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伏羲祠庙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谈论中国历史,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其中位居三皇之首的便是伏羲。在伏羲身上附着有始作八卦等一系列的创造发明,因此被尊为“人文始祖”。不论是在古史系统中还是在民众心目中,其地位非常崇高。可以说伏羲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的民族文化的象征,伏羲信仰本身体现出一个民族血缘和文化观念形成的过程,而为数众多的伏羲祠庙正是伏羲信仰民俗的物化和具体表现。

关于伏羲的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就见诸典籍,秦汉以降至清代,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与此同时,伏羲的祭祀场所——伏羲祠庙在北魏之后屡见于正史之中,明清之时有伏羲遗迹之地关于伏羲祠庙等的记载更是成为其地方志的必有内容。但总体而言,史志关于伏羲祠庙及其祭祀的内容,除秦州(甘肃天水)、陈州(河南淮阳)两地方志比较丰富外,其余有伏羲遗迹地方的地方志往往是“伏羲庙,有四,一在马氏村,一在范山之阳,一在华林,一在垞山之颠”之类寥寥数语,不足以了解事情的原委,且时有相互抵牾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全国范围的伏羲祠庙算一笔“总账”,考清其数量分布、历史源流。具体而言,对全国范围史志记载的每一处伏羲祠庙逐个儿考述一遍,摸清家底,记沿革,记建筑,记祭祀,记碑碣诗文,记民俗传说,使原本原始记录状态下面目混沌的伏羲祠庙,眉目清晰起来,这对了解民族的心路历程、对学术界继续探讨同类问题、对相关地方进行旅游开发,应该都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本书所考述涉及的伏羲庙,按章节次序排列、分省统计,甘肃7处、陕西4处、山西11处、河南16处、河北3处、山东20处、安徽2处、江苏5处、湖北1处、湖南3处、广东1处、广西5处、四川2处、台湾2处。涉及全国14个省份,共计82处。作几点简单说明。

1.排查全国伏羲庙以明清地方志为主、辅之以网络搜索进行,只要是有名在册者,都力所能及予以考述。哪怕只有一个名称,也要记录这个名称,证明“有”。

2.中国这么大,史籍那么浩瀚,要穷尽全国所有伏羲庙,何其难也!不过,这些年不少地方弘扬伏羲文化、打造旅游景点,能露“脸”的伏羲祠庙都基本露脸了。因此,我们的排查应该八九不离十。

3.伏羲女娲传说流传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历年各地考古发现的西汉以来有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的画像砖、画像石、绢画在300通(幅)之上,但不是有伏羲故事和出土伏羲画像的地方就一定有伏羲庙。如闻一多的《伏羲考》引证了诸多贵州、云南等地的伏羲女娲故事,但云贵二地的地方志找不到伏羲庙的踪影。如新疆吐鲁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多有女娲交尾形象画像,但新疆、吉林也没有伏羲庙的踪影。

4.正因为中国伏羲祠庙不是每省每地都有,通过努力,可以考述得过来。所以本书才敢冠之以“中国伏羲祠庙志”这样的名称。

5.本书考察的伏羲庙指单体伏羲庙、和伏羲庙相关的伏羲遗迹以及伏羲女娲合祀庙,伏羲、神农、黄帝合祀的三皇庙不在考述之列。在事无巨细考述各省伏羲祠庙的同时,每省选择一处有全国影响的女娲祠庙作考述,因为女娲和伏羲在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考述女娲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伏羲庙。

综观中国伏羲祠庙,其建设的缘由有以下几种。

1.和史籍记载的伏羲诞生地、建都地、后裔居住地相关。如甘肃天水伏羲庙,就是因为《明史·礼志》所言“秦州,古成纪地(史籍载伏羲生成纪)”而建,河南的太昊陵就是因为《左传》有“陈,太昊之墟也”而建,山东省的多处伏羲庙,就是因为《左传》有“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的记载而建。

2.和地名有“风”字(史籍载伏羲风姓)相关。如山西吉县人祖山伏羲庙,就是因为《水经注》有关于黄河岸边有“风山”的记载而建。山上有人祖庙即伏羲庙,于是山也就成了人祖山。

3.和地方有大湖或大沼泽有关。如汉代纬书、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史籍有伏羲母华胥氏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的记载,于是甘肃仇池山(山上曾有大湖)、山东泗水等地建有伏羲庙。

4.和地方传说是伏羲画卦地有关。如甘肃天水的画卦台,山西洪洞的画卦台,河南巩义的伏羲台、上蔡的蓍台等就是因有伏羲“在此”画卦的说法而建有伏羲庙。

5.还有如山西平定,因有伏羲女娲大洪水之后在县境内浮化山避难、繁衍人类的传说而建有伏羲女娲庙。再如湖北天门市皂市镇五华山,因有相传伏羲之后封于此的说法而建有伏羲庙。再如四川威远县,因县令李南晖无比热衷《周易》八卦而主持修建伏羲庙。

“建庙者,建祀也”,人们修建伏羲庙,或者说找理由证明“伏羲是我们这儿的”修建伏羲庙,都是因为伏羲是诸多民生事物的创造者,是人们心目中的老祖宗。都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甘肃天水伏羲庙会、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河北新乐伏羲台庙会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民间称伏羲为“人祖爷”“人宗爷”,全国都一个样。甘肃天水伏羲庙有纸人灸病习俗,山东伏羲庙有求子、祈雨习俗,这些都和普通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河北赵县的伏羲女娲庙俗称哥姐庙、山东的伏羲女娲庙多称作爷娘庙。伏羲庙里的伏羲是圣灵,在民众心目中也是兄长、父亲和老祖宗,离人很近,与人很亲切。伏羲庙广泛分布,也和固有的敬天法祖意识有密切关系。

本书涉及伏羲祠庙众多,内容庞杂,很有必要做个分章提要。

第一章 甘肃省伏羲祠庙。关键词:伏羲庙;女娲祠;卦台山;天水市区西关;大像山;古风台;华盖寺;仇池山;陇西县;兰州五泉山。内容介绍:以甘肃省内各地的“伏羲庙”为节,考述省内所有伏羲祠庙即“关键词”标示的卦台山等地伏羲庙之历史沿革、建筑等及承载的文化,重点为卦台山伏羲庙和天水西关伏羲庙。尤其是天水西关伏羲庙,乃是明代和河南淮阳太昊陵齐名的国家级伏羲祭祀中心,本章予以浓墨重彩考述。连带考述了秦安陇城女娲祠。

第二章 陕西省伏羲祠庙。关键词:伏羲庙(人祖庙);华胥陵;风陵;临潼骊山;伏羲山;蓝田县;延川县;洛川县;宜川县;潼关。内容介绍:以陕西省内各地的“伏羲庙”为节,考述省内伏羲祠庙和相关祠庙即“关键词”标示的临潼骊山等地伏羲庙、华胥陵、三皇庙之历史沿革、建筑等及承载的文化。重点考述骊山伏羲庙。潼关风陵即女娲陵,《水经注》、“两唐书”等典籍都有记载,颇具传奇色彩,于是考辨记载风陵的各种资料,力图给风陵的历史一个合理的说法。

第三章 山西省伏羲祠庙。关键词:伏羲庙(人祖庙);女娲庙;女娲陵;洪洞卦地村;洪洞伏牛村;吉县人祖山;平定浮化山;平顺县;昔阳县;和顺县;长子县;泽州县;洪洞赵城镇。内容介绍:以山西省内各地的“伏羲庙”为节,考述省内所有伏羲祠庙即“关键词”标示的洪洞卦地村等地伏羲庙之历史沿革、建筑等及承载的文化,重点为洪洞卦地伏羲庙和吉县人祖山伏羲庙。山西女娲崇拜氛围浓郁,境内有多所女娲庙,即便是伏羲庙也多和女娲庙相伴而存,庙内伏羲女娲同祀,所以在考述伏羲庙时连带考述女娲祭祀情况。赵城女娲陵北宋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祭祀女娲之地,明清时期朝廷多次遣使致祭,影响深远,故予以浓墨重彩考述。

第四章 河南省伏羲祠庙。关键词:伏羲庙;太昊陵;白龟庙;女娲城;淮阳;孟津龙马负图寺;上蔡蓍台;巩义伏羲台;新密浮山岭;沁阳市;荥阳市;信阳市;禹州市;项城市;扶沟县。内容介绍:以河南省各地的“伏羲庙”为节,考述省内伏羲祠庙和相关祠庙即“关键词”标示的淮阳等地太昊陵、伏羲庙之历史沿革、建筑等及承载的文化,重点考述淮阳太昊陵、孟津龙马负图寺(祀伏羲)、上蔡蓍台白龟庙(祀伏羲)。尤其是太昊陵,历史悠久,乃是宋代之后国家确定的最高规格的伏羲祭祀地,明清时期朝廷多次遣使致祭,影响深远,故予以浓墨重彩考述。

第五章 河北省伏羲祠庙。关键词:伏羲庙(人祖庙);双庙;龙泉庙;娲皇宫;新乐伏羲台;赵县双庙村;赵县宴头村;井陉县;涉县。内容介绍:以河北省各地的“伏羲庙”为节,考述省内伏羲祠庙和相关祠庙即“关键词”标示的新乐伏羲台等地伏羲庙、双庙等伏羲祠庙之历史沿革、建筑等及承载的文化,重点考述新乐伏羲台伏羲庙。涉县娲皇宫始建于汉代,历史悠久,求子等习俗极具特色,故予以浓墨重彩考述。

第六章 山东省伏羲祠庙。关键词:伏羲庙;爷娘庙;伏羲陵;画卦台;女娲陵;微山县;邹城;滕州染山;滕州大彦村;嘉祥县;曲阜市;汜水县;枣庄伏山;肥城市;费县;泰山区;任城区。内容介绍:以山东省各地的“伏羲庙”为节,考述省内伏羲祠庙和相关祠庙即“关键词”标示的微山等地伏羲祠庙之历史沿革、建筑等及承载的文化,重点考述微山刘村伏羲庙和邹城爷娘庙村伏羲庙。山东伏羲祠庙众多,始建时间早,但大多湮没无闻,或破坏殆尽,于是以地方志资料为主详考之。任城女娲陵唐《元和郡县图志》有载,古籍中时有所见,于是一并考述之。

第七章 其他各省伏羲祠庙。关键词:伏羲庙;人祖庙;伏羲山;女娲山;耶(爷)娘庙;伏羲女娲庙;华胥之渊;肥东县;界首市;铜山区;沛县;天门市五华山;竹山县;平江县幕阜山;郴州市;邵阳市;陆川县;始兴县;威远县;台北市;宜兰市。内容介绍:以有伏羲庙的省份标节,再以各省的伏羲庙或伏羲遗迹为目,考述史志中有记载之伏羲祠庙的历史与现状。本章所述的伏羲庙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地方志的记载也是粗枝大叶,不载其祭祀、建筑布局的状况。于是采用有多少资料录多少资料的办法考证之,力图将散落在各省的伏羲庙搜寻净尽,有一个较完整的交代。其中肥东县伏羲山伏羲庙、天门市皂市镇五华山伏羲庙、四川威远县伏羲庙资料较多,考述也就较为详尽。

全书以“志”称,基本突出了志的特色。凡有资料支撑的伏羲庙,按沿革、建筑、祭祀、碑碣、诗歌、传说立目,资料不足,则按实际情况立目,力所能及将每一处伏羲庙都考述清楚。本书也可以看成是由若干小志构成的一部“大志”。

接下来,解释一番本书引用资料情况。

作伏羲祠庙研究,落实每个地方的庙,那就成了地方史研究范畴,正史对个别“大庙”如淮阳太昊陵等有零星记载,其余均不载,因此必须求助于事无巨细俱载其中、有“一方之全史”之称的地方志。是的,课题研究用得最多、频次最高的就是地方志,其中有全国一统志、省志及府州县志。应用办法一般是研究某一伏羲庙,先找县志,再找管这个县的那个州的州志,再找管这个县和这个州的那个府的府志。依次类推,先县志,再州府志,再一统志。在这些个地方志中淘出研究所需资料。这是重头戏,是居于“君主”地位的资料,非此将一事无成。其次是伏羲祠庙所在地学人编或著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虽然许多没有正规出版,虽然许多作者也不是名家,但诸多地方作者以耳闻目睹加文献写出的描述或研究地方风物的著述时有研究伏羲祠庙最需要的东西,更何况其中还有《伏羲庙志》《太昊陵》《龙马负图寺志》这样的专业书。这是第二层次的资料,是居于“宰辅”地位的资料。其余一些专门之书如古史名著《路史》等,如现代研究古史的名著《伏羲考》等对研究本论题而言是第三层次的资料,是居于“九卿”地位的资料。但凡用到的资料,都力求做到由来有自,注明出处。

参考到的书很多。本书书尾列有一个参考书目名录,很多很长,足以让人厌烦。不过,也是实情,非为炫耀也。

最后,我们试探性地讨论两个问题。

1.如前面统计,中国的伏羲祠庙主要分布在北方,长江以南较少,且基本没有保存下来。北方的伏羲祠庙分布主要集中在渭水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正好和黄河文明的中心地带相吻合,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择的先期启动地豫西、晋南,也正是伏羲祠庙分布最密集的地带。既如此,是否可以将伏羲信仰的原生地和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结合起来考量。对待传说时代的历史,我们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

2.黄河流域伏羲祠庙众多,甘肃天水伏羲庙、河南淮阳太昊陵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庙貌巍峨,规模宏大;天水、淮阳两地的太昊伏羲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新乐伏羲台伏羲祭典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河南孟津、山东微山的伏羲祠庙和庙会活动也富有特色,一句话,伏羲祠庙及其庙会、祭典活动等极具旅游价值。既如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旅游热持续升温之际,伏羲祠庙所在地搁置谁为正宗“羲皇故里”的争议,横向联合、共同开发出一款寻根祭祖旅游产品是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