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与企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本书特色

本书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和实证方法两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的研究特色都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

一、研究视角特色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研究。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书并未局限于对企业生产效率指标进行简单计算和描述,而是分别选取动态变化、机制探讨和新的后果关联研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1)虽然现有文献对劳动力成本的研究非常丰富,也有不少研究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构建了企业生产效率指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但是现有国内研究还没有集中讨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更鲜有关注企业生产行为在此过程中的变化。本书通过引入企业进入退出市场行为、生产要素投入调整、创新活动和定价行为,深入阐述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

(2)最低工资制度作为劳动力市场最直接的管制手段,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行为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学界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引致的经济效果讨论非常激烈,但主要集中于考察其公平效应,缺少经济学文献对最低工资的效率效应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做了一个新的有益尝试和研究补充。

(3)现有文献在研究劳动力成本对企业生产行为的影响时,其出发点为企业会根据外部的劳动力成本政策冲击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引发要素资源在企业间的重新配置,引致效率损失或改善的结果。但是,鲜有文献重点回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如何变化、要素资源配置在企业间如何变动等问题。而本书对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正是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和深入拓展。

(4)现有对企业效率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讨论其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TFP),然而,企业的盈利效率,亦即利润率,也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利润率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由于利润率是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另一个等价测度,因此本书也是对企业经营问题的重要探索。

二、实证方法特色

(1)精细化数据。本书选取制造业个体企业作为考察对象,同时不同于现有文献采用市级最低工资数据进行的研究,本书还手动收集了每年全国区县级最低工资数据用于实证检验,得到的实证估计结果更为精准和一致。

(2)克服样本选择问题。本书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对企业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在估计企业的生产率时,本书选用OP法(Olley & Pakes, 1996)消除了由企业进入和退出导致的样本选择问题;在估计企业的价格加成率时,我们选用ACF法(Ackerberg et al.,2015)将投资作为所有要素投入的函数以解决生产率和要素投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参数的无偏估计值。

(3)克服内生性问题。在对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我们采用断点回归(RD)识别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性检验,同时通过放宽识别策略中的“伪随机性”假设条件,得到区间估计结果,降低了最低工资标准与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内生性问题,所得实证结果更具有信服力。目前,据我们所知,这种方法在国内直接用于劳动力政策评估的情况还不多见。

(4)采用“准自然实验”的方法进行估计。在对企业利润率的研究中,不同于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我们视最低工资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将企业划分为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较大的实验组和基本不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的参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最低工资政策对各组别企业利润率的影响,从而得到政策评估结果。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数据测量偏误和回归设计本身所带来的结论性偏差问题。

(5)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是否稳健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是结论可靠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研究的魅力和多样性所在。在本书中,结论的稳健性将占据非常重要的篇幅,我们采取了Bartik(1993)构造的工具变量法(IV)、交互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来进行大量的稳健性检验,以验证实证结果的无偏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