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二: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称“内蒙古”)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疫情冲击的影响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叠加,主导产业、主要领域复苏乏力,全年全区经济转正仍显艰难。2021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在国家及自治区系列政策带动下,全区经济将持续恢复。需抓牢“战略机遇期”,用好“政策窗口期”,推进重大项目、重大举措落地显效,助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
一、2020年内蒙古经济运行特征:缓中有稳、稳中有进
2020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既有“稳”的一面,更有“进”的积极表现,总体呈“缓中有稳、稳中有进”态势。
“缓”是经济复苏步伐偏缓。1—9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1—8月,从工业看,除广西(-2%)和内蒙古外,其他西部省区工业增速均已恢复正增长;从投资看,西部其他省区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内蒙古投资同比下降12%;此外,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仅完成年初预算的63%。
“稳”是产业支撑力逐步恢复,就业民生基本稳定。1—9月,工业六大优势产业“四增一平一降”,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高新技术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8%、9.8%和8.9%。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降幅环比收窄1.8个百分点。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任务74.3%、国家年度计划82.6%,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年度目标。收入增长远快于经济增速,1—9月,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上年同期缩小0.16。
“进”是经济活跃度持续改善,新动能不断积聚。1—9月,工业用电量连续6个月上升,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收窄4.3个和2.7个百分点。新产业增长加快,1—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煤化工和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9个、5.2个和7个百分点。新产品增长良好,单晶硅、光缆、智能电视、稀土磁性材料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9.7%、28%、6.8%、2.3%。“新基建”全面铺开,截至8月,累计建成5G基站8412个,呼和浩特成为全区首个5G网络覆盖城市。
但也应看到,疫情冲击的影响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叠加,主导产业、主要领域复苏乏力对经济回稳形成拖累。1—9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下降12%,大幅削弱工业回稳动力;服务业恢复动力尚显不足,1—8月,44.3%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工业、基础设施投资下滑明显,对投资支撑力恢复形成较强制约;居民消费能力大幅削弱,消费回稳动能不足。此外,企业经营仍显艰难,就业民生保障压力不减。总体看,预计全年全区经济转正仍较艰难。
二、2021年内蒙古经济形势展望
(一)发展环境分析
全球经济有望逐步恢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陷入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进入第三季度后,随着各国“带疫”重启经济,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目前,各国际机构开始上调增长预测。9月OECD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从-6.0%上调到了-4.5%;10月IMF将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5.2%上调至-4.4%,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快于预期。2021年,世界经济的恢复速度最终将取决于可以广泛使用的疫苗时间表,随着各国经济的逐步恢复,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快速恢复,IMF预计增长5.2%。全球经济的回稳对改善内蒙古市场需求,提升对外贸易规模,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将形成重要的外部支撑。
全国经济加速回升。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加大政策对冲力度,着力稳定经济基本面,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2020年1—9月,经济增速由降转升,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和消费当季增速均实现由负转正,总体延续加快复苏态势。2021年,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将持续缓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全国经济将加速恢复,对内蒙古经济回稳将形成较强的需求拉动。
(二)经济走势研判
2021年,国家扩大内需,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等战略加快实施,对内蒙古依托自身优势,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提供重大机遇。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以及国家及自治区“促稳”“求进”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显效,经济复苏动能有望逐步增强,预计2021年全区经济回稳速度将明显快于2020年。
从供给面看,市场需求改善,产业链、供应链趋于稳定,对主要工业行业回稳形成支撑。
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回稳,内蒙古主要产业链景气度有望逐步改善,为工业经济回稳提供支撑。煤炭产业链方面,全区煤坑口价格、电煤购进价格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小幅上涨,2021年下游市场需求恢复将带动煤炭产能逐步释放,全区煤炭行业有望量价齐升、逐步改善。钢铁产业方面,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基建投资相关行业的修复速度进一步加快,对内蒙古钢铁行业将形成较强的需求拉动。高技术产业方面,海外疫情蔓延对医药需求持续增加,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有望继续改善。且高技术制造业将迎来“进口替代”机遇,对内蒙古相关行业形成利好。数字经济产业方面,疫情对数字经济形成较强的加速和催化作用,“云产业”“云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扩容,数字经济活力加快释放。
从需求面看,投资、消费回稳态势有望加快,全年将回归正常水平。
投资支撑力将逐步恢复。疫情冲击下,全区工业、基础设施投资支撑不足,重大项目续建多、新建少,投资强度出现明显下降。2021年,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两新一重”投资有望继续发力,成为支撑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聚焦国内大市场,全区将加快推动现代煤化工、循环经济、智能制造等项目落地,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制造业投资有望逐步改善。疫情冲击下,受房地产开发商集中度上升、投资实力增强、土地投放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有反弹基础。消费进入温和“回补期”。随着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地、消费环境渐趋改善,居民消费将延续自发性修复,但由于疫情对就业、收入的冲击仍在持续,将影响半年乃至一年的消费能力,消费回补速度将逐步放缓。其中,必需品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汽车消费有望呈现阶段性回暖,文旅休闲消费有望逐步回补。
从企业面看,市场需求改善、政策红利释放将带动企业经营逐步恢复。
疫情发生以来,市场需求萎缩是导致企业“复产不达产”“达产不增收”的主要因素,加之上游原材料供不上、下游配套跟不上、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企业经营陷入窘境。问卷调查显示,2020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成正常生产能力80%的仅有五成,服务业小微企业中亏损的占一半以上。包钢钢材出口同比下降27.89%,科迈化工出口订单同比减少80%以上。2021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逐步恢复,供需循环将进一步畅通,对内蒙古企业恢复生产、释放产能形成需求拉动。同时,聚焦“保市场主体”,国家出台了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系列政策举措,部分政策红利有望延续到2021年,对内蒙古企业降本增效将形成重要利好。
从区域面看,区域合作向纵向、横向拓展,协调发展促进新动能逐步释放。
随着设施联通、产业协作、机制构建等多方面举措落地,区域经济新动能逐步释放。一是呼包鄂乌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呼凉高速公路、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等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成为经济回稳的重要增长点。蒙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稀土等领域新动能不断积聚释放。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协作等领域集聚发力,随着生态补水、沙漠治理、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的加快实施,增长点将进一步激发。
三、对策建议
(一)聚焦提升产业链水平,全面融入国内市场
一是建立完善产业链提升机制。实施产业“链长制”,按照“一位自治区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位厅级负责同志、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工作模式,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招商地图,统筹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技术创新。二是大力实施强链、扩链。围绕先进产业、优势领域,以企业为主导构建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对制约产业链升级的“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列出清单、集中攻关,提高产业链能级和竞争力。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拓展新领域、培育新动能。融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三是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机制,引导企业开展线下双向对接和线上平台撮合,保障在国际国内产业链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稳定。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资金链有效布局产业链,融通骨干企业资金需求。
(二)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入。聚焦新基建,加大技术基建、消费基建、云上基建投入。实施补短板工程,推进医疗物资储备基地、传染病专门隔离治疗场所建设。大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康扶贫工程、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加大综合立体交通、油气管道、双电源保障体系等产业配套短板投入。扩大新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技术研究投入。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输变电与储能装置、生命科学与基因工程等领域设计高质量项目,谋划绿色产业链创新工程项目。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长效机制,破解能耗、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三是创新招商引资。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招引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针对全区产业链薄弱环节,积极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引,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上下游延伸。
(三)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加快推动消费回稳提质
一是着力稳就业。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降低工伤生育保险费率、困难行业企业降费等惠企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发展绿色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培育数字化管理师、收纳整理师等新职业,拓展就业渠道。二是多措并举促增收。优化政策帮扶,对从事餐饮、零售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做好营业执照登记与许可审批的衔接,帮助个体经营者尽快开展经营活动。借助现有各大电商网络平台、推广“互联网+”销售新模式,整合线上线下平台,积极抓好产销对接,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牧民增收。落实好各项惠民惠农政策,保障各项惠民补贴合理增长,逐步增加居民转移收入。三是着力激发消费潜力。通过消费补贴、调整消费税税率,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打造“一刻钟便民圈”,精准扩大育幼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新空间。不断开发夜间经济、网红营销、语音购物、体验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四)积极消除疫情冲击影响,全力稳外贸、稳外资
一是全力稳外贸拓市场。落实出口退税资金池、纾困资金池、贷款贴息等支持外经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完成通关“零延时”验放,支持企业通过电子税务局、手机APP等网络渠道办理出口退税。引导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网上参展等方式拓展出口渠道。整合政策资源优势,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企业建设“海外仓”“边境仓”,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二是全力稳外资。继续实施《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继续做好大项目签约、落地、运行的跟踪服务工作,争取外经贸资金向国家级经开区、边合区等倾斜。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田晓明 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