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对主要矛盾的认识也经历了反复和曲折。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演变,总结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的历史教训,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过渡时期的认识,强调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4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现在点明一句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37]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38]1952年6月6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稿)》上的批语中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39]以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为依据,1952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地领导全国人民在1956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八大前后的认识,强调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全党全国确定以后的基本路线、根本任务、工作中心的重大问题。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及时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认为阶级矛盾不再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重点是经济建设。1956年9月27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40]这一判断不仅是实事求是的,而且极为科学。

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矛盾是生产力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个论述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没有考虑到生产关系;讲了生产与需要的矛盾,没有与社会基本矛盾挂钩,没有反映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引起的问题。因此,八大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提法,先是提出了疑义,后来改变了这个提法。

1957年4月4—6日,毛泽东同志在杭州听取汇报时说:“八大决议关于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说法,是犯了个错误,理论上是不正确的。有的同志说,所谓落后的生产力是与外国比较的,是与将来比较的。与外国比有什么意义呢?有矛盾,是指生产力本身由落后到先进。生产力怎能与外国比呢?我们的生产力与苏联、美国比是落后。比中国,怎么能说是落后呢?比蒋介石,比一九五〇年,不是先进了吗?有些同志说这是与将来比的,将来有一万万吨钢。那是将来的事情嘛。这样比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这个错误如何纠正,请大家想办法。”[41]在这里,他连续提出了三个疑问,并且说目前的表述“在理论上说是不通的”。

3.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把社会主要矛盾改变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1957年10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各组组长会议时讲话指出:“阶级矛盾内有敌我矛盾,但不是主要的,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总起来讲,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八大文件上只讲所有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讲人与人的关系。八大反映那时的情况,现在反映现在的情况。八大决议说,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将来还会有,因此这句话从长远讲也对,但现在看则不适当。现在我们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上还是适合的,现在我们经过价值法则来管理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是比较好的。”“八大决议的那句话是不适当的,但也没有坏处,它不妨碍生产,不妨碍反右派等。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要求,要求加强物质基础(和外国比较,我们是很落后),那句话并非专门从矛盾这个范畴来讲的。既没有害处,现在就不必去改它,否则引起麻烦和争论,将来再作适当的解释。”[42]这个论断说明毛泽东同志对于社会主要矛盾一直在进行深入思考。他认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适用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没有反映当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改变。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3]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文件确认了毛泽东同志的判断:“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44]这个论断动摇了八大一次会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抹煞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的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时期的历史差别。1962年10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并且把“整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点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后来逐渐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发展到极端就是“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前党在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出现偏差的根源,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既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又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没有正确地把握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分清这个阶段同它以前的阶段(过渡时期)和它以后的阶段(更高阶段)的历史差别,没有在分清这个历史差别的基础上来确定路线和政策;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忽视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性以及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重要作用。

4.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认识,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首要一条,就是不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决定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中联系中心任务回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在重新肯定八大的路线及其关于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46]这一论断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载入了党章总纲。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继续确认了这个提法。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47]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完整严谨的表述,就主要矛盾的地位作用、贯穿的历史时期和范围进行了新的概括,第一次明确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48]这个表述进一步增强了全党遵守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大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认识到我国国情出现了阶段性特征,但没有改变基本国情,更没有改变社会主要矛盾。胡锦涛同志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49]党的十八大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认识,提出“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50]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坚持了“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51]。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一判断。

5.党的十九大的认识,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用23679来概括,“2”指的是更高的物质、文化两大需求,“3”指的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三感”,“6”指的是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六个新需求,“7”指的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9”指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等“九更”。

第一,物质文化两大需求更高了。

我们依然要高度重视物质文化需求。一方面,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刚达到1万美元,还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依然处在极为旺盛的时期。另一方面,到2020年底,我们才彻底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现象还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解决,进入比较富裕的社会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是过去那种吃饱了、穿暖了的需求,而是具有更高内涵的要求。高在哪里?高在三个方面:高在需求的质量高了,更加注重物质文化的品质;高在需求的范围广了,从40年前的缝纫机到30年前的电视机,到20年前的汽车和10年前的手机,再到现在的心理感受,物质文化的需求多样化了;高在需求的变化大大加速了,一种需求一旦出现,就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可以说,过去,我们主要解决的是物质文化上的“有没有”、“缺不缺”、“够不够”,现在要解决“好不好”、“优不优”、“高不高”的问题。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我们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必须加以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二,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有越来越高的客观需求,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52]。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过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等。现在的固定搭配就是三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3]仅仅是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阐述过这一问题。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4]2019年7月5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55]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56]2019年9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我们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从老百姓身边事改起,适时推出一批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性创新,解决了民生领域许多操心事烦心事,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11月2日到3日,在上海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57]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9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58]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这次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59]。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0]2020年6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部分专门有一个标题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1]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标注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标注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要深入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新需求。

民主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来自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不断巩固;另一方面来自于自主意识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需求表现在,越来越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治国理政。法治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推进法治建设,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持续增强;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法治需求增长体现在:人民法治服务要求大大提升,有事找法律、纠纷上法院的现象越来越多。公平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显性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体制性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社会不公平现象还大量存在。正义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程度,从而促使正义理念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有了更多的比较意识。正义需求既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待一个问题往往着眼于问题的正义价值和正义诉求。安全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涉及的经济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经济关系,又有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会涉及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各种国外因素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安全的因素在与日俱增。环境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个时间段内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带来了很多危害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需求已经成为内在的需求,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生态环境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需求,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要深入把握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服务要求的增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七有”的重要性。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2]2018年4月23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63]2018年4月26日,他在武汉考察时说: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把社区建设好,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实现好。为了实现这“七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第五,把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全方位性和质量性要求,从过去注重解决“有没有”转变成今天更要关注“好不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是高品位性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过很形象的比喻和概括。一次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64]一次是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他说:“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65]这些“更”字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

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要立足于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同时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基本矛盾去解决主要矛盾,也不能离开主要矛盾去单纯看待基本矛盾。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过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2]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3] 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4] 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130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页。

[6] 王伟光主编:《照辩证法办事》,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9页。

[7]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9—50页。

[8]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9]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10]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11]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82页。

[13]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页。

[1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月23日。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人民日报》2020年5月20日。

[16]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和民主协商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3月2日。

[17]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32页。

[18] 江金权:《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时报》2020年7月6日。

[19]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2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3页。

[24] [美]理查德·派普斯:《财产论》,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8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4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557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33] [英]杰西·诺曼:《埃德蒙·柏克:现代保守政治教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34—335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7页。

[35] [美]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页。

[37]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146页。

[38]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3页。

[39]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40]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342、350—351页。

[41]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页。

[42]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18页。

[43]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23页。

[4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4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4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9—840页。

[47]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48]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49] 《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3页。

[50] 《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4—625页。

[5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52]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54页。

[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6日。

[54]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3期。

[55] 《习近平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强调 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9年7月6日。

[56]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 牢记初心使命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人民日报》2019年7月17日。

[57]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人民日报》2019年11月4日。

[58]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 带头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前进动力》,《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8日。

[59]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9日。

[60]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年5月13日。

[6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42—346页。

[62]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6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6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

[65] 习近平:《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