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宏观行为和触发—条件—执行
一个反应模式信息的信息单元是条件—执行,其中的条件自然是意识到的信息,或是“感知但未必被意识到的信息”。因为在感知流和意识流中检测一个信息是否出现是需要运算量的,这边的运算不仅仅是比对,更是统辖搜索,如同我们在第十章讨论的“定义在母类的知识和反应模式可以被子类所继承”。一种节约运算资源的模式是这样的:只有激活一个行为、思维或表达任务时,相关的反应模式信息中的条件才会被纳入统辖搜索的列表——进入一种“预激活状态”。这点我们可以在人类身上得到印证,比如一个经过武术训练的人在进入对打状态的时候相关神经都会活跃起来,对方任何的动作都会第一时间作为条件被检测创造对应的反应。其次,同样的条件在不同任务状态应有的反应是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比如,看到对方转身停止行动这样的条件—反应仅仅在“走走停停的游戏下”是可以被激活的。
所以反应模式总是隶属于某个宏观行为(思维/表达动机),只有一个宏观行为被激活,旗下的条件—反应信息才会处于预激活状态,思维才会比对条件—反应信息中的条件是否有母类出现在意识流或感知流中。
然后我们来看执行。一个执行可以是另外一个“宏观行为节点”,也可以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基础行为节点”。比如招待客人的宏观行为节点下有一个条件—执行信息,“客人来到会客室后询问他要喝什么,知道客人要喝什么后帮他准备他要喝的东西”,这边有两个条件执行:以客人来到会客室为条件,询问要喝什么为对应执行;以知晓对方要喝什么为条件,准备喝的饮料为对应执行。这里的执行都是一个被定义的宏观行为节点。比如“询问喝什么”这个宏观行为下的反应模式可能包含了:如果天冷询问“您需要什么热饮”,如果天热询问“您需要什么冷饮”。而“准备喝的饮料”这个宏观行为下的反应模式包含了:回忆饮料的位置,根据饮料类型决定冲泡或其他制作的方式,如果是喝茶,就要在没有开水的情况下先烧开水,然后再冲泡……
总之一个宏观行为节点包含的信息往往是诸多层级的:一个宏观行为节点直接包含了若干作为子行为的宏观行为节点,这些宏观行为节点又包含若干宏观行为节点……直到那些不可分解的基础行为(思维、表达)。每次一个宏观行为节点被激活后,旗下的条件—执行就处于一种预激活状态,思维开始在意识流、感知流中检测是否存在这些条件的子类信息,条件成立时就激活旗下的执行,而这个执行就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宏观行为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