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0:新中国70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总结与展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算与评价

3.1.1 指标体系构建与合成方法选择

本章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借鉴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9)》,由于数据可得性有限,具体选取了27个指标,如表3-1所示。

表3-1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指标体系

续表

指标处理与说明:在经济增长的效率维度中,涉及真实GDP和资本存量的计算。对于前者,采用连乘GDP指数的方式计算得到以1952年为基期的真实GDP;对于后者,借鉴张军等(2004)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求得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令1952年为100,得到以1952年为基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在经济增长的结构维度中,以工业化率和产业高级化指数来共同衡量产业结构,前者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表示,后者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第二产业增加值表示;以投资率和消费率来衡量投资消费结构,其适度值分别为0.38和0.6;以存贷款余额占比来衡量金融结构,以进出口总额占比来衡量国际收支结构,以二元对比系数来衡量城乡二元结构。

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维度中,以GDP指数衡量产出波动,我们计算出全时期指数的平均值为108.25,这一平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GDP增长的长期趋势速度,因而将其作为适度值;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波动,一般将这两项指标作为逆指标,但我们认为两指数小于100则说明有通货紧缩现象,这同样是一种价格波动,因而把它们定为适度指标,适度值均为100。

在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维度中,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居民消费水平来衡量福利变化;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GDP和基尼系数来衡量成果分配,其中基尼系数来自《以质量看待增长》(任保平,2010)及CEIC数据库。

在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维度中,以单位GDP能耗衡量资源消耗,其中1952年能源消费量缺失,以线性插值法补全;以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来衡量环境污染,其中1952—198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952—1984年废水排放量和1952—1985年固体废物排放量均缺失,我们分别令上述年份单位GDP排放量等于1989年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1985年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及1986年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这种处理方法的好处在于,使得缺失年份指标不会对总指数变化产生影响。

在国民经济素质维度中,以公路里程和铁路营业里程来衡量基础素质,邮政营业网点数和每万人电信交换机容量衡量信息化素质,每十万人高校在校生数和每百万人公共图书馆数衡量能力素质。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土面积基本未发生变化,因而直接使用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和邮政营业网点数而非单位密度。

对于各个指标的去量纲化,借鉴王小鲁等(2017)的处理方法,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消除:

其中,为指标xn的适度值。经此处理后,所有指标均与总指数正相关且每一指标的得分均在0~10之间。

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合成方法,我们选择加权平均法,分两步对具体指标进行赋权:首先,经济增长质量的六大维度应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对每一维度赋权1/6;其次,对于各个维度中的具体指标,由于我们选取的均是最有代表性的变量,为简单起见,也采用等权重进行分配。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GDP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指标均拥有1/18的权重,工业化率、产业高级化指数、投资率、消费率、存贷款余额/GDP、进出口总额/GDP、二元对比系数指标均拥有1/42的权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GDP、基尼系数、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标均拥有1/24的权重,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邮政营业网点数、每万人交换机容量、每十万人高校在校生数、每百万人图书馆数指标均拥有1/36的权重。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并有着直接的经济直觉性,还可方便地进行跨年比较。但需注意的是,与GDP等指标有本质区别,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更多地体现了不同年份间的相对差别和比较,它并不表示经济增长质量的绝对量有多少。以上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等。

3.1.2 1952—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果与分析

由于数据限制,本章的测算时段为1952—2018年总共67年,结果如表3-2和图3-1所示。

表3-2 1952—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图3-1 1952—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从图3-1中可以明显看出,自195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式的稳定增加,一些年份也出现了下滑和波折。总体来看,67年时间可分为以下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94年,此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在波折中缓慢上升。1952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为3.2469,1994年也仅有3.8822,变化并不显著。从中还可发现两个较为明显的下滑期:一是1959—1961年期间持续下降,尤其是1961年,质量指数跌破2,降至历史最低点。这三年也是新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三年,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中国遭受了持续的严重自然灾害,加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等不当政策,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干扰。从数据来看,除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其余维度均在不同程度地下降。二是1992—1994年又出现了持续下降,这主要由稳定性维度的下滑引起。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使得原本低迷的市场信心开始恢复,加上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逐渐加大的价格改革力度,从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升温,到10月物价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到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均达到历史最高点。

第二阶段:1995—2018年,此时的经济增长质量进入了快速稳定增长期,除1999年、2004年、2007年有轻微波动外,其余年份均在增加。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为4.3595,2018年上升至8.0486,24年间涨幅1.85倍,较之第一阶段有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