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渼陂村调研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国农村社会,从费孝通先生所记述的19世纪30年代至今,虽然社会背景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但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仍然是家庭。一切活动依旧围绕家庭这个核心展开。

本书基于对江西省吉安市渼陂村的实地调研,细致描述了中国农村的家庭结构、亲属网络、财产继承、日常生活、农业生产、非农就业等家庭基本特征,以及村办企业、贸易信贷、土地制度、乡村治理等乡村基础制度,它旨在向读者展示中国农村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蛛丝马迹。恰如费孝通老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所述,如果要实现社会制度的成功变革,对社会制度的细致观察是必须的,乡村调查就是这些细致观察和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村经济》成文时费老说,“中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这种知识,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的任何财富和能量了”。今日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仍面临着巨大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发展压力,仍需砥砺前行,所以今天我们依然承担不起失误所带来的损耗,我们仍需要通过细致观察来提供客观的知识。希冀本书可以丰富乡村调查的案例,并为中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不同于《江村经济》时期,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已不再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撞,而是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失与产业转型。对中国农村而言,当下或是最难的时代。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不断迁移以及大量的外出务工潮,农村原有的社会网络和传统文化逐步瓦解,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抽离了农村的朝气,部分村庄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农业生产也不再能独立维持农村家庭的生计。多重挑战下,许多农民失去了对未来的方向,变得无所适从。与此同时,对中国农村而言,当下又或是最好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战略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扶贫技术与配套政策,这为中国农村的转型与再次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政策基础,广大农民可以轻装上阵,重塑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制度和文化。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农村的真实需求、多种农村政策的政策效果、农民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及整体社会变革的演进,都需要被认真地审视。

村庄,其表象是农户的聚集居住单位;其内涵是农户的经济合作单位、社交网络单位、血缘延续单位和文化传承单位。因此村庄也是乡村调查的基本单位。本书选择的调研地点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的渼陂村。选择渼陂村为调研区域的原因有三。一是渼陂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渼陂村始建于南宋初年,宋元时,其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建祠堂,修族谱,订族规,奉行“耕读为身家之本”。宗法制度虽然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步弱化,但仍延续传承至今,在当下的渼陂村,我们依然可以见到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记。二是渼陂村曾有过繁荣的商业。明代中后期,历史十大商帮之一的江右帮兴起,渼陂村地处富水河中下游,其作为贸易集散地而逐渐繁荣,延续到清代后,渼陂村一度南北日杂、苏洋广货、进口药品,无所不有,盛极一时。三是渼陂村在经历了衰落后,重新找到了转型的方向。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富水河河道变窄,渼陂村的商业逐步没落,被迫回归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计模式。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渼陂村与大部分村庄一样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生产也不再能产生足够的收入来维持农民消费,渼陂村被迫要寻找新的生计模式。渼陂村最终选择利用村内保留的367栋明清建筑开展文化旅游业,并于2008年被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旅游业也逐步成为渼陂村的支柱产业。

本书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8年《经济学社会实践》课程的调查成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前身是林毅夫等六位海归经济学博士于1994年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随着更多学者的加入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拓展,2008年改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简称国发院)。从2017年秋季起,国发院开始招收国家发展方向的本科生,培养以经济学为基础,并通晓哲学、历史和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基本原理的综合型人才。

国发院非常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投入,我们鼓励本科学生通过基层实践,对于中国的现实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因此,国发院为本科生开设经济学社会实践项目,希望在假期带领学生深入乡村,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国发院已经与江西省吉安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吉安市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我们得以带领2016级本科学生,前往江西省吉安市渼陂村进行深度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在调研期间,学生克服了艰苦的调研环境,并且坚持及时整理调研数据,每晚集中讨论调研体会,汇报调研成果,听取大家提出的建议,不断打磨完善实践报告。在实践期间与实践结束后,也不断查阅县志与网上可得的历史资料,努力厘清当地发展脉络与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渼陂村现状,分析研究这其中反映出的中国乡村的变迁。调研结束返校后,学生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为范式,以江西渼陂村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完成了调研报告,详尽讲述了以渼陂村为代表的中国典型村落的发展现状及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刘舸帆、胡毅喆、赵雅慧、徐臻阳、王浩洁、郭天翊、邓弘毅、袁锡林、王婕茹、王昱博、蔡韦成、唐何文嘉、夏宏远、吴旌、张雅乔、戴文奇、姚金汝、杨竣浩、谢添、邬昕瑞、张浩嵩、王子童、程丹旭、肖贝佳、吴宛睿、王雨嘉、尚昱丞、李鸿丞、孟星辰、刘子毅。三十位同学分为十组,三人一组,就家庭、亲属关系、财产与继承、乡村治理结构、乡村生活方式、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就业、商品流通/贸易/信贷,土地制度等课题分组,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乡村的变迁脉络,撰写出上万字的实践报告,以小见大理解世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