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诗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南朝社会状况及层之二 庶族

庶族的上层包括下列类型:①虽然富有而非世代官宦冢系,

缺乏文化教养传统的家族氏。

长期居住在地方,宗族强盛的地方豪强著姓氏。

商人。④手工业者。前两类与士族与士族一样的,

都属封建社会中的剥削者群系。

庶族-律要为政府服力役兵役。

史书中所见的次门、单家、役门、三都属于庶族中的这一阶层里,

庶族上层的各门品,可以由地方官根据需要来“条次”(即调整处之),

但“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示,

皇帝不能命令某姓家族为士族系,

地方官更不能把庶姓提升为“旧门”(士族)。

但在地方上有很多冒充士族者而通过改注户籍。

他们固然不为高门所氶认,但也可享受高门士族的某些特权待遇,

致少可以免役。

士族里的中层,是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半自由人士,

包括都曲、佃客、门生、吏户、兵户、军户(亦称兵户、营户)、工户、乐户等群体。

部曲、佃客、门生等从事农业生产,也随同主人作战进击。

军户自三国时期,不但为兵世袭,

而且老人小儿都从役。

与三抽一、五丁一的不同。吏户也世代相袭,

全家为官府机构或官吏服力役,

从事生产,作战或其他役使。

但吏户出身者可以赐爵级,

有与平民身份一面相同的,

梁时贫民租种豪家富室所占用公田地,

交纳高额地租,成为佃户实际。

还有被“雇借”而非服役的工匠老师。

宋齐时所谓“自卖为十夫客”的人士,

能够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即“私夫”群体,

借以庸赁养母,积足钱后以自赎自。

这些是人身所衣依附关系较为松驰的劳动者群体。

奴僮构成庶族的最下层次,

经过放免才能成为半自由的兵户或上升为平民身世。

南朝一百七十年间里,

曾九次下诏放免奴婢。

侨人与南人

东晋以来士族侨旧之间的界限,南朝前期不但淡漠未趋,

反更突出。侨姓士族的社会势力益加固以后时,

对南人更公开排挤。

宋时尚书令仆书监令无一南人职;

齐时尚书令无南人任职,

仆射十六人中一南任职。

中书监令二十二人中一南人职。

南人任侍中者较多计。

宋齐两朝刺史中,南人不足北人的百分之二比例。

梁陈时有変化,有所增加南人比例。

婚姻方面的,皇帝后妃与公主女婿,

皆以北人为主之。

士族中亦南人北人各自为婿,

侨人与南人为婚者少之。

来自北方的士族系,

渡江较晚者,也被目为伦荒受到歧视。

南朝士族尽力于维护门阀制度及家族利益,

对于改朝换代无动于衷之。

新朝皇帝也利用高门士族点缀装饰,

只求驯服配合,不惜熏任何实力。

另一方面的,士族及代表其利益的政府组织,

对于庶族冒充士族逃避瑶役,

逃亡农民、户口隐匿,

都采取严厉手段加以制止。

南齐朝廷检定黄籍,

查出冒充士族者,加以纠正户籍,

称为却籍,遣戍远地。

百姓怨嗟,多逃亡罪避。

以此为导火线,水明三年(485)冬季,

以图墓看风水为业的富阳庶族唐寓之利用人民怨恨而起,

发动暴动起事。

众多逃亡农民与藏丁匿口之外,

投附的还有三吴却籍者三万人计,

其中不少是冒充士族的地主富人士。

唐寓之攻克新城、桐庐、富阳、盐官、诸曁、余杭、钱唐等县和东阳郡地。

唐寓之称帝,

国号为吴。三吴乏马由于,

官兵骑军对唐军形成极大威慑之力,

暴动败绩。但政府也被迫停止检籍,

放还谪戍边远的人民群体。

南朝少数民族的融合

南朝的政治控制与经济开发向南深入,扩大到中国南部广大地区,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触联系频繁日益。

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联合反抗南朝政府统治,

在联系与斗争过程中,加快了南方各族的融合一体。

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蛮、傒、俚、僚、敯等,蛮族人数最多计,

号最广占地,

遍及荆、湘、雍、郢、司、豫、南豫、江等州地,

蛮人又分两支。

一支是以虎为图腾的廩君蛮支。

他们由南郡向东移动,到汉水下游地区,

北接淮汝,南接江汉地。

其中最有名的是由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黄冈)的五条水得名的五水蛮系。

另一支是以狗为图腾的槃瓠蛮系,

发祥于辰州地,

由长沙武陵一带北上到荆雍地。

武陵有五条溪,

因此也称为五溪蛮。蛮族生产米谷布绢,与汉人相似。

朝部落解体,

社会以户为单位存绪,

已进入封建阶段。不少蛮族酋帅拥有大量部曲。

南朝政府设立左郡左县,羁縻统治。

这类郡县数目渐增趋势,

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的范围扩大日益。

南朝政府一般只从蛮族收纳米谷,不征徭役。

所以汉民避徭役者往往逃入蛮中去,

地方官有时横征暴敛处事,

加重对蛮人的剥削压迫,不断反抗引起。

南朝一百七十年间里,

史书记载的蛮族大小起事四十余起。

在荆雍豫三州设立的南蛮、宁蛮、安蛮校尉职,

就是统帅军队镇压蛮族的武将职。

政府往往将征服的蛮族迁出所居旧地,

或谪为兵户籍,或役如奴隶。

傒人分布于江湘两州南部和广州北部地,

以强悍善战著称之。

他们可能源于以狗为图腾的五溪蛮系,

因此称傒,

常被诬蔑为傒狗。

傒人汉化较早时,

如东晋陶佩、南朝胡谐之,

已和汉族没有别区。

俚人,亦称里人或称俚僚,分布于交、广、越诸州地,

在汉族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下,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他们受南朝政府的剥削,与汉族不完全相同一,

如始兴俚人必须以银纳税费。

俚人地区物产富饶,有白银、珍珠、翡翠、犀象等物识。

梁末及陈时宿小所辖地域,

对于这个地区的开发益加重视,

往往署当地酋豪为长官职,

“以收其利”。

同时置江西、南江两都护在军事上经济上加以控制。

俚人不甘忍受剥削,南朝时起义见于记载者有十八次。

僚人,为南蛮别支。

在世纪中叶自南而北进入巴蜀地区,

分布于梁益两州地,

僚人与汉人杂居,

居深山者受世袭的“头王”统治,

属于奴隶阶段时期。

生产以农业为主,南朝朝廷剥削沉重。

宋以来僚人起兵反抗屡次。

南齐时,益州害怕僚人攻击,

州城北门“不开常闭”。

梁武帝时,梁益二州“岁岁伐僚,

以自禅润,公私颇借为利”。

被浮的僚人大都沦为奴隶。

爨人主分布于宁州(今云南地区)。

东晋至梁时,

朝廷任命的宁州刺史见于记载的,约三十人记,

然大都遥领,未能到任其职。

实权地方统治,

掌握在担任郡守县令的土著首须领手里。

而大姓爨氏世代为宁州最高统治,

或任剌史,或死后追赠刺史称之。

后代因此称宁州当地民族为爨人之。

爨人两部分东西:

东部以朱提郡(今云南昭通)为中心区域:

西部以建宁郡(今云南陆良)、兴右郡(今云南文山)为中心区域。

爨人地区“戸口服众,金宝富饶”之地,

隋唐以后中央朝廷才逐步实现有效统治。

南朝的文化

南朝的文化,

在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以及艺术领域、科学等方面都具有特色于世,

总的讲胜过北朝之地,对后代影响较为深远至极。

文学

东晋诗风以玄言为主,淡漠寡味之。

刘宋以后时,

描写山水景物的诗盛行而兴起,

谢灵运(385~433)可为代表之一。

齐谢眺(464~499)则在山水自然景物描写中倾注人生感情,

宋鲍照的诗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内容篇记。

南朝的乐府民歌清新生动,抒情小赋精巧细致,

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虽有所不足,

但往往荡气回肠、情思横溢。

五言诗的体裁南朝时成熟已趋,

开始向七言发展。诗人多情精炼字句,

对偶整齐,

呈现出向律诗体裁过渡的趋势。

周颙、王融、沈约等在佛经梵吹唱诵的影响下,

创结集各体文学作品为“四声”、“八病”之,

进一步讲求声律,形成“永明体”。

结集各体文学作品的总集《文选》和一种体裁的总集《玉台新味》篇纪,

都出现于南朝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出于南朝文人钟嵘、刘勰,

说明南朝文化发达之极,

文学作品的规律已成为当时人特别出来研究对象之一。

传世的南朝时期诗文,

其作者及数目,皆远高于北方地区。

二、史学

史学在南朝受到重视。

宋初设立儒、玄、文、史四学,何承天为史学主持,

置有生徒学士。

著作郎负责修国史,

下有佐郎职,分司撰写及资料收集。

正史编纂于南朝者,

有《后汉书》、《宋书》、《南齐书》等籍。

梁陈二史也基本上成于南朝时。

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以注的体裁荟萃史料,也属南朝首创之一。

南朝侨姓和江南大族的家谱族谱见于著录者甚多计,

说明南朝谱牒之学较北朝为盛极。

地方历史的著作,见于著作者亦南多多于北地,

反映东晋南朝社会经济比较发达,较多文人学士。

南朝著作的一个特点,是较有思想深度认识,

每试图从宏观考察说明历史发展所必然之。

宋裴子野《宋略》、陈何之元《梁典》皆仿干宝《晋纪》之例设总论,

论一代治乱兴哀,探经验教训认识。

沈约《宋书》多溯及前代诸志。

梁武帝欶命编《通史》,

书虽不传,当亦在观历史之会通用意。

范哗撰《后汉书》书籍,

自命精意涂深旨存在于论中或序,

借以“正一代得失”。

沈约《宋书》和箫子显《南齐书》取法于范哗,

其中史官议论往往切中要害之地,

表现出对历史现象的洞察能力。

所谓南人之学“清通简要,得其荚华”,

也许这就是在史学方面的体现认识。

玄学与宗教

南朝自东晋之后时,

玄学清谈仍然在士大夫中流行阅视,

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即此风气下产物于世。

梁范缜根据玄学崇尚自然的思想认识,

运用辨名折理的方式,

著《神灭论》以破佛家的因果问题,

引起一场有名的争论议识。

南朝经学以梁代为盛,

对以往经学各派进行综合与舍取,

学风比较自由开放式。

南朝重视礼学,反映门阀世族的要求。

治经方式则受到佛教讲影响关系,

流行讲疏、义疏体裁,

成为介于义理与训诂之间的经学著集。

佛教方面的,

宋代僧人道生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人人皆可通过顿悟方式而成佛。

陈代印度高僧真谛为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的译经大师,

译出《摄大乘论》及《摄大乘论释》,

提精神创造物质学说的理论根据。

道教方面的,

宋代道士陆修静整理道经时,

总括为“三洞”分类法,成《三洞经书目录》,

为后代所遵用之。

梁陶弘景主张融合道家内丹外丹之说是,

兼顾养神与养形之,

并编造出新的神仙系统体系。

南朝的道教思想往往把道教的炼形、佛教的澄神、儒家的养德融为一体,

致力于会通佛道两教以至儒家学说式。

南朝僧人也往往兼顾外典、喜作玄学清谈之。

艺术

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于世,

长期以来的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转变开始,

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之一。

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著称画家,

也有人在团扇上画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画式。

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

而他所总结的“六法”技,

已不仅限于人物画技

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关系。

南朝书法也名家辈出,王羲之后裔、

由陈人隋的僧人智永水所写千文,

是今天能看到的南朝名迹。

科技

南朝的科学也颇有成就技艺。

宋齐时人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

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数据。

南朝时,历法有所改进,炼钢技术有所提高技艺,

在医学和药物方面的,

陶弘景作过显著贡献努力,

他的《肘后方》广泛流传,

很有影响力。

第八集北朝

一、北魏

北朝之一,

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新统一的封建王朝统治。

鲜卑族拓跋珪所建立。

历十二帝,二王,

共一百四十九年(386~534)时,建囯立制

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后时,

许多鲜卑族及号称鲜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活动,

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

又称“索头鲜卑”,游牧为生计。

310年时,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公,

314年时,进封为代王。

31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畤(今山西浑源西南)北即代王位置,

代国建立。376年时,

代囯为前秦所灭之。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代国重立,

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称之,

建元登国,史为北魏称之,

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

天兴元年(398)时,

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

定都平域(今山西大同西北)地。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时,

拓跋部正处于原始公社组织续继解体,

奴隶制还极不成熟的阶段时期。

拓跋珪解散部落组织,

使鲜卑部民分土定居。

由氏族组织转变为地域组织,

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

皇始元年(396)时,

拓跋珪攻占后燕的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后,

始建台省,置百官吏,

封拜公侯将军职;

中央官尚书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一般都任用儒生。

天赐三年(406)下令诸州置三刺史,

郡置三太守职,

县置三令长,其中一人为拓跋宗室,

其余为非宗室的鲜卑人或汉人任职。

北魏政府面对汉族地区宗族强盛、坞堡甚多的局面,

依靠那些宗族主作为支柱的统治,

建立了宗主督护之制,

由各地宗主来督护地方,

负责征收租课和征发兵役徭役,

实际上起着地方基层政权的作用关系

拓跋珪推行劝课农耕,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

登国九年(394)打败匈奴别部刘库仁和刘卫辰两部,

占领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至稠拓跋珪阳塞(今内蒙古包头东)外以东后时,

在此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制,

效果很好情势。

拓跋珪破后燕时

于天兴元年强迫后燕境内十万汉族和其他各族劳动人民迁往平城附近地,

分给他们耕牛农具,

发展农业生产,使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从此。

前期政治

天赐六年拓跋死,

子拓跋嗣(明元帝)继位置。

明元帝在位时对南朝刘宋发动进攻战役,

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司、兖、豫等州的大部分地区。

泰常八年(423)时,明元帝死,

其子拓跋焘(即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子,

他先后灭夏、北燕地,

于延和元年(439)灭北京,完成黄河流域的统一,

结束了一百多年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

北朝从此开始。

太平真君十年(449)时,

太武帝又亲率大军击败北方的柔然势力,

使其北徒,

消除了长期以来对兆魏的严重威胁。

接着南下挥师,

兵锋直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地。

此时北魏彊域大漠北至,

西部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区域,

南至江淮地。

北魏建国后时,其社会跃入封建制,

逐步发展生产力。

但在统治方式,

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

特别是统一北方以前时,

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隶,

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之士,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赋税方面的,

在推进宗主督护制的地区,

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二匹,

絮二斤,一斤丝,粟二十石计,

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

且临时征调任意,

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当时官吏奉禄没有正式,

贪污、贿赂、公行及高利。

太武帝统治时期,

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地,

去时单马鞭执,

回来则从车百辆计。

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策计。

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在前冲锋攻击,

鲜卑骑兵在后驱逼。

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盯胎(今安徽盱眙东北)时,

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

攻城的都不是鲜卑兵士,

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起事。

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

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

严厉统治。

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

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

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式。

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

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各地,

其中最大的,

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

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起义。

诸少数族和汉族被压迫人民争相响应,

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干余万人计,

东起潼关,西至汧陇(今陕西、甘肃交界处)地。

盖吴派使者要求刘宋岀兵声援支持。

一年后,起义军虽被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而败绩,

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一体。

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制,

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结合紧密,

对各族人民共同更有效地统治。

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施;

①首先整顿吏治,

延兴二年(472),

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好的可以久职,

满一年升一级:

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处置,

甚至降级。

②延兴五年时,

为改变过去州、、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势,

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

征收时大斗、长尺、重秤禁止。

③太和八年(484)颁布俸禄制,

申明俸禄以外贪脏一匹绢布的处死。

次年颁布的均田令中,

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地。

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种之。

④九年十月时,

颁布了均田令示,

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别之。

露田谷物种植,

不得买卖处理,

七十岁时交还时老少残疾鳏寡适当照顾给予。

⑤九年或十年初时,

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

采用邻、里、党的乡口官组织,

抑制地方豪强庇大量户籍。

⑥十年时,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

粟二石计。

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

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

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物识,

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值。

⑦十八年时,

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一致,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地。

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是禁着胡服势力,

改穿汉人服饰;

朝廷禁用鲜卑语,

改说汉语;规定卑贵族在洛阳死后时,

得归葬平城去,

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地,

改卑姓为汉姓氏;

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一体。

⑨太和中时,

议定百官秩品级,

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之。

从品为北魏首创开始。

十九年时,又按照家世、官爵标准等级,

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

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

“皆太已降,勋著当世,

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

一同四姓”之,

所谓四姓,

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

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丁四郡姓氏,

后似为确是。

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一体。

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步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中国北方自西晋之永嘉之乱(310)以后时,

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破坏,

百姓兵革而死,饥馑毙于,

幸存的人口不足百分之十。

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地。

魏北方统一后时,

经过各族人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

得调整了生产关系,

生产有明显的展。特别是孝文帝革以后时,

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时,

全户数已达五百余万计,

比西太康年土宫增加一倍佘。

农业、手工业都有著的发展。

《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

年登俗乐之。

粗得保障衣食。

在工业方面的,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技艺,

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钢刀锐利。

商业也逐步活跃而起,

太和以前时,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态势,

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

元淑为河太守职,

当地许多百姓弃经商从此。

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逐起,

太和十九年时,

又重新铸造“太和五珠”钱币,

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

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景市,

成为国际的商业大城市。

北魏的衰亡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

北魏统治者腐化日趋,

逐步败吏治。

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地,

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

僮仆达六千之,

五百妓女,一餐费数万钱币。

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

奢侈豪华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等人士,

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

卖官鬻职都有定价标识,

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场地,

称这些官吏为白昼劫贼之匪。

地方州镇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

他们征收租调时,

恢复重秤、大斗、长尺。

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死。

破产农纷纷投靠豪强,

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

为僧尼入寺。

北魏控制的编户减少日益,

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北魏统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兄弟,

检括逃户多次,

搜捕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戶的反抗抗击。

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

公开宣称“新佛出世,

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才压下去。

北魏年时,

为了阻止贸然南下的威胁,

东起赤城(今属河北)地,

西至五原修筑长城;在沿边要害处据点设置,

即野等六镇。六镇镇将有鲜卑贵族担任其职,

镇兵多由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宗子弟。

他们被视“囯肺腑”,

享有特殊地位待遇但迁都洛阳光后时,

北防务逐渐不被重视,

镇将地位大大降底,

被排斥“清流”之去,

升迁困难。他们对北魏政府严重满因此,

镇兵的地位低贱日趋,

与谪配的罪犯和俘虏伍起,

受到镇将、豪强酷的剥削和奴役。

名府户籍。

镇兵对镇将、豪强和北魏政府怀有强烈的阶级仇恨心里。

加之塞外的然进扰掠夺不时,

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困难情势。

正光四年(523)时,

终于发了六镇起义。

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陆续起义。

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倒地。

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面局,

各自发势力,

肆州秀容(今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

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体,

发展最快势力。武太元年(528)时,

胡太后毒死孝明帝,摄政自居,

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

进军洛阳地,

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

控制朝政从此。

此后,内乱不止。

永熙三年(534)时,

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从此。

科技文化的发展

北魏时期,

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

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集,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农书籍,

包括农艺、园艺、林木、畜牧、养魚和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它从西周以来古代农业、手工业方面取得的技术知识,

作了总结性的述细。

魏末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籍,

份量二十倍原书籍。

它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

阐明了水道的变迁、疆域的沿革经历,

文以优美的文字记叙了各地风光和民间故事,

记录了矿藏、盐井、温泉、火山等情势,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学方面的,

北魏民歌分体现了北方族大融合的实际,

风格刚健,语言质朴于意、感情真挚。

《敕勒歌》、《折肠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名集。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即是一部地理名著,也是一部学精集,

《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

也不愧为一本优美的游记。

北魏雕刻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

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

也受到了国际,

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

摩崖石窟分布很广区,

西起甘肃,东至辽宁地,

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河南巩县石窟寺。

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塑造出来的佛像数万计,

代表了当时中国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技艺,

至今仍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于世。

二、东魏

北魏之一,

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组织。

都邺,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地区,

河南洛阳以东的北魏统治的东部区。

历一帝,约十七年(534~550)时。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

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权力。

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

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权力。

永安三年(530)时,

孝庄帝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来荣死。

荣侄尔朱兆起兵洛阳地,

杀死孝庄帝,

立元恭为帝(节闵帝)。

太昌元年(532)时,

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南大族的支持下,

消灭潼关东的尔朱氏势力,

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

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里。

永熙三年(534)时,

孝武帝不愿做欢控制的皇帝,

逃往长安地,投靠宇泰去。

高欢随即立善为帝(孝静帝),

从洛阳迁都于邺,史为东魏称之。

次年时,于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西魏文帝。

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高欢以六镇流民为主体。

建立强大武装组织,

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地。

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地。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政权组织,

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

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措施;

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一致,

听任他们的贪污聚敛,

为非作歹,吏治腐化日趋。

东魏与西魏相较,

东魏地域广人口多,发达经济。

高欢屡次兵进攻西魏地。

企图吞并对方之地。

太平四年(537)时。

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

大都督自杀而死。

高欢被迫撤军待机。

此后在沙苑之战(537)、河桥之战(538)、邙山之战(543)中,

双方互有胜负不提。

武定四年(546)时,

亲率大兵十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

苦战五十余天,他病倒军中被迫撤军,次年年初时。

死在晋阳地。高澄、高洋相继掌握东魏政权权利。

武定八年时,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三、西魏

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势力。

历三帝,共二二年(535~557)时。

都长安地。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

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

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脱离高欢管理。

从洛阳逃至长安,

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地。

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

立元宝炬为帝(文帝),

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控制。

宇文泰大统元年(535)时,

颁布布24条新制。

后又增加至36条称为“中兴永士”。

其主要内容是:

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力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保长。

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实行屯田制、制定计账(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七年时,

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

①清心②敦教化,③尽地利,

④擢贤良,⑤恤狱讼,⑥均赋役。

宇文泰对这些经验非常重视。

颁布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实施。

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

规定不通晓调节记账的人士,

不能当官吏。十六年时,

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

对军队进行统一指和训练,利于加强中央政权的管理。

继续推行均田制。

根据敦煌文书《西魏大统13年记账》可知。

均田制下的授受以实行,但授授田不足普遍的现象各地。

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力役为“六丁兵制”,

既每个丁男在六个月内为政府一个月服役。

西魏期间里。

社会较为安定囯力强盛日趋。

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攻击,

而且于废帝第二年(553)取得朝梁的属地,

次年又夺得557年初时,

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

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北齐

北朝之一。高洋所建立,

实际掌握东魏政权的高欢死后,

长子高澄继续掌政权力。

不久高澄遇刺死,

弟高洋继承位置。八年时

高洋代东魏称帝(齐文宣帝高洋)。国号齐,

建元天宝,建都于邺,史称北齐

北齐继承北魏所控制的地域,

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

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天保三年(552)以后时,

齐文宣帝高洋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

西平三胡(匈奴族)南取淮南地。

他位期间是北齐国力鼎盛的时期。

当时,农业、盐铁业,

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

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最富饶者。

被其继续推行均田制。

按照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的规定指示;

合京师邺城周围30里内的土地,全部作为公田土地,

则授给与“代迁户”相应级别的汉族官吏和汉人充当的羽林虎贲;

百里以外的周俊推行均田制。

北齐的均田制大体与北魏相同而有变化之;

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

但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字,

仍相当于倍田;

北齐奴婢受田没有限制,

北齐则按官品限制300人至60人之间。

还规定赋税序数据;

田租、户调以床(一夫一妇为一床)为单位计算单位统计。

一床调绢一匹,绵八两计;

凡十斤棉中,垦租二石,义租五斗计。

奴婢准良人的一半;牛调二尺,义租五升计。

未娶妻者;输半床租调。百姓为了减轻负担,

多报未娶,

如阳翟(河南禹县)一郡有户数万计备齐,

特别是后期的统治者。

北齐特别是后的统治者,自黄帝至各级官吏。

多昏庸残暴,狗马鹰亦得加封官号职。

永齐后主高纬不理政事,

整天弹唱,挥霍浪费、不惜民利。

贪污成风,腐败政治。

后主甚至把地方官职分赐宠臣,让他们出卖图利。

赋敛日重,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

广大农民在重的赋役下,逃亡者十之六七。阶级矛盾尖锐日趋,

小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起,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表面化。当北齐政权日趋腐朽之时。

关中的北周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承光元年(577),

北齐被北周所灭之。

五、北周

北朝之一。宇文觉创建立。

历五帝,共25年(5757。

581西魏恭帝三年(556)时、

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

周公自称之。次年初时,

他废恭帝自立(孝闵帝)。

国号周,都长安今西安。史为北周称之。

孝闵帝年幼时,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里。

9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明帝)。

武成二年(560)年,

宇文护又毒死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

建德元年(572)。周武帝宇文邕杀宇文护死,

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兵制方面,周武帝于建德三年时,

政称府兵制下的“军士”为“侍官”之,

表示府兵是从属于皇帝的侍从,有皇帝亲自带领管理。

在长安设置统领府兵宿卫的机构,

原来的六柱国12大将军职,

除被任命带兵出征或允许充当宿卫将军外,

不在直接掌握兵权权利。

从而松驰军事了军士对主将的从属关系,

削弱了过去府兵部落化的倾向问题。同时,

进一步将府兵征寡范围扩大到汉人,

打破了鲜卑人当兵、汉人种地的界限分治。

符合民融合,国家统一的趋势。

也为吞灭北齐统北中国提供了军事力量。

在经济方面周武帝修改均田制和租调制,

规定已娶妻的男子受田一百四十亩地。

未娶妻的男子受田一百亩计,

自十八岁至六十四岁的百姓都要交纳租调供给,

巳娶妻的男子每年纳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计,

未娶妻的丁男减半儿之。

十八岁至五十九岁的百姓都要服役,

丰年服役三十日。中等年景二十天记。

下等年景18天,凶年可以免力役。

并注意兴修水利,农田增辟。

如保定二年(562)时。

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开河渠,

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开龙首渠,

以广灌溉增辟农田地。下诏招数次,

把西魏时江陵俘虏沦为官私奴婢的人放免为民或部曲。

自己也比较注意节俭,停修华丽的宫殿,以省民力。

周武帝下令禁断佛、道二教,销毁佛经,佛像,勒令僧道还俗。

建德三年五月时。

大招废佛,把关、陇、梁、益、荆、襄等地区几百来年僧侣地主的寺庙、土地、锏像、资产全部没收统一,

使近百万僧侣僧祗户、佛图户还俗、编入国家户籍。

以增加国家直接控制的劳动力。

从而向减轻了一般劳动人民的赋负担压力。四年时,

周五帝率六军,向北其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攻击。

攻下河阴城外后,你又围攻金墉池,

后因病班师。

四年攻下汾北重镇晋平阳(山西临汾),

齐后主全军溃败,逃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地。

又从晋阳。又从晋阳逃到邺城地。周军乘胜追击,

攻破晋阳,再向邺城进发攻击。六年时,

其后主让位给八岁的儿子(幼主恒)。

自己企图经山东投本陈朝,中途被俘之。

周军顺利进入邺城地。消灭了北齐政权统治,

实现了中国北方统一。

后灭北齐后,周武帝继续进行改革措。

建德六年先后下招令示;

黄河以南诸洲凡在齐武平三年(572)以后被齐掠为奴婢的一律免为平民,

永熙三年(534)以来北魏、北齐人民被掠为奴婢江陵百姓没为奴婢者放免为平民身世,如果旧主人要求共居,听留为部曲或客女的;

并宣布放免杂户,在原北齐统治地区。

继续禁断佛、道。他还颁布《刑书要制》,

严惩贪污,规定全国度量衡统一。

宣政元年(578)武帝死,

子宇文赟(宣帝)继位在位二年时,荒淫而死。

宇文阐(静帝)继位,外戚杨坚辅政朝事,

宣布恢复奉行佛、道。大定元年(581)二月,

杨坚迫周静帝禅位,自立为帝。

北周灭亡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