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70年:内蒙古经济发展70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形,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由东向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联邦接壤。内蒙古自治区包括9个市(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通辽、包头、乌海、赤峰)和阿拉善、兴安、锡林郭勒3个盟,52个旗,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12.3%,全区共有49个民族。内蒙古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以来,各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整体而言,内蒙古经济发展仍然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全面、不均衡。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任务紧迫,这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70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本书从内蒙古经济发展概述、产业结构变迁、自然资源禀赋结构、工业化与城镇化、人口结构演变、对外开放、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前瞻等方面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内容进行研究。由此,本书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章内蒙古经济发展概述。在改革开放前30年,内蒙古主要围绕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为中心,在大力发展牧区经济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煤炭、冶金、炼钢等基础能源型工业,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40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得到了全面深刻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当前,内蒙古面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迎难而上,增强发展驱动力,不断改善民生。

第二章内蒙古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分析。伴随产业结构的演变,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但是,内蒙古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各产业效率偏低和产业内部之间不协调等问题,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是深化内蒙古经济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内容。为此,自治区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视以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及通信业等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内蒙古自然资源禀赋结构与经济发展分析。内蒙古作为资源大省,经济发展从贫困落后走到前列,离不开能源的开发和推动,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增长率都基本上与GDP总量和GDP增长率的增长趋势同向,能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波动性也大致保持一致。这说明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内蒙古对资源和能源型产业的高度依赖使得自身经济发展面临着内需不足、地区发展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有必要从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本的培育、发挥各区域优势、强化区域间经济合作等方面出发,培养本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章内蒙古人口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分析。对人口规律正确、全面的认识,是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本章主要从人口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几个方面论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内蒙古人口结构存在技能型人才分布结构失衡、人口流失严重、就业人口分布不合理、农牧业劳动人口有待转移、人口区域布局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要提前做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合理平衡人口的城乡和地区分布、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加强生态移民安置等工作。

第五章内蒙古工业集聚、工业园区建设与经济发展分析。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工业产业的地理集中与行业集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内蒙古作为传统的工业大省,其工业集聚情况也得到了学者的较多关注。在工业集聚过程中,工业园区建设对地方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和行业间分工与协作产生重大影响。工业园区是工业产业实现地理空间上集聚的主要方式,是工业化发展及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内蒙古工业整体发展情况与工业集聚情况进行探究,并着重对产业地理集中与行业集中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对内蒙古工业园区建设状况进行阐释,并针对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实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内蒙古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基于经济增速和人均国民收入状况,将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历程总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78—1991年)、探索发展阶段(1992—2001年)、跨越式发展阶段(2002—2012年)和转型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基于此,本章实证分析跨越发展与转型发展时期内蒙古县域层面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工业化、城镇化及固定资产投资是驱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衰减现象;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工业化没能有效地带动城镇化发展;长期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产业发展战略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更高质量的发展,内蒙古应从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城市功能与布局、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入手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更上层楼。

第七章内蒙古农牧区经济发展分析。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富,则国家富。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农牧区经济健康发展是保证内蒙古经济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农业农村农民从未离开过国家发展的视线,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内蒙古农牧区实现了跨越发展,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本章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党的十八大后开启农牧区绿色发展新时代三个阶段对内蒙古农牧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同时也认真分析了当前农牧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出与内蒙古农牧区相适应的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产业振兴等新举措。

第八章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发展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利用本区地理优势和各类资源优势,在经济体制方面,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也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从封闭的区内贸易、国内贸易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巨大转折。本章主要从进出口商品、外资使用、口岸建设等方面对内蒙古对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内蒙古在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存在地理区位偏僻、铁路建设惠及区内区域少、思想观念不开放、自身发展起步晚、外商投资规模小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要从航空建设、铁路内部站点建设、进一步引进高素质人才、放眼国际市场、学习先进经验等角度出发,促进内蒙古的对外开放发展实现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

第九章内蒙古生态建设发展历程与协调发展共赢。内蒙古始终是筑牢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境内有6大水系,草原和森林面积均居全国之首,拥有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和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伦湖。同时,还分布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5。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着自治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发展,也关系着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为此,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绿色治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绿色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破解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题,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优质发展。

第十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前瞻。在新的时代变迁中,内蒙古面临着三大发展机遇:一是面临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二是面临“五化”深入推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三是面临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紧抓时代发展机遇,要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重要增长极的经济北疆、绿色科技的创新北疆、各民族安定兴旺的团结北疆、依法依规的法治北疆、生态优良的秀美北疆、主动作为的开放北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过去70年,内蒙古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中,内蒙古应充分利用内联八省区、外接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区位优势,增强发展的驱动力,不断改善民生。未来内蒙古自治区一定会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

何雄浪

2019年7月于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