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也是世界的难题。新发展理念应对的是世界经济复苏低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发展困境。当前,处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的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要求,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为应对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情况,我们需要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 国际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各国都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调整改革,谋求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增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往来不断加强,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交流也更加频繁。世界各国力量发生消长,推动国家之间力量趋向平衡,世界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改革持续开展,和平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不变的主题。同时,世界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各国的经济增长的步伐相当不一致,国家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依然很明显,各地区面临的棘手问题仍然很突出,恐怖主义、气候问题以及疾病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世界的安全与发展,人类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世界经济逐渐恢复,深层次经济体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当下,世界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慢慢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部分发达国家经济逐步稳定并向前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也超过预期。但是,尽管如此,世界经济依旧相当不稳定,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其深层次影响也远未消退。全球经济在深层次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1.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且经济复苏非常不均衡。2014年开始,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过后的温和复苏阶段,并逐步趋于稳定。发达国家情况向好,新兴经济体依旧困难。美国金融风险得到化解、债务形势相对安全、实体企业形势好转、消费信心有所增强、国际投资受到青睐,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等有所改善。欧洲债务危机已经见底,但欧洲的高福利和高成本发展惯性、欧元区的体制缺陷以及英国经济的低迷,都将阻碍其经济复苏的步伐。日本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消费税增加、政府债务压力上升,造成日本经济的风险增加,增长缓慢。新兴经济体依旧困难,外部环境并未有效改善,同时,在这些新兴经济体内部,面临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竞争力削弱、减速增长的格局将维持不变。

2.世界经济体系的变革如日方升,但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美国的经济体制发展过于自由散漫,没有相关制度对其进行约束,最终导致其成为诱发世界经济危机的源头。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优化世界金融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建立全新的经济秩序相当关键。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国家和企业都陆续举行了峰会开展磋商,各方就优化国际经济体制和加强经济管控等问题达成了一致认识。但是,现实的国际经济体制的改革并未能如期进行。

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升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失业率较高、财政状况较差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制约着消费和投资需求,使全球贸易发展缺乏动力支持。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压力,不少国家和地区倾向于采取较为保守的贸易政策,贸易保护抬头,贸易摩擦增多,进一步影响全球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兴趣下降,对全球贸易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如火如荼,很多国家地区陆续出台贸易保护政策,区域贸易自由化有取代全球自由贸易之势。美国政府的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引起了包括欧盟等美国传统盟友在内的多方反对,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政策密集出台,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4.加速调整和改变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严重浪费资源的工业模式已然落后。当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时,各个国家的经济模式都需要进行的一系列调整,产业转移也需要更加深入,从而加速各个国家、地区优化其产业结构的步伐。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经济体,无论其经济实力强大与否,都需要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自身的改革问题?发达国家因为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所以对实现“再工业化”充满渴望,努力谋求重新振兴国家制造业;新兴经济体力求本国具备更强的发展冲劲。

(二)力量对比改变加速国际体制的演变,大国关系更加复杂

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国际力量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格局。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变革中崭露头角,如中国、印度等,引发了一场新旧势力的较量,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深受金融危机和反恐战争的影响,美国在各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无独有偶,欧洲很多国家都成为这场经济危机的受害者,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右翼势力不断发展,国家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英国的脱欧行为重创欧盟。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前景暗淡,跨大西洋联盟面临分裂;美俄由于在乌克兰、叙利亚内战、北约东扩、反导系统等问题上的矛盾不断叠加,导致两国关系逐渐被推入“新冷战”状态。中美关系存在一定利益上的竞争和冲突,虽然合作仍将是双边关系的主线,但美国一直从各个方面设置障碍,阻挠中国崛起,特别是近期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中日关系出现了明显裂隙,局面相当严峻。当下,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影响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单个国家根本无法独立面对,需要世界各国间相互合作互助,因此大国之间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变得刻不容缓。

(三)地区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国际安全态势更加严峻

目前,从总体上讲,全球的安全形势比较温和,但是各种影响稳定和安全的因素层出不穷,各国政府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各大国之间不太可能发生直接的武力冲突,但是与宗教、恐怖主义、能源和环境气候等有关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已然成为验证各国抗风险能力的一大挑战。

1.地区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当今世界总体和平,但局部地区性的冲突和战争仍然此伏彼起。世界主要力量对全球地缘战略要点和能源的争夺,加之民族、宗教和领土等因素,使世界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不时出现。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统计数据表示,自21世纪以来,平均每年发生45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远远超过了冷战期间的年均2.5场和冷战结束后10年的年均10.5场。2015年,武装叛乱、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对立等问题依然呈突发、易发、多发态势。特别是中东、东北亚、南亚和黑海周边等地的安全形势最为复杂严峻,如伊朗核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乌克兰危机能否获得实质性化解、叙利亚未来何去何从、朝鲜半岛局势是否会出现缓和等都充满着不确定性。

2.核安全与防扩散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核力量依然是威胁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是很多国家的主要国防力量,美国、俄罗斯等强国不可能停止发展核力量。尤其美国一方面强势打压其他国家研制核武器,另一方面为确保其核优势又不断增加对核武器研发的投入,以致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危及中东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的一大隐患,朝鲜核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3.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竞争趋于激烈。美国通过不断研发新型武器,保持着其军事力量的优势地位。其他军事强国也在不断实行军事改革。国际军事较量也从原有的陆海空转向了天、网等新区域。

4.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恐怖主义特别是“伊斯兰国”极端主义势力的战略改变及其影响力的外溢,直接威胁到世界大多数地区安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各国面临着资源短缺与大气污染、物种多样化的丧失、气候恶化等问题的严峻挑战。猖獗的海盗活动对海上运输和能源、贸易的安全也构成了巨大威胁。此外,诸如粮食安全、信息安全、水资源纠纷、疫情防控等问题也愈加突出。

(四)施行全方位外交政策的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中国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加速了世界治理体系的改革,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1.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2010年对于中国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截至2017年,GDP达到82.7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但是,中国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各种经济阻力也愈加显著:一方面,很多国家开始散布谣言,“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的言论甚嚣尘上,同时给我国制造麻烦和事端,导致周边一些国家对中国充满疑虑和防范。另一方面,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履行更多义务。

2.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各项国际活动,履行相应国际义务。首先,为了更好地应对因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和国际形势改变带来的各种挑战,我国实行多方位充分开放的外交政策,勇于在国际舞台上表现自己,营造出良好的外交氛围;多次主持举办国家首脑峰会,提高了中国的话语权。“世博外交”“奥运外交”更是稳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增加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信任,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热情好客的大国形象。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不仅仅在加速全球经济体制调整和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怀着真诚的态度参加了伊朗、朝鲜的核问题会谈。其次,中国在国际反恐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在控制核武器发展、节约能源、保证粮食安全等问题上,中国始终与国际社会保持一致步伐。除此之外,中国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加了国际气候会议,为全球气候保护贡献自己绵薄之力,体现出大国的气度。处理好与美、俄、欧等大国的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对外工作的重点。虽然中美建交已有数十年历史,但中美关系一直不稳定。在面对中美问题时,中国始终坚持中美和平共处的原则,承认中美结构存在分歧,为了解决两国的争端,中美频频开展了高层协商会议,以保持中美关系稳定。中俄关系一直较为和谐,两国在能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中欧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广泛合作,促进了双方关系平稳发展。同时中国注意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二 国内背景

新发展理念紧扣发展机遇,直面现实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进入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有所变化。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没有变,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发展理念正是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而提出的。

(一)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基本告别。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表现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创新驱动为主三个方面。虽然,中国保持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度发展,但实际上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在后续动力上明显不足,无法推动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们曾提出要以“全面改革”来打破当下这种僵局,但是实际上,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推进阻力不小,推进速度缓慢。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弱。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60%以上靠出口,而出口主要是制造业,50%的中国财政收入源于制造业,制造业的增加值是GDP的40%左右。但中国的世界工厂受到诸多问题的制约,如没有自主产权核心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很低、工人待遇低下等。

2.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对外贸易依存过高。2008年以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但收效甚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年初,中国居民储户存款余额为55万亿元,到2016年年末储户存款余额上升为60.65万亿元,同比增长9.9%,这一数字到2017年5月,又上升到62.6万亿元。消费不旺,低水平的居民消费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自从我国加入WTO,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3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金额高达3.044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到3.14万亿美元。高水平的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额严重恶化了我国与众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自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变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上升,美元的不断贬值加剧了我国外汇的风险。

3.资产泡沫继续发展,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自2010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节攀升,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逐年增加。引起本次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国内因素,又包含国际因素,还有供求因素的影响。从国内环境而言,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银行信贷规模也逐年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通胀压力也渐渐重新出现。从国际环境而言,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大力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并泛滥成灾,使我国面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挑战。从供求角度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转型政策,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成本增加压力。除了上述因素,气候因素也严重影响食品价格。本次物价上涨的现状显示,虽然此次通货膨胀的涨幅比以往几次的涨幅更小,但是其处理的难度更高,形势更加糟糕。

4.资源短缺已成“瓶颈”,粗放式发展难以持续。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达10%,居于同期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第一位,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但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发展问题,如资源浪费问题以及环境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当前,虽然中国的经济仍保持6%以上的中高速发展,但是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的发展模式使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需要化解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已然成为全球产值能耗最大的国家。从总体能源效率方面而言,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与产出量严重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以年5%的速度提高,约是世界水平的3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石油、天然气、煤炭是每一个国家都不可或缺的动力资源,但是我国的人均存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2]。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必须进口大量的能源。据相关数据统计,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度将达到74%。除了需要解决能源问题,还需要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2013年年初,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一份公告,公告中提到: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位于中国。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低于1%;中国近1/3的农田因为酸雨的侵袭而不断减产。在中国快速发展的30余年里,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0%。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

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建设小康社会,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战略目标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与其保持一致,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我国近期的奋斗目标是帮助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

1.经济发展、开放模式遭遇“改革之痛”。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减速提质,在这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虽然使我国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同时也将我国推到另一困境:能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污染、地方政府面临严重债务、贫富差距明显。自从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都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使我国一直以来依赖外需、依赖出口的发展方式遭受严重打击。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改变和优化产业结构遭遇瓶颈,经济发展压力、结构有待优化、缺乏创新技术以及就业压力显著等问题渐渐成为我国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2.基层组织缺乏公共服务意识,政治氛围亟待完善。自从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新挑战。例如:新旧两种体制之间的冲突、社会利益的分歧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所引发的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质疑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限,政务公开化程度过低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缺乏问题;某些政府官员工作效率低下、玩忽职守、政府部门形式主义明显等问题;党内某些人存在组织生活散漫,“帮派主义”“山头主义”等不利于团结的现象严重;基层组织缺乏公共服务意识,政治氛围亟待完善。

3.社会协调性的缺失,社会矛盾冲突呈多发态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经济建设相比,我国的社会建设明显滞后。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的民生问题大多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如人口老龄化现象普遍、房价过高、区域教育和医疗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失业率过高、食品安全受到威胁以及社会治安过于混乱等。我国的社保体系仍然存在很多漏洞,群众上访方式过于单一、基层组织暴力执法等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4.国内外文化软环境复杂,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全面小康社会包含了文化进步和文化小康。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国外的思想糟粕也趁势涌入,如西方“普世价值”、金钱至上等观念,这些扭曲的思想严重地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网络暴力、网络恐怖主义势力猖獗更是将我国的网络环境搅得一团糟,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稳定和团结。文化娱乐变得世俗化、庸俗化,文化市场的监控能力有限,以及高层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等阻碍了我国文化体系的建设。

5.环境执法效应缺失,经济、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每年的污染损失占GDP的10%左右。以煤炭为主的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却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能源、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已被打破,隐性的矛盾也逐渐显露。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各大城市均在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而在建设过程中,当地的生态环境也逐渐被破坏,已经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目前,我国在环境法规方面的制度仍不够完善,环境违法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较少、处罚过轻,并且执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严格执法存在较大的难度,进而造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时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国内人民群众公共利益被损害、破坏的事件屡有发生,同时环保机构的执法也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最终造成我国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发展缓慢。

6.腐败情况依然严重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隐蔽性,需要重点关注党风廉政建设。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模式。在此种高压反腐的局势之下,腐败现象有所遏制,党的面貌有所好转。另外,“跨境治腐、网络反腐”的提出与实施,使我国从严治党工作迈入到新的发展时代,极大地改善了官场风气,营造了公平公正、清廉为公的官场环境。但是,公款私用、浪费公款、权力售卖等一系列隐蔽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给目前我国的反腐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个别党员干部严重缺乏党性,思想已经开始蜕化,党纪政纪已经无法对其造成威慑,将人民的利益、公共利益完全抛到脑外,个别地区的官员考核制度仍存在较大的缺陷,任人唯亲等一系列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除此之外,腐败现象还呈现出集体性、塌方式的特征,而且党政机关的腐败也对其他各个行业和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并正在努力推进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14亿人民的意愿和殷殷期盼,是几千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人们需求满足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的发展、进步与稳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造就的,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主题与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伟大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团结带领党和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伟大事业,规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重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如何发展就是一篇大文章。[3]现阶段,当代共产党人要将“此篇大文章”用最优美的词语将其书写完整,从而完成历史与人民交予我们的重任。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执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最终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开启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也迈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当前我国14亿人口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不但要求物质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在司法、公平、安全、环境、民主等各个方面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在生产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有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前列,而当前比较显著的问题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这一问题已经大大阻碍中国的进步。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对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判断仍然没有发生变化,目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国际地位没有改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执政兴国的理念,它不但是实现国强民富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党的第一要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实现均衡发展。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根本性问题,提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