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处在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的北疆战略重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成为向北对外贸易的桥头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包括:
1.2.1 资源禀赋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推动。
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主要以农牧业拉动经济增长。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1.17亿亩,达到全国平均数的3倍以上;草场面积13亿亩,约占全国1/4;林地面积6.6亿亩,森林面积3.73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不仅如此,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稀土的已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4110.6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6.24%,居全国第一位;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金688.86吨,银48817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保有资源储量5041.18万吨。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内蒙古地区的跨国、跨地区贸易得以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华北地区,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良好的地理位置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此外,4000多千米的边境线和18个口岸使内蒙古成为“一带一路”发展中的重要一环,2017年内蒙古地区重要口岸进出口货物运输量达到22.7亿吨,进出口总额达942.4亿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内蒙古不论在东西发展还是南北延伸上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2.2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内蒙古作为成立时间最早的自治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发展起本地区具有实力的支柱性产业。长久以来,畜牧业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基础产业。在“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农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培育了有自身特色的农牧业以及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肉、绒、奶等大批轻工业产业。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皮、毛、乳、糖”等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事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许多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许多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2005年呼和浩特市正式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国家乳制品协会联合授予“中国乳都”的称号。乳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饲养业、饲料种植业、包装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农畜资源优势的定位,使畜牧业朝着绿色农业的方向发展。
以能源、矿产资源为依托的重工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又一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主导地位不断突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丰富的资源和配置开发条件使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成为可能。目前,自治区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冶金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能源化工业主导产业群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群五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等多方面的优势,带动了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稀土、煤炭、天然气、稀有金属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优势产品带动优势企业,优势企业带动全区工业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又一优势。
1.2.3 国家政策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对内蒙古地区各方面的支持政策。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京蒙两地确立对口帮扶关系。截至2017年12月,北京市实现所辖16个区对内蒙古自治区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的结对帮扶全覆盖。北京与内蒙古之间加强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联系,北京市从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等各方面给予内蒙古帮助和支持。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将持续加大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帮扶力度,京、蒙扶贫协作资金从原计划的9.92亿元增加到29.75亿元,增加近20亿元。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横跨“三北”的内蒙古被列入“西部省区”行列。紧接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内蒙古东部也进入战略实施区域,使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生产总值第一的八连冠。此外,内蒙古地区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等都成为内蒙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机遇中引资引才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