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萧也牧现象的周边

萧也牧(1918—197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被批评家注意的小说家。他原名吴承淦,参加革命后改名吴小武,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曾在东吴大学附中和杭州电业学校读书,毕业后在上海浦东洋泾镇益中瓷电机制造厂当装配工人。1937年与几位进步学生跋涉千里,到晋察冀根据地参加抗战。他在边区小报《救国报》和《前卫报》做编辑。反扫荡中,他在雁北地区做过群众工作。康濯夫人王勉思回忆说:“那时候提倡知识分子工农化,虽然他们已经经过了一定的考验,自觉地改造自己,在有些人眼里还是不大被信任,但他们还是努力向工农兵学习。那年刚开春,我曾看见小武和农民一起,跳进猪圈,圈里还有冰碴子,他们把猪粪尿刨出来,扔到地上,运到地头沤肥。小武个头高,干这又脏又累的活时,他佝偻着身子、光脚挽着裤腿的样子,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他这不是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做个好干部吗?”[13]萧也牧1945年8月入党,在晋察冀《工人报》当记者,后担任张家口铁路分局工人纠察队副政委。1949年平津解放,他到团中央宣传部工作,任编辑科副科长、宣传科副科长、教材科科长等职。他与工农出身的干部李威结为夫妇。李威是河北省正定县人,15岁参加革命。二哥是八路军,抗战时牺牲。李威说,她与萧也牧这位知识分子恋爱结婚后,相处融洽和美:“他对那些与工农出身的老婆离婚的战友是很了解的,也很有看法”,“这就是他写《我们夫妇之间》的背景。他一发现根据地来的老战友进城后就嫌弃老婆是‘土老八’,不要了,就说要写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李克虽不是写他自己,但确实有不少生活素材是取自我俩共同的经历。”[14]

1939年,他开始以“萧也牧”的笔名,在晋察冀的《边区文化》等报刊发表小说和散文。正像李威所说,萧也牧进城后发现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因与工农出身的妻子在爱好趣味和生活情调上产生矛盾,导致感情破裂甚至离婚。他怀着干预生活的热情,抓住这一题材,迅速写出了《我们夫妇之间》(1949年秋)、《海河边上》(1949年冬)等短篇小说。后来,还有长篇小说《锻炼》和一批小说散文问世。由于作品敏锐地触及解放初期的新题材、新故事,又充满真实的生活气息,它们一发表,立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康濯写《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一文予以热情推荐。[15]来自第三野战军的读者张维给《文艺报》写信说:“文工队的同志盼望有新颖的富有艺术性的作品,所以读了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后,大部分都满口称赞,我也是其中一个。”[16]1951年3月1日出版的《人民文学》第3卷第5期,发布了中华文学工作者协会的《1950年文学工作者创作计划完成情况调查》,在此文列出的老舍、孙犁、刘白羽、徐迟、贺敬之、康濯、徐光耀、马烽、何其芳等数十位作家中,萧也牧的成绩最为突出:“完成《锻炼》中篇,十万字。短篇《沙城堡》等三篇,约三万字。超额完成的有《我和老何》、《母亲的意志》、《进攻》、《英雄沟》等四万多字。”他不是专业作家,在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之余,一年写出了17万字的新作,足以证明他是新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创作活力的青年作家。[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