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章节安排

本书力求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研、访谈和案例分析,运用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府际关系为视角,分析地方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参与动因、具体表现、路径和府际互动,探讨地方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角色,在基于历史实证和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书包括绪论、六章正文和结论,共八个部分。

“绪论”是本书的总纲,简述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要概念以及论文总体框架。

第一章回顾了1991年以来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大致历程,在对府际关系和次国家政府多层外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是“具有一定能动性的中央代理人”的假设,并构建了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基本分析框架。第二、第三、第四章分别从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动因、表现和路径论证地方不仅是中央的代理人,而且具有一定能动性,在参与东盟合作中也有自身的利益考量。第五章探讨了在中国—东盟合作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互动,以及纵向和横向的府际互动与地方能动性的相互影响。第六章则对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的能动性及其对中国—东盟合作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思考。

“结论”部分对本书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1]杨祥章:《我国地方政府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动力、进程与特点》,《和平与发展》2018年第4期,第95页。

[2]杨祥章:《我国地方政府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动力、进程与特点》,《和平与发展》2018年第4期,第95页。

[3]Xu Bu,Yang Fan,“A New Journey for China-ASEAN Relations”,China InternationalStudies,Vol.1,2016;张蕴岭:《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要靠智慧与创新》,《中国—东盟研究》2017年第1辑。

[4]于建忠、范祚军:《东盟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5]翟崑、王丽娜:《“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现状实证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Wang Lina,Zhai Kun,“China's Policy Shifts on Southeast Asia: To Build a‘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Vol.2,2016。

[6]梁颖:《中国—东盟政治经济互动及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7]Lee Lai To,“China's Relations with ASEAN: Partners in the 21st Century?”,Pacific Review,Vol.13,No.1,February 2001;James K.Chin,Nicholas Thamas eds.,China and ASEAN:Changing Politi cal and Strategic Ties,Centre of Asian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5;Tim Summers,“China's‘New Silk Roads':Sub-national Regions and Networks of Global Politi cal Economy”,Third World Quarterly,Vol.37,No.9,2016; Aileen S.P.Baviera,“China's Foreign Initiatives under Xi Jinping:An ASEAN Perspective”,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Vol.2,2016.

[8]Ivo D.Duchacek,The Territorial Dimension of Politics: Within,Among,and Across Nation,London: Westview Press,1986.

[9]Francisco Aldecoa and Michael Keating eds.,Paradiplomacy in Action: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s,London:Frank Cass,1999.

[10]Brian Hocking,Lo calizing Foreign Policy:Non-central Governments and Multilayered Diplomacy,London:TheMacMillan Press Limited,1993.

[11]Carlo Panara,The Sub-national Dimension of the EU: A Legal Study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4.

[12]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13]李莹:《中央外交与地方外事活动的协调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3年。

[14]王义魏:《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方政府角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5]Peter T.Y.Cheung and James T.H.Tang,“External Relations of China's Province”,in David M.Lampton ed.,The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1978-2000,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转引自杨祥章《我国地方政府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动力、进程与特点》,《和平与发展》2018年第4期,第97页。

[16]Audrye Wong,“More than Peripheral: How Provinces Influence China's Foreign Policy”,The China Quarterly,No.235,September 2018.

[17]Linda Jakobson,Dean Knox,“New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China”,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Policy Paper No.26,September 2010.

[18]Zheng Yongnian,“Perforated Sovereignty: Provincial Dynamism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The Pacific Review,Vol.7,No.3,1994; Peter T.Y.Cheung and James T.H.Tang,“External Relations of China's Province”,in David M.Lampton ed.,The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1978-2000,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转引自杨祥章《我国地方政府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动力、进程与特点》,《和平与发展》2018年第4期,第107页。

[19]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0]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

[21]张春:《地方参与中非合作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2]王立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国际合作》,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23]张鹏:《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版。

[24]任远喆:《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发展及其在中国跨境区域合作中的实践》,《国际观察》2017年第3期。

[25]李敏:《中国国家外事多层化格局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郭钊:《次国家政府对国家外交的作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王立军:《论地方政府国际行为的动力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6期;徐大超:《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问题研究》,《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5卷第2期;李琳:《央地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4年。

[26]赵可金、陈维:《城市外交:探寻全球都市的外交角色》,《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许宴清:《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外交模式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4年;陈维:《中国城市外交:理念、制度与实践》,《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第2期;陈楠:《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外交: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国际观察》2017年第5期。

[27]杨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外交——以广州为个案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李琳:《央地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4年。

[28]祁怀高:《中国地方政府对中韩建交的影响——以山东省的作用为例》,《当代韩国》2010年冬季刊。

[29]丁湉湉:《全球视野下次国家行为体在对外事务中作用的发挥——以中国成都与英国谢菲尔德、伦敦城市外交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30]谢樱:《上海城市外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1]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China's Myanmar Dilemma,Asian Report No.177,September 2009.

[32]Hans Hendrischke,“Guangxi: Towards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in David S.G.Goodman ed.,China's Provinces in Refor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7.

[33][马来西亚]李志良:《广西在中国—东盟合作中扮演的国际角色:东南亚学者的观点》,载《第七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论文集(国外)》,昆明,2019年6月。

[34]Margaret Swain,“Looking South: Lo cal Identities and Transnational Linkages in Yunnan”,in ohn Fitzgerald,ed.,Rethinking China's Province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

[35]Joseph Y.S.Cheng,“China-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Role of Provinc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Vol.43,No.2,2013.

[36]Li Mingjiang,“Lo cal liberalism:China's Provincial Approaches to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23,No.86,2014.

[37]Li Mingjiang,“Central-lo cal Interactions in Foreign Affairs”,in John A.Donaldson ed.,Assessing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Central-lo cal Relations in China,London: Routledge,2017,p.210; Peter T.Y.Cheung and James T.H.Tang,“External Relations of China's Province”,in David M.Lampton ed.,The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1978-2000,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转引自杨祥章《我国地方政府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动力、进程与特点》,《和平与发展》2018年第4期,第109页。

[38]胡佳、王开茹:《地方政府跨国合作的动力机制与约束条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的案例研究》,《地方治理研究》2019年第2期。

[39]卢光盛:《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的国际制度分析——以云南、广西为例》,《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

[40]王国平、陈亚山:《新世纪以来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回顾》,《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第1期;任佳、李丽:《云南面向周边国家开放的路径创新》,《南亚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3期。

[41]黄志勇等编著:《第三次大开放浪潮——广西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2]崔庆波、陶存杰:《云南省与广西沿边开放新优势比较研究》,《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5期。

[43]陈迪宇:《云南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在中国周边多边外交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44]刘莎妮:《论地方政府对中国参与东盟区域合作中的支持——以云南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5]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6]中国与东盟十国建交时间分别为:越南(1950年1月建交,20世纪70年代关系恶化,1991年11月复交)、印度尼西亚(1950年4月建交,1967年10月断交,1990年8月复交)、缅甸(1950年6月)、柬埔寨(1958年7月)、老挝(1961年4月)、马来西亚(1974年5月)、菲律宾(1975年6月)、泰国(1975年7月)、新加坡(1990年10月)、文莱(199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