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7],也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政治认知的意愿、途径、程度、水平等因素都将对民众政治心理的形成产生基础性影响。
(一)政治认知意愿
表2 政治认知意愿
续表
本研究通过“您对政治非常感兴趣并且经常关注吗?”这一问题来测量民众的政治认知意愿以及对政治信息的关注度。如表2所示,43.2%的民众选择“非常符合”和“较为符合”选项,可见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政治保持着一定兴趣和关注。47.2%的民众选择了“一般符合”选项,对政治既不特别感兴趣,也不刻意回避。仅有9.7%的民众选择“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选项,表现出政治冷漠和政治兴趣缺失。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国民众的政治认知意愿较强烈,明确表示抗拒接触和认知政治的人仅不足一成。在我国,政治渗透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在权力下沉的过程中,人们与国家和政府的接触更加频繁,使得民众在生活中对国家、政府及权力的感知更加敏锐。人们主动或被动接触、参与国家公共权力关系及活动中,成为“政治人”,由此对政治关注程度较高。
(二)政治认知途径
表3 政治认知途径
本研究通过“您平时获取政治、社会新闻最主要的渠道是什么”一题来考察中国民众的政治认知途径,如表3所示。75.1%的民众通过“互联网”获取政治、社会新闻;19.9%的民众通过“电视”获取政治、社会新闻;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获取政治新闻的民众仅1.8%。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电子平台和新媒体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成为民众政治认知的主要信息来源,以纸媒和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日渐式微。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8]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人人皆可发声的平台,网络舆情和民意早已不容忽视。近年来,诸多政治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民众高度关注,经过在热门网络平台上的发酵成为重大舆情事件。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舆论阵地,成为各方角逐、争夺话语权的场域。互联网舆论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不稳定性要求政府部门随时关注网络舆论导向,对时政事件和热点问题及时作出积极、正面回应。
(三)政治认知水平
表4 政治认知水平
政治认知作为人们对政治事务的主观反映,包括事实性认知和价值性认知。本研究通过测量民众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事实认知来反映我国民众的政治认知水平,如表4所示。在学理层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于“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这一问题,37.7%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仅有不足四成的民众了解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情况表明我国民众政治认知的整体水平较低。此外,其他民众基于对中国政治事实的认知和判断,没有做出理论层面的正确选择。29.4%的民众认为“国务院”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执行机关,在我国权力结构中具有最高地位;11.7%的民众认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在中国的权力格局当中位列第一;9.2%的民众认为“中央军委”在我国具有最高权威。五成民众对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认知与国家制度文本规定存在一定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是由民众政治认知水平较低、理论知识不足导致的。
通过对中国民众的政治认知进行测量,可以发现,我国民众主要以互联网作为政治认知的重要途径,其政治心理的产生和形成基于高政治热情和低政治认知水平相结合的认知模式。我国民众对中国政治制度有关知识储备不足,这与其浓烈的政治兴趣度与关注度形成鲜明反差。由此可见,我国民众政治心理特点表现为感性和情绪性,而非理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