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被遗忘的角落”来形容资料分析并不为过。这部分内容连年排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最后一个模块或者是倒数第二个模块,加上其阅读量、计算量偏高,遭到很多考生的“被冷眼”。
与不少考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考生对资料分析颇有微词:本身题量就大,根本还没来得及做到资料分析呢,考试就结束了;计算量太大,本来数学底子就不好,看到计算就头大;资料分析一道大题对应五道小题,很费时间,不如其他模块做一道题是一道题。
本书无意非要对资料分析“鸣不平”不可,从2010年度以来的各类公务员考试(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联考)以及2011到201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看来,资料分析逐渐走出了“计算”这个怪圈,真正回到了“分析”二字上。
快速拿下资料分析,需要从四个方面把握。
(一)名词概念要熟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推进,百姓与各类经济、统计的名词越走越近。GDP、GN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同比、环比……
概念的熟悉对于解题有两个方面的帮助:一是能快速掌握资料的主要内容;二是给自己吃个“定心丸”——这篇资料我能读懂。
在本书第2天的内容中,这些概念将为大家一一展示。
(二)速算方法灵活用
统计资料就是数据的堆叠,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计算”。虽然现代计算机已经能够完成人类几乎所有的计算,但在政府工作中,有时需要对统计量进行适当的、快速的估算,这就需要人的速算方法。
不同的数据条件会有不同的速算方法,简单的方法比如尾数、直除等,复杂的方法比如插值、十字交叉等,各位考生首要的任务不是马上学会这些方法,而是要先掌握这些方法的原理和使用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利用这些方法。
在第3天到第6天共14天的内容中,本书向各位介绍不同条件下使用的不同速算方法。特别指出的是第6天的内容,是分数计算的专练,因为统计资料在计算中绝大多数是分数的计算。
(三)各类资料会阅读
题目中的资料都是通过图形、表格、文字三种形式展示给各位,其中图形资料类型最多。每一种资料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原则,而不同资料展示的统计数据的侧重点不同。考生如果能搞清楚每种资料的阅读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阅读的速度。
从第7天到第12天,笔者用6天的时间与各位考生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料的阅读和解题步骤。特别指出的是,这6天的内容是在前面几天速算方法熟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因此各位考生在使用本书时,最好不要打乱顺序。
(四)避开陷阱多得分
有意思的是,出题者有意无意总在试题中暗藏一些陷阱。比如“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与“进口额增长率”或者“出口额增长率”混搭,迷惑考生。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陷阱又有着特定的设定方法,使得有备而来的考生能够在解题之前就做好心理准备——这里大约一定会有什么“猫腻”。
笔者特意在第13天给各位考生介绍这些“陷阱”,让考生能够提前知道火坑在哪里,躲得远远的。第14天是强化型的集中练习,以最新、最能代表考试发展趋势的套题进行全真模拟,体会所有学过的基本知识、方法技巧的应用。第15天照例仍然是本系列的秒杀技巧汇总。
为了让初次接触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能够知晓“资料分析”,笔者特别引用201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的例题作为前言的收场白——
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测和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题: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表 2010年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及增长速度(%)
三大经济圈中,2010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几个?( )
A.0 B.1 C.2 D.3
(答案:B。通过比较表格提供的数字,可以看出,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珠三角,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