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修炼手册:写给普通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设计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建筑学专业性质及特点

1.1.1 专业概念

国际建筑师协会将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显然,上述概念已经充分反映了建筑学专业的特征:即艺术性、科学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说其既有严谨而又理性的科学特性,又有开放而感性的艺术性质,还要满足实际建造的复杂技术要求。这种特殊的综合性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使很多学生产生了较强的挫折感,因为他们几乎都是以全校最高分进入本专业学习的。

1.1.2 专业特点

978-7-111-60717-5-Chapter01-1.jpg

图1-1 不同因素对设计结果的影响

1.专业要求高,综合性强

(1)受外界影响因素多 建筑设计和其他类型设计相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大。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可以不考虑外界因素而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作品需要的投入也比较少,因此他们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则多而繁杂,它们都能关乎设计的成败,像管理、技术、经济、法规等方面,且这些因素还是建筑师无法掌控和绕过的,这必然给设计创作带来很多制约(图1-1)。

(2)长期的创新意识要求 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特点决定了它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专业,设计方向的无穷尽也使设计过程变得没有终点,它需要设计师长期保持一种对设计的热情和执着。同时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专业内容一直处于较快的更新状态,这些持续性的变化都需要建筑师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3)综合能力要求高 建筑师一方面要面对同行竞争和方案短时间内多轮修改、调整,同时还要对设计过程中很多不可预见的矛盾和变故及时协调解决。例如权衡甲方要求和自己的想法;与不同管理部门沟通;与其他专业工种不断协调等。众多问题都需要建筑师判断取舍并提出解决方案,而能否顺利解决则完全取决于其经验和协调控制能力的强弱。

2.结果不唯一,评判标准不明确

(1)结果的非唯一性和不明确性 设计类学科和其他理工类学科相比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问题结果的非唯一性。同时设计结果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说,最多有好与不好之分,且很多时候又是各有优缺点而非常难以比较优劣。

例如水杯和建筑有一定的类似性:都具有容纳功能,都有美学设计要求。即使每个杯子的设计容量相同,但最后的形式却千差万别。这种结果的多样性建立在不同的设计出发点上,都能满足使用要求,最多是适合的环境、使用者和使用的感受不同,所以很难判定谁好谁差(图1-2)。但这种结果的非唯一性和不明确性却会使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2)结果的难以复制性 建筑设计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结果的难以复制性。与其他类型设计相比,它们设计定型一个产品,就可以批量生产,但建筑设计不然,每个产品几乎都是唯一的,每个方案都需要重新思考。因此,这种订制式设计要求建筑师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动力。

978-7-111-60717-5-Chapter01-2.jpg

图1-2 哪个设计更好

(3)结果评判的难以客观性 由于方案评判不像体育比赛一样具有明确、客观的裁定标准,这样必然面临评判的主观性问题。每个评判者的欣赏角度、水平的不同都会直接影响评判结果。例如前述的水杯,女士、男士、年轻人和儿童都会各有所爱,而建筑更是如此,同时还融合了公共话语、资本介入、权力象征和人情因素,更使评判难以客观、公平(图1-3)。

这种评判特征必然使设计竞争充满了残酷、无奈和悲情色彩,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大师也一样面临经常性的失败,就像安藤忠雄在《连败连战》里描述的那样。

3.思考方式的特殊

建筑设计思考方式是典型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统一,甚至很多想法是瞬间闪现,而且某种程度上,无法言说的感性思维有时又起着决定作用,这和高中阶段完全逻辑推导性的思考方式截然不同。同时建筑设计又缺乏明确且易操作的设计方法、评价目标和清晰的逻辑演进过程。这些特殊要求都使刚接触专业的学生极不习惯。

1.1.3 专业教与学方面的困境

978-7-111-60717-5-Chapter01-3.jpg

图1-3 不同对象的需求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1.设计教学的难以言传

对所有艺术来说,艺术可教还是不可教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赖特就说过“艺术不可教,只能被熏陶”。原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也认为:“这首先取决于学艺术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是想学一门技术,可能真是要教的。如果他要成为艺术大师,光靠学院教又是不够的。艺术知识可以教,艺术实践或者艺术体验不易教。”

而且,这种难以言传的关键是貌似有很多理性而清晰的设计方法,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帮助学生直接推导出理想的方案,同时每种方法的应用流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目前的教、学过程好像更多是学生自己逐渐顿悟的过程。

2.课程之间缺乏协同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一直贯穿了五年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计原理、结构、构造、材料等方面的辅助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应该是为建筑设计服务,所学知识也应该体现到设计中。但目前的问题是各课程之间几乎没有衔接和关联,并没有起到深化、提升设计方案的作用,造成很多学生的方案设计极不深入,明显缺乏基本的技术常识。

3.教学内容的落后及欠缺

另外,学校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一直存在脱节问题。尤其是现在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和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更是加大了学校与社会的差距,必然会出现学生既没打好基础又不掌握新知识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