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社会新闻报道研究(1872-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申报》社会新闻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申报》及其社会新闻报道概况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里讲了三种观察历史的方法,即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和哲学的历史。[1]这三种历史观同样存在着递进和升华之关系,原始历史的梳理是基础,在此之上才能进行反思,进而达到哲学思考的终极阶段。这与新闻史学发展中“新”、“旧”史学研究的分野异曲同工。20世纪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系列新的动向和新的发展总称为“新史学”[2],归纳起来即是脱离单纯呈现新闻历史面貌,就历史谈历史的研究范式,转而对新闻历史的当代性、思想性和叙事性加以探究,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而无论是思想的升华抑或是叙事艺术的挖掘都是建立在历史考据的基础上,因此,作为人类文化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播史,它与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就不得不依赖于历史真实。本书以《申报》社会新闻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期探索出其背后的思想性和叙事性,那么先要对其进行历史真实的呈现。

一 《申报》的发展简史

《申报》的成长历程相伴旧中国走过了大半个世纪,自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共存在77年之久,是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人在华创办的中文商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张。它虽为外国人创办,却着实以中国民众为目标读者,以近代中国环境为自身的媒介生态,因此,它见证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长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新中国。而它的自身发展也在这曲折进程中历经了四个阶段,不断成长为一份成熟的商业报刊。

美查时期的《申报》:上海本身人口较多,物产丰饶,加之鸦片战争后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就成为外国商人觊觎的目标。伴随着中外经济和宗教等活动往来的日益频繁,上海这个经济门户也就具备了滋养近代化报刊成长的土壤,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全国工商业中心,外国人在租界出版了一大批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3]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申报》。该报1872年4月30日于上海创刊,由安纳斯脱·美查和他的三个友人伍华特、普莱亚和瓦基洛共同集资1600两白银创办的。

1860年(同治十年),美查和他的哥哥来到上海经营布匹和茶叶,19世纪70年代便创办了《申报》。关于美查为何创办《申报》,有两种说法,一说他们经营的生意兴旺,有富余的资金,随即投入到了办报的行业中;二说他们经营的生意亏损,思量着改换行业,创办了报刊。无论是何种原因,足以印证美查创办报纸的目的是盈利,虽然该报的创办者是外国人,但《申报》从创刊伊始并不是要用《圣经》和观点性的文章这些缺乏信息性和服务性的文字来宣讲西方的宗教思想,而是要用西方近代化新闻思想中饱含新闻的事实性、有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的文字来为读者服务,进而赢得市场发行率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因此,《申报》从一创刊就将目标读者定位为中国的普通民众,报纸发行市场就定位在中国的上海,报纸的主笔也聘请有声望和经验的中国文人来担当,而美查并不干涉报刊文字工作,这些因素共同使该报从创刊到1889年美查带着转让股权获得的10万两白银回英国为止,始终秉承着为中国读者服务的办报理念,因此其媒介面貌自然也是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而为,具体表现在:

新闻报道方面,重视信息性强的新闻,尤其是猎奇性强的社会新闻的传播,建立自己报馆的采访记者队伍,不断扩大新闻报道的范围。

传输技术方面,为了加强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业市场率先采用电报传输手段,将远隔千里的新闻及时地呈现给读者。

文风与编排方面,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心理,首先将报名中国化,主笔也由中国文人蒋芷湘、钱昕伯和何桂生等担当,报道风格和报道视角、报道主题等都尽量中国化。其次,在报纸版面设计上也采取中国古代书册式,文字自上而下,从右至左进行阅读,特别符合中国受众的阅读习惯。

办报理念方面,坚持“义利并重”的原则,在不断追逐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通过撰写和发表言论文章来阐明对时局、道德、利益等的观点,展现媒介的格调。

经营方面,该报在美查时期十分重视报纸的发行工作,采用土产的连史纸,售价低廉,设立代销处,雇用报童沿街叫卖和主动送往各商户,对于刊登广告的客户实行优惠政策来招揽广告。

正是在这样的经营策略影响下,《申报》作为上海的第二张中文商业报刊,迅速打败了第一份《上海新报》,成为上海报业的龙头,也使得这种只有官员和乡绅们能够享用的近代化报刊走向了民间,变成了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尤其是《申报》的社会新闻在初创时期成为该报占领市场,吸引受众的重头武器。

席子佩时期的《申报》: 1889年10月15日美查回英国前,将《申报》馆改组为美查兄弟有限公司,成立董事会,美查离开后,《申报》的事务则由董事会来主持,1909年《申报》则由美查公司转入了国人之手,由买办席子佩购进《申报》的全部产权,但并没有继续演绎《申报》初创时期的辉煌。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系列的改革与动荡,有意图自救的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有保皇改制的维新派,有坚持以流血牺牲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等接二连三地上演,在命运多舛的时局中,《申报》也几度更换主笔,发行量时高时低,艰难度日,直到1912年因严重亏损不得不进行了转让。

史量才时期的《申报》: 1912年秋,史量才年仅32岁,就以职业化的眼光在当时上海工商界名流张謇等实业家的经济支持下买下了《申报》,从此开启了《申报》向现代化企业化大报方向迈进的步伐。1912年《申报》的日发行量仅7000份,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增加到5万份[4],到1932年就已经达到了15万份,如此成功的局面,源于《申报》较为成功的商业策略,具体而言:

大力拓展广告业务:广告业务的繁盛是《申报》得以发展成为成熟的现代企业化大报的关键因素,史量才以职业的敏感高度重视广告业务的发展,聘请了擅长经营的张竹平为经理并设立了独立的广告推广科,主动上门与客户洽谈并为之设计,这使得《申报》的广告占据了报纸的半壁江山,支撑了报纸的盈利模式。

努力扩大报纸的发行量:改进报纸的发行工作,提高报纸发行率同样是《申报》深深影响上海报坛的重要砝码。除了稳定本地的订户外,《申报》还努力增加外地订户,在全国各地设立代销处,利用火车及时运送,保证外地用户能读到当天报纸,这样便稳定了外地订户的长期订阅关系。

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物质资源是报纸飞速发展的硬件基础,史量才接管《申报》后,花费70余万元建造了自己的申报大楼,20世纪20年代先后购进了3台最新式印刷报机,同时配套购买了浇字机、字模等先进制印设备,大大提升了报纸的出印速度,为新闻的时效性提供了保证。

正是这种商业运营方式使《申报》在史量才手中从一份濒临倒闭的报刊一跃成为近代上海家喻户晓的报纸,《申报》也走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乃至于社会史上的“大百科全书”的历史地位。

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动荡时期: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暗杀,《申报》随即也就迎来了发展的极度灰暗时期,逐渐成为国民政府的御用工具。随着抗战的爆发与不断演进,全国的报业都经受着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申报》也先后经历了孤岛时期的上海社会,在20世纪40年代沦于日军之手,被实质性地改造为汉奸报,直到抗战结束后,被迫接受官方资本,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实际宣传工具。解放战争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全面接管了《申报》,开创了新中国报业发展的网络,至此,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一份商业大报画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 《申报》社会新闻报道概况

社会新闻作为专业新闻的一个门类,在当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同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和体育新闻等等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介深入参与受众日常生活的媒介格局中,社会新闻更是被大众所青睐。而当代意义上的社会新闻早在140年前的上海《申报》上就被高度的重视,并成为近代社会新闻衍变轨迹的重要载体。

社会新闻的概念是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社会新闻”这个词,它和我们理解的“社会新闻”也不是一回事,其概念范围大为扩大,除了软新闻之外,如环境污染、城市规划等硬新闻也列入“社会新闻”。[5]这个“社会”并非“里巷”,而是“社会性”的意思。

在国内,据考证,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社会新闻,是唐代尉迟枢所写的《南楚新闻》。该书记录的主要是奇闻异事,属流传于民间的手写社会新闻。[6]而“社会新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尚未查清。但邵飘萍在1923年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曾讲到,他在1918年时就向北大校长蔡元培谈及记者要写“社会新闻”的问题。看来,1918年之前就出现了这个词。[7]

关于“社会新闻”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的界定。

一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新闻。如著名报人赵超构1957年在《关于社会新闻的一些意见》中指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

二是从与政治、经济、科技等新闻相区别的角度来谈社会新闻。如刘志筠在《新闻学论集》中指出“社会新闻反映的是除了政治、经济以外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至一些影响到社会的自然灾害、影响个人生命财产的事故等”。

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新闻。如康久文在《实用新闻写作》中指出“社会新闻就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报道类似社会学所研究的范围(人口、就业、道德、秩序、婚姻、家庭等)以及人与自然界中奇异现象的新闻”。

而甘惜分老师在《新闻学大辞典》中指出:社会新闻是指“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民俗风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异事的新闻。社会新闻的题材十分丰富,主要有:(1)赞扬社会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新道德、新风尚;(2)揭露坏人坏事、歪风陋习;(3)恋爱、婚姻、家庭问题;(4)民事、刑事案件;(5)社会秩序、交通安全、环境保护;(6)人际关系;(7)社会知名人士的活动和生活;(8)社会习俗、风土人情;(9)人口就业、市政建设;(10)天灾人祸、自然界的奇异现象、动植物趣闻”。首先这个概念被收录在《新闻学大辞典》中,该辞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新闻学专业辞典,由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甘惜分老师主编,全国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者为其撰稿,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其次这个概念将社会新闻的内容类别划分得十分细致,涵盖了其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社会范畴。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内容的归类与本书针对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时设定的编码框架高度吻合,所以本书援引这个概念作为研究的定义框架。

早在报纸诞生前的口头传播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社会新闻的传播。古代的各种童谣、民间传说、各种传记、野史中都可寻觅到社会新闻的痕迹,尤其是来自民间的各种采风作品更是记录了普通民众生活的点滴,各种情感、逸事、愿望、传说等都被原本地记录下来并形成作品广为流传。报纸诞生后,社会新闻又有了新的载体,但中国古代报刊无论是政府的官报、民间合法的京报还是民间非法的小报,只是在传播速度上略有差异、传播内容的覆盖面互为补充,但其内容角度更多的是皇帝的活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和其他的战争消息,真正意义上的动态性、时效性的新闻还没有被重视。

近代化的新闻事业被外国传教士拉开了序幕,在传教士创办的首批近代化中文报刊上,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和《天下新闻》等宗教性质的报刊上多是传播宗教思想、西方的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新闻信息量少之又少,更是难以追索社会新闻的踪影。到了1833年创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次推出了新闻专栏,多刊载政治性新闻信息和西方各国的介绍新事物的消息。而《各国消息》上则开始出现了相对比较完备的社会新闻,如《前月间外洋风飓不测坏船无数》,无论是报道的题材还是真实性的呈现都与现代社会新闻的特征较为接近。

而同时期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刊上,因其供给在华外国人阅读,受近代西方媒介编辑与制作专业理念的影响,社会新闻的数量虽不多,但质量相对较高。如葡文《蜜蜂华报》上对广东火灾的报道,既有火灾现场信息的传递也有民众对火灾态度和感受的描写,颇能调动受众的阅读体验。

总之,无论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社会新闻都没有成其重视的对象,数量稀少,而鸦片战争后,伴随国门的打开,外国人办报的权限逐步扩大,西方媒介理念的植入,为中国报刊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报刊形态呈现多样化,除了宗教性报刊继续出版外,商业性报刊也异军突起,适应市场需要,报纸内容丰富起来,报道手段也多元化,社会新闻的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商业报刊典范的《申报》的创办,为了充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开始就特别重视社会新闻的搜集与传播,在其后77年的办报历程中,不断发展着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近代社会新闻的演变样貌。

1872年《申报》由英国商人美查和其友人共同创办时,就将获得经济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因此,如何吸引中国读者就成为该报首要思考的问题,那么,社会新闻拥有的奇异性、趣味性、贴近性、惊悚色彩等自然便成为该报用来盈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申报》创刊之初,社会新闻就在该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其年报道数量几乎持续性地占据了当年新闻报道总数的近50%。尽管其报道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包含信息的丰富性、报道的时效性等方面较成熟的专业化新闻距离还很遥远。

伴随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的自觉,各层面革命运动的爆发,新闻报道更加符合新闻作品的特性,信源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传输技术的不断创新,受众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都促使社会新闻在职业化的道路上大步迈进,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新闻一直都在不断向前发展着。

20世纪20年代中期,社会风气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公众追求新知、真知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新闻的信息性要求越来越高。写作领域中倡导白话文以及教育的普及,使得社会新闻的受众量又有了较大的提升。一代企业大家史量才接管《申报》后,在30年代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新闻业务层面自然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等等,这些都使得社会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时效更加接近事实的发生时间,新闻体裁也多元化等等,最终将社会新闻推向了一个发展的成熟期。

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申报》就迫于战争环境的影响,几经辗转,先后奔赴汉口和香港等地出版,虽然最后仍然驻扎在上海继续出版,但其性质已经融入了更多的日伪和国民党的政治色彩,其新闻独立性受到大大的冲击,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申报》停刊,其社会新闻虽然也在向前发展着,但其规模、完备程度都逐渐走下坡路,进入了衰落期。

《申报》社会新闻数量从多到更多再到减少,内容从鬼怪传说的传闻色彩发展到尊重事实原貌的客观呈现,体裁样式由单一消息发展为评论、通讯、特写与消息并存发展的格局,新闻时效由月、半月、一星期到近一两天甚至是当天等等,这些都充分呈现了《申报》社会新闻自身的发展轨迹,因其社会新闻的备受重视和该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该报社会新闻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可以说是近现代媒体社会新闻的发展轨迹和特征的基本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因此,对《申报》社会新闻样貌的客观呈现,既是对新闻历史研究的一种有效补充,同时也是对近现代社会新闻这种专业化新闻类型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