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工匠到手 谋划出海
几天过后谢力大大咧咧的带着2个垂头丧气中年儒士过来了,看着这两人郑小同问道“力哥,这两货这是工匠?”谁知谢力摆摆手道“这是我大哥要我挑最差的两人送给你的,这两工匠文绉绉的,一点不对我胃口,老说怎么怎么种田好,怎么做瓶子,我要那些东西干嘛,我要造船的人吗?他们两人像乞丐一样揭榜说是工匠,我看是骗子还差不多!”说罢,谢力红着脸转头就走,生怕退人一样,郑小同呆了呆,苦笑道“看来我还是太天真了,原以为古人会讲信用,谁知道跟我玩这手,这谢洪看来也不是什么好鸟,这更加剧了郑小同的杀心,等我谋划取得夷洲有了立足地之后就是你们的死期!郑小同转头看着这两货,苦笑道“两位壮士怎么称呼?”左边的中年文士道“会稽人士袁宜!”右边的中年文士道“郑玄之后郑浑!”这尼玛,郑小同听了下一跳,一个还是亲戚,这两位大哥都是史书上的名流啊!郑浑,字文公,是河南开封人。郑浑的哥哥郑泰,和荀攸等人谋划诛杀董卓,担任扬州刺史,去世。郑浑领着郑泰的小儿子郑袤前往淮南避难,袁术以宾客之礼厚待他,但是郑浑知道袁术必然失败。当时华歆担任豫章太守,平日里和郑泰关系友善,郑浑于是渡江投奔华歆。太祖(曹操)听说他有忠厚的德行,封他为掾吏,不久又升为邵陵令。当时国家动荡不安,老百姓都强悍轻捷,从不考虑农业生产和养殖牲畜;生的子女也没有办法养活他们,于是都不生养。郑浑所到之处就强行收缴百姓手中捕鱼、打猎的器具,并督促让他们耕田采桑,同时让他们开垦稻田,对遗弃婴儿的人依法从重惩罚。百姓起初害怕犯罪,后来逐渐生活丰足,没有不生养子女的;所生育的子女取名多以郑为字。不久郑浑被征召为丞相掾属,升为左冯翊。
当时梁兴等人掳掠五千余户进行攻劫掠夺,各县邑不能抵御,都很恐惧,向州郡告急。商议的人都认为应当转移占据险要之地,郑浑说:“梁兴等人疲备已极,人心离散,流窜在崇山峻岭之中,即使是有追随者,也不过是被胁迫跟从罢了,现在应当乘机打开他们投降的大门,向他们宣示皇朝的恩德和信义,如果为安全起见占据险地,一味退守以保自己的话,就等于向敌人示弱啊。”于是招募官吏百姓修筑城郭,就征召百姓讨伐贼寇,讲明赏罚原则,和百姓一起盟誓,他们所捕获的,十分之七就作为奖赏,老百姓十分高兴,都愿意前去捕贼,以多得些捕获妇女和财物,那些丢掉妻子儿女的贼寇就回来请求投降,郑浑就要求他们再去抢夺其他盗贼的妇女,这样做了之后才归还他们的妻子儿女,于是盗贼转而相互劫掠,同伙很快就散了。郑浑又派遣官吏、百姓中有恩威信誉的人,分别到山谷中去通告晓喻(身陷贼中的人归降),出来归降的人络绎不绝,郑浑就让所属各县的官吏各自回到本县的治所去安抚召集百姓。梁兴等人十分害怕,召集剩余贼寇聚集在鄜城,太祖派夏侯渊前往帮助州郡攻打,郑浑率领官吏百姓率先登城,斩杀梁兴和其部下,前后归顺的有四千多家,从此贼乱被平叛,老百姓安居乐业。郑浑升迁为上党太守。
太祖(曹操)征讨汉中,任命郑浑为京兆尹。郑浑看到百姓新从各地迁来,于是制定移居的法律,让人多的和人少的家庭为伍,温和诚实的人家与孤寡老人为邻。让百姓勤于耕种,明晓禁令,同时处罚奸人,因此百姓安心农业,盗贼也不再出现。等到征讨大军进入汉中,他辖地输送的军粮是最多的。太祖更加嘉奖他,又升为丞相掾。魏文帝即位后,他提升侍御史,加驸马都尉,不久调任阳平、沛郡两地太守,辖地处于低洼、潮湿地带,常有水灾,百姓生活困顿。郑浑在萧、相两县交界处,开塘筑坝,围建稻田,郡人都认为不便利。郑浑说:“这里地势低湿,积水不流,适宜灌溉,最终能长久收到鱼稻之利,这是使百姓富足的最根本方法。”于是亲自率领官吏和百姓,兴田开塘建筑坝,一个冬天就好了。结果连年大丰收,田亩粮食产量年年递增,赋税收入比常年翻倍,百姓得到了他带来的好处,刻碑颂扬他,号曰郑陂。不久他调任山阳、魏郡太守,其管理和做法与前面一样。又因为辖地百姓,以缺乏树木为苦,于是督促他们种植榆树作外围,内围种植各种果树,榆树长成了行列,果树也获得丰收。进入魏郡地界,村落整齐划一,百姓财用丰足,生活富饶。魏明帝听说了他的事迹,下诏表彰他并通告全国。郑浑清廉朴素为官,妻子儿女却遭饥寒。他去世后,明帝任命他的儿子郑崇为郎中。袁宜,东汉会稽人,东汉中晚期,从原始瓷蹒跚走来的成熟瓷器终于在浙江省上虞市的曹娥江中游地区创烧成功。随着制瓷技术的播撒张扬,一个颇具规模的瓷窑体系迅捷在宁绍地区形成,其伟岸雄风一直接续到北宋,它就是人们普遍所称的越窑。三国鼎立后,“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农业的发展为制瓷业提供了保证,而人口的增长和厚葬风的盛行又使瓷器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此外,曹娥江中游一带瓷土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令瓷器生产急剧发展,以至迎来了晚唐五代的全盛期。其时,在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涌现了一大批如师袁宜、范休可、项霸等制瓷名匠。他们的作品在六朝建都的南京以及附近县市大量出土。1945年,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赵士岗发现吴赵士冈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款识,十三个字,集纪年、烧制地点和窑工姓名为一体,是当时存在瓷业“官窑”的重要依据。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是公元251年。袁宜,是三国时期吴国会稽上虞制瓷名匠。郑小同脑子里浮现史书记载的画面,嘴巴都笑的合不拢了,捡到宝了这次,还好这两货现在落难在建安谢家,不然哪有我份,早被曹操孙权抢了,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么优秀的人才,怎么在三国混成这样,真是生不逢时啊,要是在21世纪,那绝对国务院保护的顶级科学家,哪像现在一样,分分钟饿死。有了这2位顶尖大师,加上我的图纸,这趟出海稳了,郑小同眼睛都亮了,郑浑和袁宜看着这新雇主在傻笑,懵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