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资本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高校多样资本:基本类型、相互转换及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财政出现了明显相似性,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体制不同、高等教育传统不同的国家之间,还是在欧洲大陆型、英国型、美国型或者混合型高等教育体制的国家之间;无论是高等教育精英型还是普及化,是公立为主还是私立为主的国家之间,其高校财政都面临着共同危机:由于政府公共支出的普遍削减,造成高校经费日益紧张;由于高等教育持续扩张,造成高校过度拥挤;在绩效管理、市场运作大潮的裹挟下,质量危机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话题。[1]为应对多样危机,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断要求增加基金,但全世界的回答相同:自己靠自己!”[2]

作为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第三组织部门,高等学校完全依靠政府拨款的黄金岁月已成明日黄花。我们的追问是,面对普遍性的经费危机,大学凭借什么来“自己靠自己”?在“谁付账谁点唱”的市场逻辑下,大学怎样才能够不迷失方向,不丢弃灵魂?在学术资本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盛行的当下,学术场域内的组织和个人,是否对“付账的方式也是怎么唱的决定因素”[3]有着充分的考量?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需把视野回归到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论述中,亦即“除非人们引进资本的一切形式,而不只是考虑经济理论认可的那一种形式,否则是不可能对社会界的结构和作用加以解释的”。[4]换句话说,如果要解释当下高校面临的诸多困境乃至危机,如果要为当下高校发展冲破困境寻找出路,我们绝不能仅关注高校的经济资本,而且要关注高校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学术资本等多样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