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显的逝世之谜
李隆基看得很清楚,自从回到洛阳后,祖母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无数股汹涌的暗流已经开始骚动了。
事实确实如此,自从武周长安四年(704)六月开始,女皇的身体状况就开始断崖式恶化,被迫住进长生院静养。而在女皇静养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她不再接见宰相,朝中的大小政务全交给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处理,而且也只有张氏兄弟陪伴在武则天左右,其他的人根本没有办法直接了解到女皇病情的实时情况。
这一状态对于太子一党无疑是异常凶险的,因为如果张氏兄弟借这个机会完全阻断女皇和外界的所有联系,一旦女皇突然驾崩,二张大可以对外假传武则天的遗诏,声称老人家临死前改了主意,决定另立别人继承皇位,然后找个武氏家族的人当皇帝,操控朝政,清洗太子一派。届时就算天下不因此大乱,李显、李旦想翻盘的难度也相当大。
不过太子一派担心的一幕并没有发生,因为到了十二月,女皇的病情出现了些许好转的迹象。趁着这一机会,太子党派出了天官侍郎崔玄暐上奏女皇,请求女皇批准同意让仁慈孝顺的皇太子或相王进入宫中伺候,全面承担起请医喂药的尽孝职责来。同时,崔侍郎还意有所指地点明宫禁之地紧要异常,还是不要让外姓之人随意出入为好。
事实证明,武则天即使是年高病重,头脑也是极度清醒的,她明白这是宝贝儿子们商量好了,想把二张调离长生院,以免矫诏废立的情况出现。但是武则天并没有采纳崔玄暐的建议,她只是平静地感谢了崔玄暐的好意,然后示意崔侍郎可以告退了。
武则天这样的回答其实也很直白了,就是老娘还在,你们别想搞事情。
不搞事情自然是不行的,宫中有二张,就如两根芒刺在背,不尽快拔下来怎么能舒坦地酣睡呢?于是太子一党开始暗地里行动起来,他们在洛阳的大街小巷把写有“张易之兄弟谋反”字样的非法印制宣传单页贴得到处都是,大有发动广大群众,营造舆论压力进行逼宫的架势。
虽然武则天对此不为所动,但是张氏兄弟却明显慌了。哪怕反应再迟钝的人到了这个关头也能感觉到李家人是要摊牌动手了。为了在女皇死后能够保住小命,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开展了一系列自救活动,四处拉帮结派拜把子,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准备。
十二月二十日,太子党先发起了攻势。一个来自许州名叫杨元嗣的热心群众,实名举报张昌宗招术士给自己看相,并准备在定州修造佛寺,从事迷信宣传,蓄意造反。
这个举报说实话水平并不怎么高,因为张昌宗到底是混核心政治圈的人,这等私密的事情,一个许州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会知道?而且在定州建个佛寺,搞点迷信活动就能颠覆国家政权?完全是笑话嘛。女皇陛下这种见识过大风大浪的人是不会相信的。
但是,武则天信了。她不但相信确有这回事,还派凤阁侍郎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三位朝中重臣组了个专案组,一起负责调查审理此案。
调查很快有了结果,但是主审的三位大人在怎么判决这个问题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其中韦承庆和崔神庆一致认为张昌宗曾将术士的话如实向女皇做过汇报,这可视为自首,因此依法应免于处罚,至于那个术士触犯了妖言罪,杀了就行。
宋璟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张昌宗包藏祸心,必须死,而且还应该抄家。
由于分歧实在太大,双方又各不相让,这最终的判决只好上交给女皇圣裁。但是案卷交上去了,就如同石沉大海,再也没有音信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太子一党中终于有人反应过来,原来大家都中了女皇陛下的缓兵之计,女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处置张昌宗,之所以把这事儿搞大,就是为了把太子党的所有火力与精力都集中到这里来,让太子党不能再找别的方法来折腾张氏兄弟和生病的自己。
张氏兄弟又一次在女皇的包庇下逃出生天了,但是,纵使精明如武则天也没能料到的是,这一次其实是计中计,她和张易之、张昌宗同样也中了计。因为张昌宗的案子只是太子党为混淆视听抛出的烟幕弹,他们的真实目的同样是把女皇的注意力吸引到案子本身上去。其实早在邵王李重润兄妹因张氏兄弟的几句话被杀的那刻起,李家人便彻底放弃了通过女皇之手除掉二张的想法,他们真正要做的是趁女皇生病,用一场速战速决的宫廷政变推翻武周,拥立太子即位,进而重建大唐,至于张氏兄弟,不过是顺手清理一下的事儿。
神龙元年(705)正月,等候已久的机会到来了。太子一党得到了一个可靠的内部消息:八十二岁的女皇再次病倒了,而且病情比以往更为严重。
这一天是正月初一,在征得了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三兄妹的默许后,当夜政变总策划,时任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张柬之召集了宰相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及相王的亲信、相司马袁恕已进行了最后一轮探讨,经过一番推敲与推演,五人一致认定在近期采取行动是可行且必要的。于是改变历史的决定就此付诸实行。
张柬之先去做通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的思想工作,解决了政变的兵员问题,随即又找到了太子党安插在女皇身边的卧底上官婉儿,交代好了对女皇封锁消息的工作。等到张柬之把一切安排妥当,恰好是正月二十一日。因此行动的具体时间被定在了次日清晨。
正月二十二日,晨。在张柬之等人的率领下五百余名羽林军将士簇拥着太子李显,叫开了玄武门,随即突入宫中,以百米冲刺的势头直奔女皇所住的迎仙宫长生殿而去。
其实张柬之和女皇的年纪相差不大,发动政变时,他也是八十来岁的人了。老头儿之所以这么不要命地跑,自然是有原因的。他很清楚,现在虽然已经成功进入皇宫,但距离最终的胜利还差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就在于自己这伙人能不能迅速控制住女皇。如果稍晚一步,让张氏兄弟得到消息,劫持女皇逃了出去,再在外面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动所谓的勤王平叛,那么事情就不好办了。
然而张柬之很快就打消了顾虑,因为在率兵狂奔的路上,他恰好遇上了两个熟人——张昌宗和张易之。
在长廊上慢慢走着的张氏兄弟还没搞清楚眼前的一幕是什么情况,便被张柬之大爷指挥手下士兵当场扑倒处决了,大唐三百年中最有权势的两大花美男就此同时凋零。
为李重润报仇雪恨后,张柬之迅速指挥士兵控制住了女皇所在的宫殿,并亲自入殿向女皇陛下汇报情况。
当然了,按照张柬之的说辞,是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自己这些人奉太子之命将叛乱分子诛杀,如今大兵将宫殿团团围住,是为了保护女皇的安全。
武则天当然看得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事已至此,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有看破不说破,再来个顺水推舟了。
正月二十三日,女皇下诏命太子李显监国,同时大赦天下。次日,女皇正式宣布将皇位传给太子。
正月二十五日,李显在洛阳正式即位。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神龙政变”以李氏一家的全面胜利、张家兄弟的全线失败而告终。
没有史料显示,二十岁的李隆基参与了这场李家人命运之战的谋划,但是李隆基作为整个政变的亲身见证者,他学到的东西应该不会少,因为在后来那次同样动人心弦的先天政变中,很多细节上其实都能看到神龙政变的影子。
李隆基的伯父当了皇帝后,第一时间就以加官晋爵的方式,向一直力挺他的家人们表示了感谢。
相王李旦,被加封号为安国相王,官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李隆基则由正五品上的尚辇奉御被晋升为从四品上的卫尉少卿,成了卫尉寺的二把手。
作为掌管宫廷、祭祀、朝会之仪仗帷幕的官员,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李隆基应该都挺忙的。因为他上任后不久就赶上了二月初四,伯父李显下令恢复国号为唐,要求宗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全部恢复到唐高宗永淳年间的状态,忙活完了重置相关物料,紧接着就在十一月遇到了祖母的丧事。
武则天这位传奇女性是在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离开人世的,终年八十二岁。对于这个祖母,李隆基的感情非常复杂,他既能依稀回忆起小时候奶奶怀抱着自己的种种情景,又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母亲是因为什么死得不明不白,父亲大人又是怎样屡次险遭不测的。
不过李隆基最终应该还是彻底释然了,因为他得知了祖母临终时留下的那句遗言:“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王皇后)、萧(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
武则天在赦免旧日政敌的同时,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也给了李隆基一个放下过去心结的理由。
向前看吧,过去的事就让过世的人一并带走。
然而正当李隆基摩拳擦掌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唐的复兴工作中去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女皇虽然不在了,但想当女皇的人还有不少,就他所能看到的,就有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他伯父李显的正妻,当今皇后韦氏,另一个则是他的堂妹安乐公主李裹儿。
当年李显被废掉了帝位,软禁在房州(治今湖北房县)的时候,精神压力始终非常大,每次听到朝廷有使者到来,李显的第一反应都是母亲武则天派人来赐死自己了,因而回回都有拉根绳子抢先一步自我了断的冲动。每当这个时候,都是韦氏用她那温柔的声音去劝说李显不要多想,不断地安慰他,不时地鼓励他,这才帮助李显挺过了那长达十五年的朝不保夕、担惊受怕的黑暗日子。
因此默默守候在李显身边的韦氏就此成为李显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把她视为自己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来这个女人又在李显回朝当太子期间作为参谋、智囊与战友,陪伴着李显一路披荆斩棘,历经风雨,直到李显重新坐上皇帝的宝座。
然而风雨之后,李显的妻子韦氏却没能经受住权力的考验,成了一个一心只想重走婆婆的老路,意图做第二个女皇帝的人。
有意思的是,韦皇后找到的第一个事业合伙人居然是她的女儿李裹儿。
李裹儿是李显和韦皇后最小的女儿。据说,她是在李显被流放房州的途中出生的,由于来得突然,物质条件又很差,手边连个襁褓也没有,情急之下,身为父亲的李显只好脱下自己的袍子把初生的宝贝女儿包裹起来取暖,于是就给女儿起了裹儿这个乳名。
虽说裹儿曾一度让李显夫妇手忙脚乱了好一阵,但是她的到来着实给忧愁中的夫妇俩增添了不少欢乐,因此他们一直视李裹儿为二人的心肝宝贝,受宠程度远远超过了她的所有哥哥姐姐,但凡是李裹儿提出想要的,李显夫妇全部愿意给,这其中甚至包含皇位。
韦皇后对于这个跟她拥有同一个梦想的女儿并不反感,相反,还非常支持。在韦皇后看来,这个志向远大的女儿是来帮忙的,她帮自己解决了一个连武则天都没能妥善解决的传位难题。
于是,韦皇后主动跟女儿安乐公主做出了一个约定,如果安乐公主能够帮助自己成为女皇,自己百年之后就会将皇位传给她,让安乐公主成为第三代女皇。
当然了,母女二人很清楚,自己与武则天相比差得太多了,单凭她俩的智商与能力很难完成从皇后到女皇的过渡。为此,经过了多次讨论,韦皇后想到了一个破局的办法,那就是再多找几个人做事业合伙人。
韦皇后找来的第一个合伙人叫作武三思。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武周时期被封为梁王,官至宰相,是那会儿排位仅次于武承嗣的武家二号人物。这位仁兄说起来还算幸运,在武则天去世后没有被李显当作敌对势力予以清算,虽然被免去了王位和相位,却凭着自己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仍继续留在朝中。
但武三思不单纯是运气好,这位仁兄本人也是有点东西的,借用《旧唐书》编纂委员会小组长、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刘昫的原话是,武三思“略涉文史,性倾巧便僻,善事人”,懂得文史就知道如何更好地趋利避害,能言善辩就能够更有效地拉帮结派,特别会来事儿自然就更容易博得他人的喜欢。因此韦皇后眼中的武三思是个有文化、有小弟、有手段、有意思的靠谱盟友,而武三思也借着韦皇后对自己的欣赏迅速傍上了这条新大腿,并成功和韦皇后发展成了情人。
武三思的加入让韦皇后的逐梦无论是人数上还是实力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对于韦皇后来说,更重要的是,武三思给自己介绍了第二个靠谱的盟友——上官婉儿。
众所周知,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早期政敌上官仪的孙女,在上官仪被杀后随母亲进入宫廷做奴婢,后因聪颖伶俐、又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女皇重用。但上官婉儿从来没有忘记家族的血海深仇,所以当张柬之找到她想发展她做太子党的内线时,上官婉儿便欣然入伙。神龙政变期间,上官婉儿出色地完成了对女皇的消息封锁任务,掩护搞政变的同志们顺利实施了计划。
有鉴于上官婉儿在政变中的杰出贡献,并考虑到她有着较强文字能力和较高的颜值,因此,经皇帝李显特批,上官婉儿正式加入了李显的后宫嫔妃团里,成了地位仅在皇后与贵妃之下的昭容。
不过李显显然不知道,上官婉儿的心早就另有所属了,那个赢得她芳心的就是武三思。
于是一个由韦皇后负责大方向把控,安乐公主负责要官要钱,武三思负责招人渗透,上官婉儿负责情报收集的夺位小集团就此形成。
小集团一出手就不同凡响,直接把以张柬之为首的政变功臣五人组赶出了朝廷,紧接着他们步步紧逼,迫使太子李重俊发动了军事政变,并最终因政变失败而死。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夺位集团也蒙受了伤亡,武三思被杀身亡。
可也有意外的收获。在深挖李重俊叛乱一案时发现,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两个人不但对李重俊的行动知情,而且还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然而事情也就只能达到这种捕风捉影的程度了,因为负责审案的右台大夫苏珦不知是工作时不够认真负责,还是他怕得罪了相王,竟然自作主张不再继续查下去了。韦皇后等人认为这是个机会,便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皇帝。李显得知此事果然大怒,表示一定要把李重俊的事情彻查到底,无论背后是谁,都会严惩不贷。
没想到当李显把这件事交给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处理时,却被萧至忠一波动情的劝谏把满腔的怒火劝了回去。
李显到底还是一个耳根子软且重情重义的忠厚汉子,所以韦皇后等人也不好再劝,只能再找机会。
但是,直到李显驾崩,韦皇后一伙也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这一是因为,相王李旦等人经过了武周时期的磨炼早就能够做到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韦皇后们自然无法抓到把柄;二是因为李显这个新皇帝死得太快也太突然了。
李显二度登基的第六年,也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六月初二,他突然驾崩于神龙殿,享年五十五岁。
皇帝驾崩的消息其实一度震惊了很多人,因为就在事发的三天前(五月二十九日),李显还在宫里设宴款待过身边的近臣,兴致颇高地叫唤着接着奏乐接着舞,一点也没有身体不适的样子,怎么可能没两天就走人了呢?
正在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时候,一个劲爆的小道消息不知从哪里突然流传开来,说的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做女皇帝,合谋投毒害死了皇帝!
不久又有最新的补充消息流出,进一步揭示了投毒人、投毒动机及投毒方式,按照它给出的说法,下毒的实际操作人是略微通些医术的散骑常侍马秦客。韦皇后早与马秦客勾搭成奸,而皇帝陛下对于两个人的奸情渐渐有所察觉,于是为免事情败露被皇帝下令诛杀灭族,两个人就此决定先下手为强,便在安乐公主的帮助下,诱使皇帝吃下了毒汤饼,最终成功杀掉了皇帝。
对于韦皇后的生活作风问题,坊间一直就有着各种各样的传闻,而朝中也有不少人知道马秦客确实与韦皇后等人关系密切,这下子一切都可以对得上了,韦皇后母女为了实现自己的野望,丧心病狂地谋杀了自己的丈夫(父亲)。
这是当时朝野上下的共识,也是得到了官修正史认可的传统说法,比如《旧唐书》上对唐中宗之死记作:“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新唐书》的相关记载则是:“六月,皇后及安乐公主、散骑常侍马秦客反。”后来司马光先生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更是旁征博引地将唐中宗遇害前,韦皇后与了解医术的散骑常侍马秦客(制药下毒的)、能掐会算的国子祭酒叶静能(计算成功率的)及懂得烹饪的光禄少卿杨均(给做汤饼的)这三位情夫的密谋描述得更为清楚。
然而细细推敲官方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疑点。
第一个疑点就在《旧唐书》中,具体篇目则是所谓的《韦庶人传》,也即韦皇后本人的传记里。在提到唐中宗李显暴卒的时候,史书上原文是这样的:“六月,帝遇毒暴崩。时马秦客侍疾,议者归罪于秦客及安乐公主。后惧,秘不发丧,引所亲入禁中,谋自安之策。”
差不多的记录同样出现在了韦皇后在《新唐书》的传记中:“帝遇弑,议者裯咎秦客及安乐公主。后大惧,引所亲议计……”
从这两段记录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以下事实:
第一,唐中宗李显的确是因中毒不治身亡的,而且可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并确定是有人蓄意投毒,成功实施了谋杀。
第二,马秦客由于当时刚好负责为唐中宗治病,遂被人怀疑,且有人借机引导舆论,把舆论的矛头指向了马秦客和安乐公主。
第三,韦皇后在事发后十分害怕,为澄清外界的怀疑,曾特地找来同党一起想办法,只为寻求自保。
本着历史学考据基本的“孤证不立”原则,我们不能轻易就相信了《韦庶人传》中的说法,而是要深度地刨根问底。那么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李显在驾崩前的那段时间里身体真的出现了问题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李显那会儿确实有病在身。他曾写信给一个名叫邢文伟的人。在这封被收录到了《全唐文》的信中,李显说自己“每欲研精政术,极意书林,但往在幼年,未闲将卫,竭诚耽诵,因即损心。比日以来,风虚更积……”所谓的“风虚”大概率指的是李家皇族的家族遗传病“风疾”。这病打李显太爷爷李渊的时候就已经在困扰李家人了,著名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饱受此病困扰,而李显的父亲唐高宗李治很可能是家族中病症出现最早也是最为严重的。据载,这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头晕目眩、四肢抽搐且有明显麻木感,严重时还会出现突然昏厥休克的症状,李治正是因为“头重,目不能视”,连奏疏都批阅不了,上朝也不能够久坐,这才将部分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妻子武皇后,并引发了后来的许多事情的。
显然,李显也遇到了家族病发作的问题。而且李显身上的病,还不止这一种。另据《全唐书》中《请谅阁进膳表》记载,在被武则天发配房州期间,李显不幸患上了脚气病,后来因为在为母亲武则天服丧期间每天只吃点稀粥,致使“旧患更发”,身体状况变得更差了。所以李显在生前应该存在长期治疗服药的情况,在他驾崩前后,身边有马秦客这样懂得医术的侍从之臣出入后宫,在逻辑上讲并不违和。
再来看第二个关键的问题——动机。
众所周知,对于谋杀案而言,充足而合理的作案动机是定案的关键因素。就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来讲,她们的杀人主要动机无非是要实现做女皇帝的梦想,而从当时的情况分析看,让李显活着才是对她们最有利的选择。
因为至少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起,李显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重走老爹李治老路的迹象。比如这年朝廷中韦皇后的党羽公然提议要让皇后和安乐公主加入祭祀天地大典的行列,分别主持第二轮及第三轮的献祭。这很明显是违反祭祀礼仪的,但在群臣的强烈反对下,李显只是取消了安乐公主的祭祀主持资格,硬是帮助韦皇后得偿所愿。此外,在前任太子李重俊因政变失败被杀后,李显迟迟没有把剩下的唯一的儿子李重茂立为太子的意思(李重茂不是韦皇后的亲生儿子),反倒是对安乐公主多次提出立自己为皇太女的建议显露出了越来越大的兴趣。所以,应该能够排除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了谋夺皇位而谋杀李显的可能。
那么会不会像路边社消息透露的那样是因为怕奸情暴露才动手的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可能性并不大。
事实上,就在李显死的那一年,根据史料的记载,至少有两个人公开上书朝廷指称韦后图谋不轨,淫乱后宫。这两个人一个是来自定州的老百姓郎岌,另一个则是时任许州司兵参军的燕钦融。相信大家应该还依稀记得,当年那个告发张昌宗谋反的热心群众杨元嗣就是许州人,爆料的内容则是定州的事情。
皇帝陛下明显对这两个地名是有记忆的,因此这两位身份可疑的告发者都被李显亲自下令用棍棒打死了。由此可见,李显和韦皇后的感情基础十分牢固,李显非常信任和维护自己的妻子。即便是李显在死之前发现了蹊跷,韦皇后似乎也没有必要不先尝试打情感牌,忽悠一把耳根子软、心更软的李显,而选择风险最不可控的投毒杀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特别是从“后惧,秘不发丧,引所亲入禁中,谋自安之策”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得出,当时的韦皇后对于皇帝的突然暴亡显得有点不知所措,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韦皇后早有预谋的样子,而更像是这件事发生得极其突然,完全在她的意料之外。
作案的凶手一定是受益人,谋杀掉李显对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来说则是弊大于利。那么如果行凶的既不是韦皇后又不是安乐公主,还有谁可能从中受益呢?
有一个人可能性极大,那就是李显的亲妹妹——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小女儿,自幼就很受父母及李显、李旦两个哥哥的喜爱,备受恩宠,因此早在李治在世时,就有了所谓“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的说法。后来因为在武李争嗣期间一直暗中支持自己的哥哥们,等到了李显继位为帝时,为了报答长期提供情报的这个妹妹,李显特别给老妹加封号为镇国太平公主,并允许太平公主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讨论。此外,依据李显钦定的重要文件《相王太平公主不得拜诸王公主制》中的重要精神,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一样拥有身为长辈不必向自己的侄子、侄女下拜的特权。有了这诸多加持,太平公主就成了在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唯一有势力且有能力与韦皇后、安乐公主搞对抗的人。
平心而论,在当时的朝廷里,太平公主的势力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一系差不多平分秋色,可要是论能力,韦皇后整个集团的水平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太平公主一人。
太平公主的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只要引用一个权威人士的评价,大家就可以有个深刻的了解了。这个权威人士,叫作武曌。
据记载,传奇女皇武则天对太平公主最常用的评语是:类我。
类我,就是像我。
武则天经常亲口说,这个女儿很像我。
要知道,武则天说这话的时候太平公主的年纪也就是二三十岁的样子。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居然让武则天这样的极品老江湖都不禁时不时地感叹很像自己。
能力可以媲美武则天的太平公主对付韦皇后一伙,基本上是碾压式地完虐。而且由于李显对于自己的这个亲妹妹一直照顾有加,太平公主甚至敢在朝廷里公开跟韦皇后一派搞对抗,而且公开到了史书上都直言不讳地记录对阵结果的程度。
至于结果,当然是太平公主所向披靡,“韦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谋出主下远甚,惮之”。
对于妹妹和老婆女儿的激烈斗争,李显心知肚明,他甚至曾经为此私下询问过大臣,如何才能解决宫内宫外的皇亲国戚们不太和睦的问题。大臣建议他放下眼前的亲情,为国家长远考虑,严加惩处那些搞事情的人,但是李显到底还是心肠太软,并没有付诸实施。久而久之,太平公主和韦皇后一派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尖锐了。
李显这个做皇帝的很无奈,也很不爽。然而他并不知道,太平公主才是那个更不爽的人。
因为太平公主很清楚,对韦皇后这种明显小学生水平的政敌,自己本来分分钟就能把对方置于死地(自以轧而可胜),但偏偏总是在关键时刻,那个当皇帝的哥哥从中作梗,出手保护韦皇后,让敌人无数次死里逃生。在太平公主看来,有李显充当裁判的比赛注定会是一场即便可以秒杀但却不得不拖到加时赛的不公正竞赛。因此太平公主明白,如果她想获胜,拉偏架的裁判必须先离场才可以。
特别是在太平公主多次尝试通过让大臣上书进谏废掉韦皇后无果的情况下,除掉李显就是唯一的选择。
除去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一句。
那就是在李显驾崩前不久,他曾下令准许像上官婉儿这种级别的宫人在宫外安家。这一举动看起来非常荒唐。对于这个举动,我们暂时先不予评论。而是要先聚焦于一个人物身上,那就是上官婉儿。因为上官婉儿不一样了。
我们前面讲到了,在当时太子李重俊发起的那次不成功的政变中,政变军成功地突入了武三思府内,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并差一点成功要挟李显交出上官婉儿,让他们当场处决。虽说上官婉儿侥幸躲过了一劫,但情夫武三思的惨死和险些被当成弃子的遭遇让她意识到李显是不可靠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在危急关头也不会在乎自己的性命(特别是在武三思死后)。于是为求自保,上官婉儿开始主动谋求改善同太平公主的关系,并终于取得了对方的谅解与接纳。不过同时也意味着她成了韦皇后事业上的叛徒,会遭到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的敌视和打击。
上官婉儿的卧底身份是否暴露了,或者说何时暴露的,我们现在无法根据现有的史料做出准确的推断,只能提出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就是,韦皇后等人依旧认为上官婉儿是自己人,她们想通过高级女官可以出宫居住的政策,去充分发挥像上官婉儿这样的人才的能力,让她们能更方便地联络外廷大臣,扩充自己派系的势力,并借机探听搜集外界的各种情报;第二种可能则是借助这一政策将不属于自己心腹的高级女官打发出宫,让上官婉儿失去她封锁消息、探听情报的能力,从而避免出现第二次神龙政变。
如果说太平公主真的是毒杀李显的幕后黑手,那么执行毒杀计划的人选极有可能正是上官婉儿本人。而以当时的政治态势来看,李旦和李隆基正是太平公主那一边的人(基本诉求是保证江山属于李家人),对于太平公主谋杀皇帝的计划必然至少知情,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上官婉儿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那一刀的结局。
李显之死的真相是什么,其实对于当时的各种政治势力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李显死了,留下来的皇帝位置谁来坐?
围绕着这一主题,一场新的大戏即将拉开序幕。而在幕后候场多时的李隆基也终于要登上历史的主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