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学·第十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学记碑》相关人物

《学记碑》撰文者姚镆,字英之,号东泉子,浙江慈溪县人。生于成化元年(1465)。自幼天赋异禀,弘治二年(1489)举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初授礼部祠祭司主事。由于精明能干,为礼部尚书傅瀚所器重,部内奏议多属其裁定。其时,京中官绅子弟慕名求教者络绎不绝,经他指授而考取举人、进士者众多,因此声名大振。弘治十五年(1502),姚镆晋升本部精膳员外郎。次年,擢广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桂人盛行祭祀鬼神,他上任伊始,即颁布公告禁令,严惩巫觋,焚毁鬼神画像,净化民风民俗。又鉴于桂地学子孤陋寡闻,创立宣成书院,延聘海内名师专心课教俊秀,对部分贫困学子更是免费提供膳食纸笔。为丰富学子的阅读内容,他还刻印分发《崇古文诀》以作范本。正德二年(1507),姚镆丁母忧离任之日,莘莘学子百里相送,含泪惜别。正德四年(1509),服阕,复补广西提学佥事,桂地学子喜而再往求学。次年夏,姚镆转任福建按察司副使。桂地学子挽留不得,便在宣成书院旁为他设立生祠,以致纪念。同年秋,改督福建学政。适逢乡试,他严肃考纪,规范程序,通宵阅卷,不知疲倦。对名列前茅和排名末尾的试卷,都能默记于心,为学子所钦服。他又在闽地修缮大儒书院,增广祀田,延师教授,使闽中学风为之一变。正德九年(1514),姚镆擢贵州按察使。正德十一年(1516),迁山东左布政使。临清县粮仓旧设一二内臣监守,而正德十年后增至十五人,他上疏力陈机构臃肿之弊。正德十五年(1520),姚镆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他上陈边务六事,均得到落实。延绥军中多忠勇之士,他厚待慰劳,故被将士视为知己。嘉靖元年(1522),蒙古部落首领吉囊入侵陕西泾阳,他运筹帷幄,派游击将军彭英率兵出西路,夜间偷袭,斩敌二将,大获全胜,受到朝廷褒奖。不久,升任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右侍郎。嘉靖四年(1525),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因平定广西田州土官岑猛之乱有功,进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疏请于其地改设流官,被采纳。后受朝中权贵排挤落职闲住。嘉靖十三年(1534),陕西三边烽火四起,朝廷重新起用姚镆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他奉命前往,严督诸镇多次摧毁异族进犯,维护了陕甘宁边境的安定。不久,辞官归里。弟子捐俸在慈溪东山筑东泉书院,姚镆置身其中,读书讲学,乐此不疲,卒年74岁。葬慈溪县东上午岙。著有《东泉文集》等。姚镆故居在慈溪慈城民族路18号,现存厅堂和后楼。2006年,该故居作为慈城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镆居官清廉,伸张正义。他任广西提学佥事时,因为囊中羞涩,同僚丁隆便赠他三十两黄金,结果被他婉言谢绝。当时,两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称)官吏盛行以密函夹带钱票的形式巴结长官,但姚镆不愿随波逐流,受到巡按颜颐寿的敬重和上疏举荐。姚镆官福建提学时,吏部文选司郎中黄河清之子参加乡试,好言求他关照,他却笑而不答。当时,姚镆的亲属提醒他,凡事不要过于认真,否则后悔莫及,但他却说:“使曲全吾名,而终夺吾守,此瓦全也。”“丈夫宁当玉碎”,[18]坚定操守。姚镆任山东左布政使时,又有属吏将未曾入库的白银若干两,密送其宅。他正色斥责,悉数充公。姚镆官延绥巡抚时,延绥副总兵纪世楹杀弟,被他判处死罪。世楹倾家荡产行贿相关官吏,以求从轻发落,结果未能获免。正德年间,刘瑾、钱宁等逆党乱政,不少官吏趋炎附势,平步青云。但姚镆却不畏权势,明辨是非,实属难能可贵。明林之盛《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赞曰:“镆端严博大,所至以公廉见称。”[19]可谓实至名归。子姚涞,状元及第,累官侍读学士。姚镆撰写《学记碑》时,正值落职赋闲。《明史·姚镆传》中称其曾官“兵部左侍郎”,今据《学记碑》,应系“兵部右侍郎”之误。

绍兴府古小学创始人洪珠,字玉方,号西淙山人,福建莆田县人。自幼深有志操,正德八年(1513),中福建乡试第十一名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官户部主事。嘉靖七年(1528),出任绍兴府知府。嘉靖十二年(1533),升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后历任云南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贵州左布政使、应天府府尹。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遭弹劾落职赋闲。洪珠为政宽厚,公平廉洁,刚直不阿,崇尚文教,旌表贤德,爱惜人才。莅绍期间,除前述创建古小学、谢公桥南社学,增祀尹焞外,据明万历《绍兴府志》所载,尚有:兴建越王祠、忠臣刘韐祠;移置王右军祠;拓展会稽县学;重建新昌县石鼓书院;修葺耆儒罗颀墓;延聘王埜、王琥等遗逸,[20]一时士气大振。由于洪珠之叔洪楷(字学膺)成化七年(1471)亦官绍兴府知府,俭勤廉慎,赋宽刑平,故绍兴士民对叔侄俩有“大洪小洪,先后同风”[21]之誉。洪珠与绍兴籍文人汪应轸、何镐、徐潞、沈鍊等均有交谊。汪应轸官至江西提学佥事,文学家。洪珠莅绍时,已致仕归乡。汪应轸所撰《青湖文集》中曾多次提及洪珠,并有《奉答西淙洪郡伯山游次韵》诗。[22]何镐系南京工部尚书何诏之子,终身不仕,以“精敏勤约,韬缩纷华”[23]为洪珠等名宦所称颂。徐潞为徐渭兄长,绍兴府学名诸生,在绍时即受洪珠赏识。明徐渭《仲兄墓志铭》中记有洪珠官贵州时,又曾不拘辈分,多次与在黔应乡试的徐渭仲兄徐潞宴饮。[24]沈鍊系明嘉靖朝有名谏臣,早年居乡时,亦曾问学于洪珠,被洪氏叹为“博物”[25]之人。后来洪珠入朝觐见,沈鍊作有《送洪西淙先生入觐词并序》[26]相赠。洪珠对书法、诗词亦有专长。明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谓其“善行草,诗亦高逸”。[27]杭州岳庙照壁上,“尽忠报国”四擘窠大字,即为其所题。书风浑厚劲健,功力非凡。清陈田《明诗纪事》中,辑有洪珠《题画》诗一首:“柴门欹侧对流水,石磴巉岩点落花。一壑白云秋欲老,红尘飞不到山家。”[28]品格清雅,耐人寻味。据《学记碑》载:“昔予督学南闽时,得其文,复察其人,甚器之。”说明洪珠早年科考顺达,与姚镆的栽培不无关系。

《学记碑》称洪珠为创建绍兴府古小学,曾“谋于贰守孔君庭训、通守洪君晳、节推李君逢”。孔庭训,字东溪,福建永定县人。弘治十四年(1501),中福建乡试第58名举人。授浙江杭州府通判。正德十四年(1519),升湖州府同知,后因丁父忧离职。嘉靖七年(1528),改任绍兴府同知。嘉靖十四年(1535),迁刑部员外郎。德性温醇,崇尚孝道。曾因母老屡请辞职不成,便遣妻子归养。在绍任上,尊重民俗,勤于理政,劝课农桑,宽敛省刑,清心自励,被百姓称为“圣人后也”。[29]清乾隆《福建通志》评介其历官内外,“箧无余帛,囊无余金,常以清白自喜”。[30]孔庭训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曾在龙冈树立世勋坊。又发起重修永定县东之飞虹桥,并作《重修飞虹桥记》述其事。

洪晳,字用晦,一字汉明,号藻塘,福建龙溪县人。由漳州府学生中正德二年(1507)举人。正德六年(1511),任浙江金华府训导。后迁安徽祁门县知县,与郡守留志淑同创东山书院。嘉靖七年(1528),擢绍兴府通判。三年后又升潮州府同知。任上“事有绪,谋有成”,[31]植善锄奸,爱民如子,政绩斐然。晚年归里,倡修宗谱,增置祭田,并变卖自己的田产赡养其兄,又出资营葬无数外姓贫民,被里人尊为长者。

李逢,字邦吉,丰城县(今属江西)人。兄李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为嘉靖朝抗倭名将。李逢于正德十一年(1516)考取江西乡试第33名举人,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次年,授绍兴府推官,以廉明著称。嘉靖十二年(1533),擢吏科给事中。其时,大同边镇发生兵变,总督刘源清奉命前往彻查,因处置不慎,被劾下狱。李逢设法营救,使源清得以幸免。又上疏裁减光禄寺(掌祭祀、朝会、宴乡洒醴膳食之事)经费四十万缗。后转任户科给事中。曾与同僚劝谏世宗南巡承天府,下诏狱。获释后,被贬为广西永福县典史。终官江西德安府知府。入祀名宦祠。清光绪《江西通志》称其“为政以正纲纪、重风化为先”,“禔身清肃,境内凛然”。[32]《明史》有传。

《学记碑》称洪珠为创建绍兴府古小学,“乃上白于巡按端君廷赦”。端廷赦,字世恩,号虹川,当涂县人(今属安徽)。祖端宏,进士出身,官至浙江左布政使。廷赦生于明弘治六年(1493),自幼聪慧不凡,为祖父所钟爱。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元年(1522),任江西高安县知县。注重德化,不兴刑狱,登记户籍、宽容征税,兴利除弊,万事毕举,离任后百姓刻石称颂。嘉靖五年(1526),选授试用湖广道监察御史,首劾武定侯郭勋专横不法,威慑高官贵戚。又奉敕巡按西陲茶马互市,劾罢贪官污吏数人,刚直品格名闻朝野。嘉靖九年(1530),巡按两浙。浙省为朝廷财赋重地,刑讼繁复,他秉公决断,为众人所折服。不久,因遭权贵忌妒,被贬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知府。后历官陕西苑马寺少卿、河南按察司副使、湖广布政司右参政、顺天府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左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等职。在河南任上,曾开仓赈济信阳受灾民众,受到朝廷嘉奖。适逢蒙古族进犯北京,他集兵入援,一时赖以安定。在山东任职时,有前任巡抚为一朝中权贵之父立祠,属廷赦设置祭田,落实洒扫人员,被他婉拒。嘉靖三十年(1551),迁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执掌院事。其时,有路霸为非作恶,敲诈勒索,侵害客商利益,他不畏强暴,将其绳之以法。又对滥铸劣钱和私钱泛滥等混乱现象进行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由于他执法如山,刚正不阿,被时人视为“千寻铁壁”。[33]嘉靖三十一年(1552)七月,病卒于任上。著有《端廷赦疏稿》等。清康熙《太平府志》赞曰:端廷赦“居家无疾言遽色,待诸昆寡姊克尽弟道,而立朝大节尤足多焉”。[34]入祀乡贤祠。

《学记碑》称创建古小学,“会稽尹王君文儒、山阴丞应君佐,既皆协力于下,以讫此役”。王文儒,字近山,临桂县(今属广西)人。自幼聪颖好学。嘉靖四年(1525)举人,次年登进士第。嘉靖七年(1528),任会稽县知县。年少老成,百废俱兴,为士民所称道。后官至同知。

应佐,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人。早年以志节名闻遐迩。乡里有恶人,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他作文抨击,平息事态。后就读于太学。适逢武宗南巡,上疏谏阻,虽后果叵测,但却泰然处之。从此,其凛然正气在官绅中传为美谈。嘉靖五年(1526),任山阴县丞,“清而有执,以文学饰吏治”。[35]嘉靖十年(1531),迁高阳县(今属河北)知县,依然处事果断刚正,一丝不苟。曾曰:“身可杀,志不可屈。”[36]不久,归隐林泉,终老故乡。

《学记碑》称古小学“内设祠宇,肖和靖尹先生象,示表劝也”。“和靖尹先生”即尹焞,字德充,号彦明,宋洛(今河南洛阳)人。生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七月。自幼师事程颐(字正叔),程颐去世后,讲学洛中,为士大夫所尊崇。北宋靖康元年(1126),经种师道举荐,被钦宗召至京城,但不欲留下,赐号“和靖处士”。次年,金兵攻陷洛阳,全家遇难,他却死而复苏,被人救出,辗转流亡四川。南宋绍兴五年(1135),被高宗召为秘书郎。绍兴八年(1138),迁秘书少监兼崇政殿说书,被宋高宗誉为“学问渊源,足为后进矜式”。[37]后累官礼部侍郎兼侍讲。因力主抗金,“极论和议之非,又以书切责秦桧”,[38]不久请求致仕。绍兴十年(1140)十二月起,随幼婿浙东安抚司邢纯寓居会稽,以讲学为业。绍兴十二年(1142)十一月病卒,享年72岁,诰赠朝请郎、徽猷阁待制。南宋景定年间追谥曰“肃”。《宋史》有传。后人为纪念尹焞,在会稽玉笥山创办“和靖书院”,元代设有山长,明中叶书院渐废。

尹焞墓在会稽县五云乡石帆山下俗称尹相公山处。南宋嘉泰《会稽志》云:“尹侍郎焞墓,在龙瑞前峰下。”[39]清康熙《会稽县志》中,亦有“尹和靖先生焞墓,在龙瑞宫前峰石帆山下”[40]之记载。尹焞墓至明代渐趋荒芜。明嘉靖初年,当地豪强盗掘该墓,窃得墓志铭等文物。洪珠莅绍后,闻知此事,即遣人寻访尹焞墓地及志石,结果一无所获。清康熙年间,迁居绍兴府城的尹焞后裔,又将尹相公山售予徐姓,致使墓地湮没于蔓草之中。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曾任福建台湾道的李浚原(字卫郊,山阴人),在游尹相公山时,发现一块偃仆草地的石碑,命人剔去苔藓,竟为尹焞墓碑,碑旁墓冢封土尚存。便致信嵊县知县陈纯士,访得其迁嵊后裔。于是,尹瑢等人来到会稽,“备价赎田三十余亩,修墓树碑”,[41]从而使墓地重新恢复原貌。

尹焞为两宋之交著名理学家,其学说在当时影响甚大。其所遗诗文虽不多,但在南宋时即有文集问世。今此集最盛行之本,为明嘉靖九年洪珠重刻本。卷末附有洪氏所撰《刊尹和靖文集后序》,亦记及创建古小学以及“裒拾其文集梓之祠中”[42]等事宜。明天启刻本和清《四库全书》本,均据嘉靖本而来。尹焞又工书法。宋理学家朱熹曾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将尹焞法帖刻于白鹿洞书院。朱熹在《跋尹和静(靖)帖》中,称尹焞“手书欧阳文忠公所作《三志》”,“亦足以传世”。[43]另,在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宋凤墅帖》中,亦收有其晚年所书尺牍《秋中帖》一件,[44]行楷书,运笔遒劲,结体规整,字里行间充满舒畅恬逸之风韵。

《学记碑》是绍兴境内已发现的有关明代社学建设的罕见石刻文献,它对绍兴府古小学的创办经过和学校规制的详尽记载,进一步丰富了地方志中有关古代官学和私学的内容,填补了绍兴馆藏石质类文物中有关社会教育的空白。同时,碑刻涉及的人物,既有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又有清官廉吏。其中有三人还在正史中被列传,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因此,该碑无论是对于研究绍兴古代基础教育,还是历史名人,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周燕儿,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研究馆员。


[1] 梁志明:《明绍兴府“古小学”考》,《绍兴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2] (清)王之宾修,(清)董钦德纂:康熙《绍兴府志》卷十八《学校志·社学》,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3] (清)王之宾修,(清)董钦德纂:康熙《绍兴府志》卷十八《学校志·社学》,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4] (清)王之宾修,(清)董钦德纂:康熙《绍兴府志》卷十八《学校志·社学》,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5] (清)王之宾修,(清)董钦德纂:康熙《绍兴府志》卷十八《学校志·社学》,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6] (清)王之宾修,(清)董钦德纂:康熙《绍兴府志》卷十八《学校志·社学》,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7] (清)王之宾修,(清)董钦德纂:康熙《绍兴府志》卷十八《学校志·社学》,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8] (清)王之宾修,(清)董钦德纂:康熙《绍兴府志》卷十八《学校志·社学》,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9] (清)李亨特修,(清)平恕、徐嵩等纂:乾隆《绍兴府志》卷三十一《选举志二·进士》,卷三十二《选举志三·举人上》,卷三十四《选举志五·岁贡》,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10] (清)王之宾修,(清)董钦德纂:康熙《绍兴府志》卷十八《学校志·古小学》。

[11] (宋)沈作宾修,(宋)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卷七《宫观寺院·善法院》,明正德五年刊本。

[12] 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第四册《文编下·重修古小学记(庚辰二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13] 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第四册《文编下·重修古小学记(庚辰二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14] (清)计六奇撰:《明季南略》卷十《刘宗周绝粒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抄本。

[15] 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第四册《文编下·重修古小学记(庚辰二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16] (明)黄宗羲著,吴光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9册《传状类·姜定庵先生小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页。

[17] 俞苗荣、龚天力主编:《绍兴图书馆馆藏地方碑拓选》中册《重建古小学碑记》,西泠印社2007年版,第294页。

[18] (明)过庭训撰:《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八《浙江·姚镆》,明天启刊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

[19] (明)林之盛撰:《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卷七《功业名臣·都御史姚镆》,明万历刊本(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年影印版)。

[20] (明)萧良幹修,(明)张元忭等纂: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九《祠祀志一》、卷十八《学校志》、卷三十八《人物志四·名宦后》,明万历十五年刊本。

[21] (明)萧良幹修,(明)张元忭等纂:万历《绍兴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志四·名宦后》。

[22] (明)汪应轸撰:《青湖文集》卷十《五言律诗·奉答西淙洪郡伯山游次韵》,清同治年间刊本。

[23] (民国)绍兴县修志委员会纂: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人物列传·何镐》,民国27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印。

[24] (明)徐渭撰:《徐渭集》第二册《仲兄墓志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3—634页。

[25] (明)沈鍊撰:《青霞集》卷十二《年谱》(门人王元敬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26] (明)沈鍊撰:《青霞集》卷三《杂著·送洪西淙先生入觐词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27] (明)朱谋垔撰:《续书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36页。

[28] (清)陈田辑:《明诗纪事》戊签卷十四《洪珠一首》,天津图书馆藏清光绪戊申贵阳陈氏听诗斋刊本。

[29] (明)汪应轸撰:《青湖文集》卷二《序·赠东溪孔大夫考绩序》。

[30] (清)郝玉麟等监修,(清)谢道承等编纂: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十七《选举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31] (明)汪应轸撰:《青湖文集》卷二《序·送藻塘洪郡判擢潮贰守序》。

[32] (清)曾国藩、刘坤一等修,(清)刘绎、赵之谦等纂: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七《列传·南昌府·李逢》,清光绪七年刊本。

[33] (清)黄桂修,(清)宋骧纂: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七《人物上·端廷赦》,清光绪二十九年印本。

[34] (清)黄桂修,(清)宋骧纂: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七《人物上·端廷赦》,清光绪二十九年印本。

[35] (明)许东望修,(明)张天复、柳文纂:嘉靖《山阴县志》卷七《宦迹传·应佐》,明嘉靖三十年刊本。

[36] (民国)李大本修,(民国)李晓泠等纂修:民国《高阳县志》卷三《人物·应佐》,民国20年印本。

[37] (明)杨维新修,(明)张元忭、徐渭纂:万历《会稽县志》卷十二《人物之属二曰寓贤·尹焞》,明万历三年刊本。

[38] (明)杨维新修,(明)张元忭、徐渭纂:万历《会稽县志》卷十二《人物之属二曰寓贤·尹焞》,明万历三年刊本。

[39] (宋)沈作宾修,(宋)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卷六《冢墓·尹侍郎焞墓》,明正德五年刊本。

[40] (清)王元臣修,(清)董钦德、金炯纂:康熙《会稽县志》卷十五《祠祀志中·墓·尹和靖先生焞墓》,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41] (清)悔堂老人撰:《越中杂识》下卷《陵墓·宋和靖先生尹焞墓》,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页。

[42]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舒大刚主编):《宋集珍本丛刊》第108册《和靖尹先生文集》,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90页。

[43] (宋)朱熹撰:《晦庵题跋》卷二《跋尹和静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8页。

[44] 《中国法帖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法帖全集(8)·宋凤墅帖》前帖卷十五《南渡儒行帖、南渡续魁帖、南渡史学帖·尹焞(尹和静)秋中帖》,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