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缅甸族际关系与民族国家构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框架

基于对“缅甸族际关系如何影响缅甸国家构建及在其中发挥了何种作用”这个问题,本书拟用五章完成有关论述。结构主要遵循“问题概念—历史分析—案例分析”的思路。

第一章主要阐述本书的理论框架。首先,本书将对族际理论进行概念阐述。在厘清最基本的“民族”“族群”“民族主义”等问题后,还将简述族际(关系)理论的相关概念,包括对族际关系的分类问题。然后,阐释“国家构建”的相关概念,辨析“民族构建”和“国家构建”的内容。最后,结合“族际关系”与“国家构建”的相关概念进行定性分析,在逻辑框架上表明双方的关系,从而缔造理论框架。第一章的重点将放在族际关系的类别鉴定上,因为这个概念关乎本书的核心理论框架。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进入本书的历史部分。虽然说是历史部分,但由于结合现状中的各类问题(包括民盟时期的相关问题),并将各类问题置于同一框架进行解释,因此,实际上它应当是一个过程系统(历史系统)阐述。其中,又以第三章、第四章为重点,实际上第四章与前两章是平行关系,但其视角完全不同。

第二章重点介绍缅甸古代和近代的族际关系问题,也可理解为整个缅甸族际问题的起点和基石。这一章的历史节点选取的是,自缅甸族际关系开启以来(可上溯到骠国时期),至缅甸独立以前的殖民时期。这一时期,缅甸的族际关系虽然历经转折,但最终结果对独立后的缅甸历史是有深刻影响的。该章根据缅甸的古代史(封建王朝时期)和近代史(殖民时期)分为两节。

第三章阐述的是独立后的缅甸族际关系。独立后,缅甸的族际关系共经历了多党民主制时期(吴努政权时期)、社会纲领党时期(奈温军政府时期)、新军人时期(苏貌丹瑞时期)、退役军人执政时期(吴登盛时期)和民盟执政时期(昂山素季时期)。尽管历史跨度不及上一章,但其内容的丰富程度较高,也较为复杂。

第四章阐述的是缅甸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是独立后缅甸国家构建进程的重述,其角度主要放在民族与国家的构建上。这一章是按照宪法为分割点的,因为宪法是国家构建的指南,基于宪法产生的国家构建,不管是偏差还是过度执行,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通过阐述1947年、1974年和2008年宪法,分析缅甸民族国家构建过程,最后对2008年宪法进行了一定的强调。

第五章是案例分析部分,主要是将历史进程中最能反映缅甸族际关系问题的几大问题剥离出来,进行结构化与过程化的综合分析。它包括三大部分:通过缅族与孟族的关系来观察缅甸的族际融合;通过缅甸民地武问题来阐述缅甸的族际构建;通过缅甸罗兴亚人问题来阐述缅甸的族际离散。

总的来看,本书是将问题导向和过程导向相结合,既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又将问题融入其中,拟通过再现和定性分析的手段来完成。


[1] 陈岳、莫盛凯:《以深化地区国别研究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7期。

[2] 苏长和:《国际问题区域研究有待深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1日第15版。

[3] 以上三方面被认为西方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深耕的三大领域。参考Charles King,“The Declin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Why Flying Blind Is Dangerous”,Foreign Affairs,Vol.94,No.4,2015,p.90.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 Rex,John,and David Mason,Theories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9.

[6] 曹瑞臣:《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美国民族主义的历史轨迹》,《世界民族》2004年第3期。

[7] 罗康隆:《族际关系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8] 罗康隆:《族际关系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9] Nadia Indra Johnson,Modernizing NationalismMasculinit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nglophone Caribbean Identities,University of Miami Scholarly Repository,University of Miami,2009,p.12.

[10] 罗康隆:《族际关系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11] Mousseau,Demet Yalcin,“Democratizing with Ethnic Divisions:A Source of Conflict?”,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8,No.5,2001,pp.547-567.

[12] 周平:《论族际政治及族际政治研究》,《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13] 周平:《论族际政治及族际政治研究》,《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14] Rex,John,and David Mason,eds.,Theories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xi.

[15] 例如,有学者指出,民族对外功能归根结底就是“尊严问题”,所以保障“安全与保障,地位与威望”便可以很好地控制民族主义的功能性。Daniel,“Druckmamf,Nationalism,Patriotismand Group Loyalty: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ershort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38,1994,pp.43-68.

[16] Ghia,Nodia,“Nationalism and Democracy”,in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Plattner,NationalismEthnic Conflictand Democrac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pp.3-22;D.Beetham and Boyle,“Introducing Democracy:80 Questions and Answers”,London Polity,1995;Michel,Oksenberg,“China's Confident Nationalism”,Foreign Affairs,Vol.65,1987,pp.501-523.

[17] 其余两个是:民族主义理论的普遍性和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构成矛盾;民族主义所具有的“政治”权利与其哲学上的贫困甚至无条理间的矛盾。详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 Thompson,Ewa M,“Nationalism,Imperialism,Identity:Second Thought”,Modern Age,Vol.40,No.3,1998,pp.250-262;Beetham,D and Boyle,K.,Introducing Democracy:80 Questions and Answers,London:Polity,1995.

[19] Holliday,Ian,“Voting and Violence in Myanmar:Nation Building for a Transition to Democracy”,Asian Survey,Vol.48,No.6,2008,pp.1038-1058.

[20] Olson,Robert,The Emergence of Kurdish Nationalism and the Sheikh said Rebellion,1880-1925,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13.

[21] Leider,Jacques P.,“Rohingya:The Name,the Movement,the Quest for Identity”,Nation Building in Myanmar,Myanmar Egress And The Myanmar Peace Center,2014.

[22] Margaret P.Karns,Karen A.Mings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he Politics and Processes of Global Governance,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4.

[23] 罗康隆:《族际关系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4] 萧功秦:《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前景》,《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2期。

[25] D.J.Kotze,NationalismA Comparative Research,Tafelberg,1981,p.42.

[26] Harris,Erika,Nation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Politics of Slovakia and Slovenia,Burlington,V.T.:Ashgate,2002.

[27] 何平:《东南亚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页。

[28] 阳举伟、左娅:《缅甸族群冲突与族群和解进程探究》,《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4期。

[29] 李晨阳:《独立前缅甸民族主义精英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4月。

[30] 钟贵峰:《当代缅甸族际关系治理的路径、特点与挑战》,《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31] 刘务:《1988年以来缅甸民族国家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2] South A.,“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yanmar:A New Model for Democratization”,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2004,pp.233-255.

[33] Walton M.J.,“The‘Wages of Burman-ness’:Ethnicity and Burman Privilege in Contemporary Myanmar”,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Vol.43,No.1,2013,pp.1-27.

[34] Thawnghmung,Ardeth Maung,“The Karen Revolution in Burma:Diverse Voices”,Uncertain endsPolicy Study,Vol.45,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8.

[35] 闫德华:《若开邦冲突对缅甸政治经济安全的影响》,《南亚研究》2014年第4期。

[36] 叶江:《多民族国家的三种类型及其国家认同建构问题——民族学研究视角》,《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37] 刘务:《缅甸1988年以来的民族国家构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38] 梅英、张凯强:《缅北跨境民族之族群认同探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39] 钟贵峰:《缅甸民族国家建设中的族际关系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6页。

[40] South A.,“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yanmar:A New Model for Democratization”,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2004,pp.233-255.

[41] Smith M.,“Ethnic Participation and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in Myanmar:Challenges in a Transitional Landscape”,Myanmar's Long Road to National Reconciliation,Iseas Yusof Ishak Institute,2006,pp.38-74.

[42] Holliday I.,“Myanmar in 2012:Toward a Normal State”,Asian Survey,Vol.53,No.1,2013,pp.93-100.

[43] Holliday I.,“Ethnicity and Democratization in Myanmar”,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8,No.2,2010,pp.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