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书将结合作品诞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战后派战争小说进行研究。首先对战后派代表作家的代表作进行解读,以揭示战后派作家战争小说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战后派战争小说的主题思想、创作手法、人物形象、战争观等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归纳总结出战后派战争小说的一些共性特征,揭示其鲜明的战后特色。
鉴于目前国内外对战后派战争小说的研究现状,为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我们在研究时将遵循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批评原则和真善美相统一的批评标准,吸收现代文学理论的成果,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一是坚持中国人的学术立场,力求客观评价。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会影响学者的研究,使研究带上特有的民族性。我们既要吸收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又不能落入他们的窠臼,人云亦云。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期望日本有良知的作家能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揭露日本侵略战争的罪行,而不是大讲特讲自己受到的伤害。但是,我们不能以愤怒、憎恨的民族主义情绪遮蔽理性的思考,而应始终坚持学术的立场,避免发表太多感性的议论。对日本战后派战争小说,我们既要从中国人的立场出发进行研究,又不应局限于中国人作为战争受害者的立场,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客观地分析战后派作家笔下的战争是什么,他们何以会这样看待战争,他们战争认识的局限性和错误在什么地方,等等。质言之,我们应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从多重维度理解战争及战争文学,深入思考战争与个人、民族乃至人类的关系。
二是结合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语境,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文本解读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这种语境既包括文本解读时的语境,也包括作者创作时的语境。王向远指出:“在面对某些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不反对纯文学的价值观,但面对更加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的时候,我主张采取视点更高、视野更开放的‘文化学’的文学观。”[26]日本战后派战争小说反映的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我们不可能抛开政治去进行所谓纯文学的研究。我们需要研究作家的思想倾向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它对战争的反映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并可从中管窥作家的战争观等,由此促使处在和平时期的人们正视战争、思考战争。但是,战争文学作品毕竟是作家审美的创造物,是对生活现象的审美反映。因此,我们也可从美学批评的角度,运用艺术标准去研究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审美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运用文化语境式批评的方法,把战后派战争小说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解读,立体地、全方位地把握其战争文学的创作过程及与日本社会变迁的关系,并考察作家个人的战争经历和日本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战争文学创作的影响。我们既要从现在的视角对战后派战争小说进行解读,又要避免完全站在现在的立场去看待历史,不加具体分析地批判,而得出的比较武断的结论。
三是历时的研究与共时的研究相结合。一方面,日本文学根植于本国的土壤,我们可以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战后派战争小说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战争小说的关联,了解这些作品如何吸收文学传统的营养,在日本文学史上处于什么地位。另一方面,日本战后文学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而且也被广泛译介到世界各国,拥有大量的读者。我们可以从共时的角度考察战后派战争小说与二战后其他国家战争小说的异同,在世界战后战争文学的格局中对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更好地分析其特点,更好地了解战后派战争小说与他国战争文学的共性与个性。
此外,中国学界对日本战后派战争小说的一些研究是依据中译本进行,多缺少第一手资料。为克服这种使用非原典的、非母语的间接文本的研究可能带来的论证依据、论证过程和结论的不确定性,本书的研究将在仔细阅读战后派战争小说日文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把原著作为文本解读的依据,并广泛涉猎中日学者既有的研究成果。
[1] 奥野健男:『日本文学史』,中央公論社1970年版,第194頁。
[2] 本多秋五:『物語戦後文学史』,新潮社1971年版,第118頁。
[3] 大久保典夫他:『現代日本文学史』,笠間書院2012年版,第136頁。
[4] [日]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罗传开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79页。
[5] 矢野贯一:『近代戦争文学事典』(第一輯)·例言,和泉書院1989年版。
[6] 安田武、有山大五編:『近代戦争文学』,国書刊行会平成4年版,第11頁。
[7] 有山大五:「戦争文学論——〈戦争文学〉とその研究への一視点」,『芸術至上主義文芸』2000年11月。
[8] [日]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罗传开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25—426页。
[9] 武跃速、蒋承勇:《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10] 佐藤静夫:「『戦後派文学』を問う——戦後40年という時点から」,『民主文学』1986年6月号。
[11] 参见李德纯《论日本战后派文学》,《外国文学》1987年第2期;叶渭渠《战后派文学运动诸问题》,《日本学刊》1988年第5期;尚侠《日本战后派文学及其主要作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6期。
[12] 徐东日、李玉珍:《战后派文学——日本现代反战文学的高峰》,《东疆学刊》1997年第4期。
[13] 何建军:《论日本战后派战争文学的主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4] 雷慧英:《日本战后派文学兴衰原因之剖析》,《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5] 刘炳范:《野间宏的战争文学批判研究》,《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16] 刘立善:《论野间宏作品的反战特色》,《日本研究》2014年第2期。
[17] 陈端端:《从大岗升平的战争小说看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折射》,《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8] 尚侠:《战后日本文化演进与大冈小说精神》,《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1期。
[19] 何建军:《浅析大冈升平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0] 参见王伟军《武田泰淳和〈审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徐静波《〈时间〉:堀田善卫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及对中日关系的思考》,《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
[21] 冯裕智:《武田泰淳的中国战争经历与战争反思》,《日本问题研究》2016年第5期。
[22] 王伟军:《武田泰淳反战思想的生成及价值取向》,《北方论丛》2016年第5期。
[23] 参见徐静波《作家武田泰淳的上海因缘和上海意象》,《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4期;徐静波《昭和中期日本自由派知识人对中国和中日关系的认识——以作家堀田善卫为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等。
[24] 安田武、有山大五編:『近代戦争文学』,国書刊行会1992年版,第12頁。
[25] 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9卷 日本侵华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26] 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9卷 日本侵华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