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

第一节 周代礼乐文化发展概述

周王朝的开国天子周武王在完成伐商大业之后不久即病卒。临终前,周武王以兄弟相后的方式把王位的继承权和其子姬诵一起交给了他的弟弟周公。周公临危受命,秉承周武王的遗愿,践天子之位。经过周公的苦心经营,刚刚夺取王权的西周王室终于消灭了企图复辟的殷人残余势力,同时也解决了权力阶层内部利益重新分配时产生的种种矛盾,完成了开国创业平天下的重任。此后,周公再一次忠诚地执行了武王的遗愿,“以长小子于位”,通过致政成王的行动,确立了王位继统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西周社会由此进入平稳发展的成康盛世。

但是,这种安宁局面并未持续太长时间。从康王后期开始,边患复起,战事日增,东夷、荆楚、鬼方相继而反,历史的车轮进入社会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西周中期的昭穆之世,西周王室由极盛而转衰。周昭王在位之时,四夷叛乱之势愈演愈烈。昭王奉行军事镇压的强权高压政策,北战南征,最后丧师汉水,殒命南国。周穆王继位之后,除继续使用武力压服东国及淮夷之外,同时也尊奉敬德、法祖、重礼、安民的思想,注重修德服众,整顿朝纲,天下再得安宁。周懿王继位之后,周王室衰微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懿王卒后,王位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被打破,王室内部的权利争夺消耗了周王室的实力。至周厉王继位,他在抵抗猃狁、征伐南淮夷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他的暴虐专利却激怒了“国人”。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流放至彘,终死不得复位。随后,史家盛道的“宣王中兴”也未能挽救周王室的颓败之势,周幽王的昏聩更直接导致了西周的覆亡。晋文侯杀携王而迎平王东迁,中国历史逐渐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诸侯称雄争霸的春秋时代。

综观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周王室政治地位的变迁基本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周王室为政治中心的春秋前期。周王室虽然失去了宗周时代号令诸侯的赫赫威严,但是,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王室为尊观念还在延续,另一方面,东迁后的周王室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军事实力,更兼得齐桓公“尊王”行为的力助,这一时期的东周王室仍然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发挥着政治主导作用。第二阶段是周王室沦为霸主傀儡的春秋中期。这时的周王室在经历了两次王子带之乱后,已基本丧失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只是凭借着文化积淀的力量,加上一代霸主齐桓公的倡导,周王室在诸侯眼中的地位比春秋初期更加重要起来。“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春秋时代,九州一统的观念早已形成,在众国争胜,任何一国都不能取得绝对的胜利时,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与影响是任何诸侯之国都无法取代的。于是,“同恤王室”成为求霸者团结诸侯最有力的口号,而周王室则在获得诸侯尊奉的同时,也成为霸主政治的傀儡。第三个阶段就是吴越逞强,诸侯不复勤王的春秋后期。自周敬王继位,长达十九年的王子朝之乱彻底断送了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的历史。鲁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应敬王之请,晋国韩不信率诸侯大夫城成周,这成为周代历史上最后一次诸侯勤王。此后,吴、越之国兴盛,中国诸侯陷入内乱。周礼所维系的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混战的战国时代。

与周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周礼的兴衰历史也表现出相当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拉开了周代礼乐制度逐步建立的序幕。这一时期的礼乐成果,在康王时代“定乐歌”的活动中得到整理和编辑。到西周中期的昭穆时代,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西周初年制礼作乐的成果已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礼乐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典礼仪式的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周代的礼乐制度,也在各种典礼活动日益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建立起来。从周初即已开始的“制礼作乐”,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过程之后,至穆王时代真正完成。周穆王时代是周代礼乐成熟和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周王室势力由极盛而转衰的分水岭。进入西周中后期的懿、孝、夷、厉时代,随着社会混乱程度的逐渐加剧,周礼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冲击。至宣王中兴,重修礼乐,一时出现了礼乐复盛的景象,但在昙花一现式的辉煌之后,周礼随之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幽厉微而礼乐坏”,幽王丧灭与其后长达二十多年的“二王并立”局面使周王室的力量受到沉重打击,同时也给维系社会统治秩序的礼乐制度造成巨大的冲击与破坏。

周平王东迁之后,与周王室的命运相应,周代的礼乐制度也经历了一个被破坏—修复—再破坏的过程。尽管文化制度的连续性使人们在思想上仍然保持了对礼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上至周王,下至诸侯国君,逞意行事、违背周礼的事件比比皆是。周桓王不礼郑庄,鲁桓公弒隐公,齐襄公弒鲁桓公,晋献公逐群公子、杀太子,卫宣公夺子伋妻等大大小小的事件充分地显示了这个时期礼崩乐坏的实际状况。公元前667年齐桓公得到周惠王的赐命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在齐桓公、管仲君臣身体力行的倡导下,周礼再一次成为协调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呈现出积极的现实意义。齐桓公之后,尽管诸侯霸主不再有过真正的“尊王”之心,但齐桓公君臣努力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在客观上仍然得到了后继者的维持,据礼力争成为小国在大国的相互争夺中得以保全的有效途径。春秋后期,中原各国内乱频起,悖礼乱政之事时有发生。吴国称霸后,举行诸侯盟会也不按周礼行事。至此,周礼遭到彻底破坏,最终彻底失去了维系世道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