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辨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註:君子,以位言之。道,謂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術。發己自盡爲忠,循物無違謂信。

註文不肯通説,但零解字義而已。解「道」爲修己治人之術,與下文義不相合。「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此言外交之道,所得所失物皆在外,非有關於修己也。傳有錯簡,其辨在後。

自「之未喪師」及「惟命不于常」以下皆是説得國失國之事理緣由。得國,由其得衆;失國,由其失衆。善,則得衆;不善,則失衆。繼又歷言退不善、進善人,以明爲善得衆之實,前後意脉如綫穿珠,此一節乃其結語也。君子,以位言,大道,猶言大道理也。「得」謂得衆得國,「失」謂失衆失國,是故二字乃承上起下之辭。蓋好人所惡之惡人,惡人所好之善人,則其喪師失國之菑害必及其身,是故在位之人得與失皆有自然之大道理存焉。得衆以得國者,必因忠信以得之;失衆以失國者,必因驕泰以失之。自古以來,未嘗聞有因忠信而失衆失國,因驕泰而得衆得國者,此乃自然之大道理也。

又所謂「發己自盡爲忠,循物無違謂信」者,與論語集註「盡己謂忠,以實謂信」之語意不同。既已自盡無隱,亦不須更言「發己」也。「循物無違」四字,意更難認。以辭觀之,止可説爲循其物之性情而不與之相違,此與中庸註文解「率性」處意正相類,豈可以此爲信哉?纂疏所引文集又自轉與註文爲註,今厭其煩,而不辨也。「忠信」二字,予於論語中有辨。或問又曰:「忠信者,盡己之心而不違於物,絜矩之本也。」

註文改易論語集註之意,於此可見,蓋欲宛轉以就「絜矩」爲説也。夫「絜矩」以忖己度人爲義,推己不欲不加於人,恕也。「忠」與「信」何嘗有忖度之義哉?信果爲絜矩之本,則恕當出自於信,信爲恕之本,恕爲信之末,於理安乎?况傳中明有「此之謂絜矩之道」之一句,結其上文。絜矩之意已了,其下再引南山有臺之詩,至「辟,則爲天下僇矣」,乃是反絜矩之意以終其説。此已下不復重説絜矩也。「忠信以得之」,止是言忠信爲得衆得國之由,何嘗有關絜矩之意哉?或問乃以全章傳文自首至尾盡爲絜矩,秦誓一篇亦爲絜矩,孟獻子「寧有盜臣」之説亦爲絜矩,又引董仲舒「與齒去角」之説,亦爲絜矩,遷就之甚,皆不可取。傳有三義,節次甚明,説見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