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初识作品的分量

【思考】

1.关于这部作品,书中的两篇“序”做了哪些介绍与评价?其中哪些内容引发了你阅读的兴致?

2.翻阅目录,想想你将会对著作中哪部分内容更为关注。

【点拨】

打开《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首先看到的是胡愈之先生写的序“中文重译本序”(以下简称“重译序”)和作者埃德加·斯诺的自写序“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以下简称“作者序”)。这两篇序言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读懂作品、读懂作者不可或缺的钥匙。

对本书的定位

胡愈之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早在1937年底,胡先生最早从作者斯诺那里得到《红星照耀中国》的英文版样书,就积极推介并组织出版了此书。他认为,当时国民党封锁苏区,污蔑共产党,使大众不了解苏区、红军。现在国共合作抗日,如果这本书能出版,可以让大众了解真正的共产党。

1979年,沉淀了四十二年之久,胡先生重温那一段历史、那一部作品,借出版重译本的机会为它作了序——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篇序。序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写作此部作品的经过,评价了作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他说:“所有后来的著作,都不能和《西行漫记》(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的曾用名)相比拟……唯有四十三年前写作的《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畅销书。”

创作背景

胡先生在序中介绍了斯诺前往苏区采访的背景:“1936年,中国正酝酿着由长期的反共内战转变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抗战,而这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斯诺正是在中国与世界大激荡的社会背景中,于当年6月带着无数关于红色革命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的。他经历为期四个月的探寻采访,“在思想情感上起了极大变化”,以真情实感撰写了这部作品,打破了近十年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严密的新闻封锁。

斯诺在自序中这样解说这一次写作:“这里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做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正是他的“公平”与“客观”,感动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一些重要评价

本书译者、著名翻译家董乐山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起该书的影响:“它(《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流传越来越广,如当时中国夜空上的一颗明亮的星星,指引着成千上万的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读了这本书以后,开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了认识,有的因此千里迢迢,排除种种艰难,奔赴当时的抗日圣地延安。有的就在当时当地,不论是深陷敌后的上海,或者白色恐怖的所谓大后方,参加了革命的地下工作。我本人就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

更为重要的是,斯诺西北之行,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认识到了“中国和世界局势大转变”的根本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兵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艰苦斗争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序言里,他肯定地说“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其重要价值在于观察研究了中国在最为紧急的时候,是“共产党领袖们用了神奇的远见,正确地分析那些促成对日抗战的事实”,“抱定抗战决心”,完成统一大业,找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这是西方的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有学者认为:“《红星照耀中国》成了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的主要资料。”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为斯诺另一部《红色中国杂记》写序言时这样说过:“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的本身,就是当代中国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部书引人入胜……此书对那些处于劣势、侠盗式地活动在穷乡僻壤之中,神秘而又可爱的人们,进行了细致入微和富有人情味的描写。”

是的,《红星照耀中国》立足红色中国人文精神的传播,或以长篇的对话真实地展现革命领袖的人生轨迹及其远见卓识,或以随处可见的生活细节、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颂扬红色区域的社会风尚,触及人的情感与思想的深处。那种温柔而坚韧的情感萦绕在字里行间,使读者得以穿越时空与革命前辈交流,感悟他们经历战争风雨磨砺之后泛出的人性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