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网络文学媒介转型的多向性
新媒介文化的生成并非一朝一夕。虽然互联网技术迄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应用也普及当代城市各个领域,但它依然被称为“新媒介”。仅从网络文学这一很小的领域来看,新媒介的变化也是巨大且惊人的。网络文学十余年来经历的各式论争、转换,行业内部一轮又一轮的洗牌,具备可观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媒体技术层面来说,网络文学并无特殊和新鲜之处;但文学本就是社会文化最具亲和力并便于介入的形式,网络文学作为网络与文学的结合体,对于技术普遍化、应用性的拓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媒介影响社会文化的特点:网络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得一个点的微小变革放大为一个时代的整体特点,并引起青年人的效仿,就像时尚潮流一样一波波扩大,最终融化在社会文化的大潮汐中。虽然起始波澜不兴,却将无数孤立、零散、偶然的事件呈现到公众面前,离散的现象折射出社会文化新的整体性特质。
任何一种新媒介在人类社会的引介和使用都是长期过程,各类文化形式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转换和变化相互渗透。而互联网的兴起伴随着民众言说、个体经验公之于众,大众文化层面上的信息传递层级被削减甚至取消。虽然当前我们依然习惯于把互联网叫作新媒体,这个新媒体对世界格局和社会文化的改变却在某些层面远远超越传统媒体。网络文学诞生十余年内经历了多次转型,无论成功失败,如此高的频率和密度使它具有典型性。媒介转型是当前文学艺术面临的普遍问题,可以从网络文学几次转型的探索中得到有意义的经验。
早期网络文学概念尚未成形之时,自发在网络媒介上的文字创作,或是文字与声像等的结合产物,可以视作人们文艺创造力自发向新媒介的延伸和占领。在网络文学媒介转型之初,是纸媒体和网络媒介拓宽领域、进行内容转化的单向探索,着重点是议题开始争夺时,则成为两种媒介之间的较量,创造力的探索已然不是重点。印刷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开始概念的争夺和调试。考验文学是否可以原封不动地把文字从纸上搬到屏幕上,或者网络上的新鲜妙语换个环境是否依然耐读,不同媒介之间的双向转换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然而,这双方的探索结果似乎都不理想。从“文学上网”来看,数字化是留存文学经典的又一方式,却并没有赋予经典新的内涵,反而因屏幕阅读的技术限制影响到印刷文学经典的阅读感受;从“网络文学下网出版”来看,比起印刷品受控制的出版发行,网络文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可以平等地把任何人的创作公之于众。但网络文学在纸书市场的失败似乎说明文学就应该是一个精英化的遴选过程,零散的民间智慧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愉悦感,不必以印刷媒介固定下来。
网络文学的第二次纸媒转型显示出对分类媒介特点的重视,意识到媒介之间并没有相互对立,也不是替代关系。“文学”是一个创造性概念,具有无限延伸和多种表现形式的可能,而不是一个人无我有、非此即彼的标的。随着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这一点越发清楚,网络文学与印刷文学可以并行不悖。在网络文学日渐占领畅销书流行榜的同时,一大批纸媒体和出版社倒下了,但更多传统的出版社也在积极拓展经营范围,进入多元领域。同时,日渐个人化、私密化的网络媒介“信息茧房”效应也显露出来,因此,网络文学和网络阅读的兴起对于纸媒体来说是一个淘汰和更新的过程。第二次纸媒转型中,出现了多种媒体联动趋势。互联网自身可以发布、传播、接收和反馈信息,与印刷媒体虽有新旧之别,却很难看出优劣之分。网络文学在积极谋求向印刷品等传统媒介形式找寻共同点之外,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对概念的开发和探索更有价值。在新媒体大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通过双向联动的媒介转向获得了一定收益。这些收益虽然看来十分可观,但其真正价值却不在经济方面,而是对文学概念的拓展和网络文艺层面的创新。
使网络文学引起全社会重视并获得知名度的,是以“IP”知识产权概念串联起的跨越多种媒介形式的影视、游戏及全媒体转型。网络文学因远离日常生活的沉重、及时把握流行文化和流行语热点、植根于青年的情感和视野中,迅速跃升为民间通俗阅读的主要来源。受众更广泛的电视和艺术表达语言更丰富的电影等传统强势媒体,都开始将目光投向网络文学。这次的媒介转型也具有互动性。一方面是影视向网络文学发掘故事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也大量自影视剧中借鉴奇思妙想。除早期以戏仿手法对周星驰《大圣娶亲》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剧目改写之外,一些网络作者还坦言自身想象力来自各类大片。同时,网络文学作品以突兀的情节和连续的悬念为特色,吸引在线读者追更,情节需要比一般文学作品更加戏剧化。二者在内容方面的共同追求越发使网文受到影视改编的青睐。网络文学与游戏之间更加荣辱与共。二者拥有共同的网络媒介基础,仅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别。“游戏”本就是网络文学形式的一个层面,早期在线同题写作、限时写作、接龙写作等,都具有游戏性质。同样,大部分网游本身具有故事性,游戏脚本以文字写就,玩家使用文字进行交流,多人在线就共同情节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也与网络文学的在线交流同质。
在前面网络文学的数次媒介转型中,一方面网络文学试图利用“文学”这一熟悉的概念,将文学和表意的文字捆绑;另一方面网络又带有媒介自身的特定性。虽然它晚于印刷品,某些方面确实优于印刷媒介,但却并不能替代印刷媒介。这种媒介技术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网络文学在面对印刷文学时必须选取适合自身的媒介和题材与印刷媒体博弈甚至联动。网络文学的新技术转型与以上几次转型不同,虽然也表现为媒介表现形式的变化,根本上却是媒介自身的发展。在新技术转型中,网络文学是被动的。新技术媒介必然给予网络文学更大的表现空间和能动性,但一些基于早期网络表现形式的作品却不得不被淘汰。就像当代人可以通过微缩胶片阅读民国杂志那样,内容可以保留,与特定媒介形式相关的纸张、印刷效果等却不在微缩胶片保留的范围内。
通过多种网络文学媒介转型方向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学媒体是网络文学的特性。如果在转型过程中,依附其他既定媒体,丢掉自身多媒体的表达优势、超链接涵盖的庞大内容群落、即时互动的吸引力等,放弃优势网络传播平台而贸然抢夺其他媒介已然成熟的市场,势必得不偿失。通过对BBS留言板为基础的讨论区、电子邮件列表为基础的邮件组、博客为基础的个人页面可见,即便在新媒介上,坚持时间最持久的也是满足人们传播、沟通、自我展示基本需求的应用。
网络文学最初只是单纯、单一的概念,表现形式也比较简单,能通过屏幕呈现和传递基本文字内容就足矣。早期简单的网络文学界面受网速限制,连背景、图片等印刷媒介常见的表达形式都被省略。对文字的基本需求,对界面、表达方式和传播的宽容,导致“网络”在早期网络文学中似乎可有可无,以致部分人认为它主要是和文学相关,也就必然向强大的“文学媒介”——印刷品看齐。到了后期,网络技术发展出更多形式,网络媒介分化,网络文学也意识到了独特媒介的重要性。“网络”是网络文学概念的优势,网络文学要想区别于已经足够强大成熟且具备理论体系的文学就不要有独立的定义,这种差异性应当是通过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表现的。
而网络媒介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媒体也在相互替代。对于网络文学来说,不同媒体适合不同作品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化逐渐诞生成型。适合文字的网络文学、适合影像的视频、适合声音的播客、适合图片发布的微博、适合知识获取的维基百科页面、适合在线互动任务的游戏等日益分化。不同网络文化形式通过技术表现各取所需,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期望网络文学容纳所有多媒体表达。但是不是每一种网络文化形式都必须运用所有技术手段,表达文化应当选择的是最恰当而非最先进的方式。
网络文学的成形和分化都处于变动和试探之中。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印刷文学也曾面临向影视等媒介领域拓展的问题。由于印刷媒体长期以来就是文学的载体,二者在人们眼中是一体的,因此,传统文学研究看不到媒介的存在。而网络文学的兴起让人们认识到,文学并不一定依附于印刷品。从创造性、想象性并以文字为表达形式的作品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但它更强调媒介,并将曾经被忽略的传播过程、创作互动等问题集中展现出来。因此,网络文学研究天然带有跨学科、跨媒介对话的需求。
文学作品的媒介转型必然是多向的。文学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手段,而文学性则可能超出具体媒介形式。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被用作文学载体和平台之始就伴随着一系列跨媒介创作的试探。因此,媒介转型并不是网络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产业化而采取的手段,而是无边界的文学自身拓展领域、吸引参与者的必然属性。如今正值网络文学活跃发展的契机,其诞生、发展等过程完全处于当代视野之中,具备现象的动态性和资料保存的便利性,并可能还原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因此,以网络文学为对象研究文学艺术的媒介转型恰当且必要。
[1] 《好奇心日报》,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7153.html,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
[2] 有关北美网络文学早期发展参见新加坡文艺协会网站《北美网络文学》系列文章,作者施雨,http://sgcls.hi2net.com/blog_search.asp,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
[3] 参见《曾经的中国互联网:多少巨头销声匿迹》,http://tech.qq.com/a/20160122/010090. htm;《lycos以1275万美元完成收购多来米》,http://www.yesky.com/214/163714.shtml,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
[4] 参见百度百科《幻剑书盟》,https://baike.baidu.com/item/幻剑书盟#2,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
[5] 叶惜波:《国内十大个人文学网站介绍》,引自站长之家,http://www.chinaz.com/web/2007/0208/4836.shtml,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
[6] 韩方航:《“榕树下”如何开启一个网文时代,又如何走向没落?》,《好奇心日报》2017年8月28日,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4533.html,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
[7] 千幻冰云:《别说你懂写网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8] 《星辰变编年史:修行三年,精彩回眸》,http://play.163.com/14/0429/10/9R0AEBR V00314J6K.html,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
[9] 参见《看网络小说改编的网游》,http://news.52pk.com/zt/xiaos/,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网络小说改编的网游能否成为经典》,http://games.sina.com.cn/zt/literaturegame/index. shtml,搜索时间:2018年5月7日。
[10] 小黑:《跳上开往网络的马车:宁财神与李寻欢》,《南方都市报》2007年1月13日。
[11] 原文见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十周年纪念版)》,台湾麦田出版社2008年版,转引自百度痞子蔡吧:http://tieba.baidu.com/p/762055853/,最后浏览日期:2020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