格培训聘请中学教师示范,加强大学和高中课程之间的衔接
微格课是师范类院校为培养“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准教师”教学技能、教学语言、教学过程中突发问题紧急处理能力等。中小学教师在一线教学,他们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的接受程度、比较认可的教学风格,等等,所以聘请中小学教师做微格课的示范,能够为“准教师”提供直接有效的经验,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做出相应的教学技能提升,从而达到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微格示范课能加强不同阶段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中学和大学教师之间。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该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有的放矢,不至于教学内容的无效重复;其次,相较于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心理、家庭,等等,而高校教师着重于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所以不同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加强不同阶段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中学的被动学习到大学的自主学习的转变。通过聘请中学教师来做微格示范课,有利于“准教师”明白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怎样才能把思政课开展得津津有味,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的固化印象。
2.专业课聘请中学教师授课,掌握教学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师范类院校的本科生多数会走上教师岗位,所以在他们学习期间多接触中学教师上课的风格是非常有必要的。聘请中学教师授课是有效的、直接的办法,尤其是在一些教学基本技能的专业课上,中学教师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新聘七位中学特级教师为兼职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马院也聘请中学特级教师给学生开设中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学政治新课标解读》,都是在为学生学习基础技能搭建平台。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授课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所以提前熟悉教学对象,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教学实习工作的开展,加强和中学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经过十几年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那么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转换成教学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学实习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实习教师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总结经验教训,向实习单位的老教师“取经”,借鉴老教师们优秀的经验,改进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教学实习的过程就是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过程,在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同时也增强实习教师备课能力、授课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以及与学生沟通、相处的能力。在教学实习结束后,每个实习教师的教学实习总结中反映的问题就是今后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这就间接地促成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
4.开展教学基本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系统学习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不仅仅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考验。而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后备力量时特别注重对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开设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备课说课、教学设计、普通话、三笔字、教师礼仪课(教师用语、教师着装等)、教学实习等,特别是教学实习,能够检验教学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些课程设置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十分有益。教学技能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础素养,专业的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地抓住思政课的特点、性质和根本任务。在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把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师范院校为了积极鼓励“准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教学技能,开展了相应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四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只有办好思政课,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要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师。师范院校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打造一批“四有”“六要”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