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价值观层面
——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选择趋利性强并存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即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的总看法,以及做某事值不值得的心理评价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简言之,价值观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评价标准。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
现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政治型:具有政治野心,热衷于政治权力,把追逐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作为价值目标。这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把当官和升官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价值目标,但从表3-4中可以看出,严格地讲一开始就想从政当公务员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是很多,只占16.7%。政治型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是一部人在现实工作中“学而优则仕”,逐步走上政坛的。
表3-4 青年知识分子理想职业的调查
经济型:具有务实的特点,追求财富,对票子、车子、房子等有用的东西感兴趣,这部分人非常物质化。从表3-4中可以看出,“只要能赚钱干什么都行”的经济型青年知识分子占19.8%。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舍生取义、重义轻利,为了忠义、道义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青年知识分子传统的义利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经济型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切向钱看”,个人利益开始变成衡量一切的标准。
理智型:较具智慧,对事物充满兴趣,求知欲强,富于幻想,重视用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去寻求真理。可见,尊重个人价值、追求个体自由、完成自我实现、追求真理是这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最为珍视的美德。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追求个性自由在青年知识分子当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信念,深深融入他们的价值观当中。这一群体有着基本的道德感受和道德选择的方向,“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原则分明,同时理性的成分也在增多,在面对个人危险或可能出现的困境时表现得更为理性,自我保护意识更强。
社会型: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愿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近年来,青年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社会的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到各种社团、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活动当中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这是青年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形象的真实写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7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截至2008年6月3日团中央和各级团组织共组织引导的338.7万名志愿者参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79965名志愿者,向世人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风采。
宗教型:认为最高的价值是统一和整体,相信神和命运,寻求把自己与宇宙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宗教信仰热”。这股风气明显已经波及了青年知识分子。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信仰宗教的人数增长迅速,“而在这些信徒中,70%~80%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入教的,其中青年信徒又占到30%左右。中国宗教信徒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4)并且,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激增。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即使大多数人不信仰宗教,但是从表3-5中可以看出,只有23.4%的青年知识分子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思想,其余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待宗教态度模糊,42.3%的青年知识分子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21.5%的青年知识分子认为宗教是一种道德教化,换句话说,虽然大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不信仰宗教,但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人在减少。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不符的。
表3-5 青年知识分子宗教信仰的调查
二、价值取向的偏差
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取向正确就会促使个人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相反,则会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我国青年知识分子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出现了不同于上代人的一些特点。务实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表3-4中“你理想的职业是什么”,选择最多的是“自由职业者”,占31.7%。我们可以看出,青年知识分子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自身价值,而实现自身价值就是拥有自由体面的工作、丰厚的物质待遇、优越的社会地位,然后光宗耀祖。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直接导致青年知识分子学术价值观的错位。2011年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深情寄语6000多名新生:“希望你们不为谋求生计而来,不为谋求金钱与官阶而来,只为追求学术、锻造精英之能而来。”一语道尽学术价值观应该是为了科研上的进一步提高,为了锻造该学科领域的精英而非其他。因此,创新就成了青年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素质。而创新最忌讳的就是模仿、引用,模仿、引用多了就失去了自己的观点,就是剽窃了。要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必须对搞科研、搞学术有兴趣,有兴趣才能真正地悟进去,才能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安心搞科研、搞学术,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而现在的青年知识分子又有多少人愿意搞科研呢?只有14.1%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职业是搞科研。如果持有错位的学术价值观,缺乏搞科研的兴趣,青年知识分子就很难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有建树、有创新。而眼下在消费成本较高的大城市中出现的“硕蚁”一族,更是学术价值观错位的直接体现。
错位的学术价值观使得青年知识分子很难潜心搞科研,成果也就不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统计数据显示,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2012年12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5),我国2011年发表于世界名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10位。《细胞》《自然》和《科学》是国际公认的三个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1年这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894篇,其中中国(大陆)论文为141篇,排在世界第10位;美国论文为2604篇,排在世界首位。这组数据足以警示我们这不是第1名与第10名之间排名的差距,而是2604篇论文和141篇论文之间巨大数量的差距,是每一篇论文所体现的科研创新成果之间的差距。价值观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中国学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