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次调查的相关情况
一 本课题选择那曲县作为调查地点的理由
本课题选择那曲县作为调查地点,基于以下理由。
(1)所代表的民族自治区域广阔,高原生态特征显著。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是全国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自然环境最严酷的地区,处于约占西藏面积二分之一的藏北草原,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腹心。
(2)那曲县的稳定形势复杂具有其历史渊源。自古以来,在西藏乃至五省藏区,地处羌塘草原的那曲县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羌塘不但是西藏牧业的发祥地,而且自唐代起就是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居于羌塘核心的那曲县更是西北沟通内地的必经之地,因地处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清代几次重大事件中,那曲均首当其冲。
(3)民主改革以来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就突出。近年,积极发展特色畜牧业、优势矿产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切实做好那曲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区合一”文章,着力构建交通运输、综合能源、水利保障、现代通信体系,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4)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功实施,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典范。那曲县推动各族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自觉抵制各种狭隘民族意识。采取日常教育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干部、群众和僧尼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关系,积极构建那曲县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5)经济发展后新呈现出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典型性。依靠虫草等资源产业,一批农牧民富裕起来,许多甚至卖掉牲畜,处于非农转化过程中。在社会的变动期许多问题开始出现,包括城市化建设滞后问题,教育水平、文化水平没有相应提高问题,生活现代化却没能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资源重新分配所带来的利益冲突,社会转型的阵痛,这些都属于西藏经济发展后的典型社会问题。
(6)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那曲是西藏自治区的“北大门”,社情较为复杂,在全区维护稳定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行动上均呈现出分裂与反分裂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和艰巨性特征。
二 国内外对该民族区域、该田野点的调查和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出现了“西藏热”和“藏族文化热”,藏学成为一门独特的国际“显学”。打开中国期刊网,以那曲为关键词的科学研究文献34篇,以那曲为题名的科学研究文献达442篇,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献124篇。论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畜牧业研究。如黄改玲等(2008)对牧民合作组织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作用和机制的研究;张冀震(2009)等对那曲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白玲等(2012)对那曲草地畜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2)旅游及服务业研究。如李凡等(2004)对那曲藏北草地观光畜牧业发展的探讨;何永占(2009)对那曲物流园区建设的探讨;邓光奇(2013)对那曲地区文化旅游的研究;刘云中(1996)对那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3)牧区社会研究。如郎维伟(2010)对藏北牧区定居点向村落变迁的初探;郝亚明(2007)对那曲牧区的社会调查;白玛措(2012)以那曲为例,对西藏牧区亲系组织及互惠关系的研究;郎维伟等(2012)对藏北那曲牧民公民权和政治权的考察,以那曲县达村和宗村为例对藏北牧区村落社会的人口和家庭特征及其生育意愿的研究。
(4)宗教信仰研究。如周拉、孙悟湖、夏吾交巴(2008)以那曲县古露镇及所属拔绒寺为例,对藏传佛教信仰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索南曲吉(2011)对那曲索赞丹寺的研究。
(5)生态环境研究。如王晓芳等(2010)对那曲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评价;傅联平等(2004)对那曲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6)教育研究。如杨小龙(2013)对那曲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在教育领域还出现了几篇较全面综合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包括刘朋(2011)、李真(2008)等。
(7)文化研究。如洛桑扎西(2002)对那曲岩画的调查简报;努木对藏北那曲《格萨尔》说唱艺人及其工作的研究。
(8)能源资源研究。如庄万禄等(2012)对那曲地区“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查与思考;马鹏刚等(2012)对那曲河水电梯级开发的分析;高小青等(2013)对那曲虫草标准的研究。
(9)历史研究。如赵书彬等(2012)对康熙五十七年额伦特、色愣兵败那曲营地遗址考;吴从众(1990)对民族改革前那曲牧区封建农奴制的研究。
(10)整体经济研究。如万亿(2008)对那曲铁路沿线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屈鸿罡(2011)对那曲产业化问题的研究;刘建民(2006)对西藏矿业经济的思考。
(11)扶贫研究。如徐平(2000)对那曲扶贫攻坚调查研究。
(12)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如魏慧霞(2008)对那曲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13)社会历史调查。如格勒、刘一民、张建世、安才旦的《藏北牧民》。
上述研究涉及了那曲县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藏北牧民》,调查较为全面,资料翔实,不过该书针对的是整个藏北,特别是安多县,部分涉及那曲县,是20世纪80年代有关那曲的学术力作。从论题的全面性来看,现有关于那曲县的调查和研究尚有诸多空白,对本次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中涉及的一些分项目,现有文献还鲜有论及。文献中虽有部分以翔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如黄改玲(2008)等有关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那曲镇门地22村的调查研究,但总体数量并不多。选用的学科视角包括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但缺乏多学科的系统研究,综合性的实地大调查研究更是缺乏。
三 本次调查的结构安排
本次调查共分八个专题,最终形成的调查报告也相应分为九章。
第一章:那曲县概况。内容包括那曲县基本情况、人口来源和民族发展情况等。
第二章:经济发展。内容包括那曲县国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那曲县牧业、特色产业、牧民经济合作组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贫困与扶贫开发情况等,最后研究了那曲镇门地22村个案。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包括那曲县草地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草场承包工作开展、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青藏铁路的生态影响。本章最后是一个草原生态个案分析。
第四章:社会事业。内容包括那曲县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受援、安全维稳教育等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科学技术带来的新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等。
第五章:特色文化与交流、旅游发展。那曲县特色文化建设与交流情况包括特色民间文艺与交流、特色节庆与交流、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建设等内容。旅游发展情况包括景点、住宿、美食和交通,以及旅游业的开发与规范化等内容。
第六章:牧民和居民生活。内容包括牧民的家庭、择偶、劳作,以及居民生活情况。居民生活涉及经济模式、饮食、服饰、居住、电力化、交通、信息化、朗玛厅等。
第七章:宗教信仰。内容包括历史上那曲县宗教问题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那曲县宗教问题及特点、民间节日与宗教间关系、寺庙创新管理、宗教问题总体分析等。最后是那曲县13座宗教活动场所情况调查。
第八章: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内容包括那曲县社会稳定复杂因素分析,社会维稳和综合治理的做法、针对的重点人群、着重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对策。最后对那曲县社会维稳和综合治理的宝贵经验作了阐述。
第九章:典型乡镇的个案调查。主要是对那曲县罗玛镇的田野调查,内容涉及基层组织建设、牧民生活观念转变、民生改善措施、草场承包、草场建设与牧业生产、牧民合作社与多种经营、基础教育发展等。
[1] 本章引用了《那曲地区志》和历年《西藏统计年鉴》《那曲统计年鉴》中的一些资料,在各节中不一一详述。
[2] 洛桑卓玛、拉巴、巴丹卓玛:《西藏那曲地区40多年来降水趋势变化气候分析》,《山地学报》2014年第4期。
[3] 格勒、刘一民、张建世、安才旦:《藏北牧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4] 格勒、刘一民、张建世、安才旦:《藏北牧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5] 格勒、刘一民、张建世、安才旦:《藏北牧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