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杜秋娘詩 并序 〔一〕

杜秋,金陵女也 〔二〕 。到十五,爲李錡妾 〔三〕 。後錡叛滅,籍之入宫 〔四〕 ,有寵於景陵 〔五〕 。穆宗即位 〔六〕 ,命秋爲皇子傅姆 〔七〕 。皇子壯,封漳王 〔八〕 。鄭注用事 〔九〕 ,誣丞相欲去異己者 〔一〇〕 ,指王爲根 〔一一〕 。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予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爲之賦詩。

〔一〕 本詩作於大和七年(八三三),時年三十一歲。錢易《南部新書》:“李錡之誅也,二婢配掖庭,曰鄭曰杜。鄭則幸於元和,生宣皇帝,是爲孝明皇后。杜即杜秋,《獻替録》中云杜仲陽,即杜秋也,漳王養母。”“杜仲陽,即杜秋也。始爲李錡侍人,錡貶填宫,亦進帛書,後爲漳王養母。大和三年,漳王黜,放歸浙西,續詔令觀院安置,兼加存卹。故杜牧有《杜秋詩》,稱於時。”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十七概述秋娘事曰:“幼讀牧之《杜秋娘詩》,考其始末,略記之:文宗太和五年春,上與宰相宋申錫謀誅宦官。申錫引吏部侍郎王璠與京兆尹,以密旨諭之。璠泄其謀,鄭注、王守澄陰爲之備。上弟漳王湊賢,有人望,注令豆盧著誣告申錫謀立漳王。上怒,罷申錫爲右庶子,命守澄捕著所告晏敬則、王師文等,於禁中鞫之,誣服。左常侍崔元亮等力争於延英,宰相牛僧孺亦言之。乃貶漳王爲巢縣公,申錫爲開州司馬。九年,巢公湊薨,追贈齊王。初,李德裕爲浙西觀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陽坐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離浙西,牒留後李蟾使如詔旨。至是,王璠、李漢奏德裕厚賂仲陽,陰結漳王,圖爲不軌。上怒甚,宰相路隋曰:‘德裕不至有此。果如所言,臣亦應得罪。’乃以德裕爲賓客分司。(按,以上亦見《資治通鑑》卷二四五)秋娘,即仲陽也。”而馮集梧注則曰:“《西溪叢語》:‘《新唐書·李德裕傳》:“德裕徙鎮海軍代王璠。先是太和中,漳王養母杜仲陽歸浙西,有詔在所存問,時德裕被召,乃檄留後使如詔書。璠入爲尚書左丞,而漳王以罪廢死,因與户部侍郎李漢,共譖德裕嘗賂仲陽導王爲不軌,帝惑其言。”’竇革《音訓》云:杜牧作杜秋詩,乃云漳王得罪後,秋始被放歸本郡,疑即仲陽也,與此不同,似牧之之誤。《南部新書》云:‘杜仲陽即杜秋也,始爲李錡侍人,錡敗,填宫,亦進帛書,後爲漳王養母。太和中,漳王黜,放歸浙西,續詔令觀院安置,兼加存恤,故杜牧有《杜秋詩》稱於時。’此説與牧之合。按:《舊書·李德裕傳》云:德裕奉詔安排宫人杜仲陽於道觀,與之供給。仲陽者,漳王養母。王得罪,放仲陽於潤州故也。則本牧之説也。《太平廣記》:李錡之擒也,侍婢一人隨之,錡夜自裂衣襟,書己寃,言爲張子所賣,教侍婢曰:‘結之於帶,我死,汝必入内,上必問汝,汝當以是進。’及錡伏法,京城大霧三日,或聞鬼哭。憲宗又於侍婢得帛書,頗疑其寃,敕京兆府葬之。錡宗屬亟居重位,頗以尊豪自奉,聲色之選,冠絶於時。及敗,配掖庭者,曰鄭,曰杜。鄭得幸於憲宗,是生宣皇帝,實爲孝明皇太后;次即杜。杜名秋,建康人也。有寵於穆宗,穆宗即位,以爲皇子漳王傅姆,太和中,漳王得罪國除,詔賜秋歸老故鄉。或云:係帛書即杜秋也。而宫闈事祕,世莫得知。夫秋,女謁也,而能以義申錡之寃,且逮事累朝,用物殫極,及被棄於家,朝饑不給,故名士聞而傷之。按:《南部新書》所云進帛書即謂此。第牧之云‘秋有寵於景陵’,而《廣記》則言‘有寵於穆宗’,且云‘逮事累朝’,是亦所謂宫闈事祕者與?”按:各書所載杜秋娘事,均含混不清,互有矛盾。秋娘放歸實在大和三年,且與漳王獲罪無涉。因宋申錫被誣在大和五年三月,德裕首鎮浙西在長慶二年至大和三年八月,此時申錫事猶未發,故並無德裕賂杜結凑之可能。考德裕再次鎮浙在大和八年十一月,時申錫“謀立漳王”案早已發生。而漳王死於八年,俟德裕到任亦當在八年十二月,是亦無賂杜結湊之可能。且李蟾死於大和七年,王璠、李漢誣德裕事在九年,故《通鑑》不當云“會德裕已離浙西,牒留後李蟾使如詔旨”。對此,傅璇琮《李德裕年譜》中考辨甚詳。此詩繫年,當仍從繆鉞《杜牧詩選》之推斷,定於大和七年春,“牧之奉沈傳師命北渡揚州,聘牛僧孺,往來京口”時。

〔二〕 金陵:今江蘇鎮江。馮集梧注:“至大《金陵志》:唐潤州,亦曰金陵。張氏《行役記》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趙璘《因話録》言李勉初至金陵,於李錡坐上,屢讚招隱寺標致。二事皆在潤州,則唐人謂京口亦曰金陵。杜牧有金陵女秋娘詩,白居易有賜金陵將士敕書,皆京口事也。”

〔三〕 李錡:德宗時爲浙西觀察使、諸道鹽鐵轉運使,刻剥奉上,以邀帝寵;恃恩驁横,蓄兵謀叛。順宗時爲鎮海節度使,罷領鹽鐵轉運。錡雖失利權而得節旄,故反謀亦未發。憲宗元和二年,因違抗詔命,不服調遷,起兵謀反。兵敗後,被械送京師長安腰斬。

〔四〕 籍:没收入官。此謂杜秋娘以罪人眷屬被收入宫中。

〔五〕 景陵:唐憲宗李純墓,在今陝西省乾縣。《唐會要》:“憲宗葬景陵。”又《新唐書·地理志》:“奉先景陵在縣西北二十里金熾山。”

〔六〕 穆宗:憲宗第三子李恒,在位四年(八二〇—八二四)。

〔七〕 傅姆:猶保母。

〔八〕 漳王:李湊,穆宗第六子,文宗弟。《新唐書》卷八二:“懷懿太子湊,少雅裕,有尋矩。長慶元年始王漳,與安王同封。”大和五年黜爲巢縣公。“八年薨,贈齊王。(鄭)注後以罪誅,帝哀湊被讒:死不自明,開成三年追贈。”

〔九〕 鄭注:原爲宦官王守澄親信,因通醫術,被薦之文宗,遂得寵。後與李訓謀除宦官,在“甘露之變”中失敗被殺。用事:當權。

〔一〇〕 丞相:謂宋申錫。

〔一一〕 根:禍根。

序言簡介杜秋娘其人及作詩緣起。



京江水清滑 〔一二〕 ,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一三〕 。老濞即山鑄 〔一四〕 ,後庭千雙眉 〔一五〕 。秋持玉斝醉 〔一六〕 ,與唱《金縷衣》 〔一七〕 。濞即白首叛,秋亦紅淚滋 〔一八〕

〔一二〕 京江:長江流經京口(今江蘇鎮江)城北的一段江面稱京江。

〔一三〕 不勞朱粉施:謂天生麗質,無須塗脂抹粉。《漢武故事》:“諸宫美人,皆自然美麗,不施粉白黛黑。”

〔一四〕 老濞(bì)句:以吴王劉濞就山鑄錢喻指李錡之聚財搜寶。劉濞,漢高祖劉邦之姪,封吴王。《史記·吴王濞列傳》:“吴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爲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景帝三年(前一五四),鼂錯謀削諸侯封地,濞趁機聯合楚、趙等七國兵謀反。景帝遣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擊之,未幾,濞敗亡。濞“白頭舉事”,時年六十二歲,故稱“老濞”。

〔一五〕 後庭:後宫。千雙眉:一作“千蛾眉”,謂侍女之多。

〔一六〕 玉斝(jiǎ)醉:一作“玉斝飲”、“白玉斝”。斝,酒杯。

〔一七〕 金縷衣:原注:“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錡長唱此辭。”

〔一八〕 紅淚滋:喻流淚之多。王嘉《拾遺記》卷七:“(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宫。(谷)習以千金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靈芸聞别父母,歔欷累日,淚下霑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

第一段寫秋娘之美貌及被籍没之概況。



吴江落日渡,灞岸緑楊垂 〔一九〕 。聯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 〔二〇〕 。椒壁懸錦幕 〔二一〕 ,鏡奩蟠蛟螭 〔二二〕 。低鬟認新寵,窈裊復融怡 〔二三〕 。月上白璧門 〔二四〕 ,桂影涼參差 〔二五〕 。金階露新重 〔二六〕 ,閑捻紫簫吹 〔二七〕 。莓苔夾城路 〔二八〕 ,南苑雁初飛 〔二九〕 。紅粉羽林仗 〔三〇〕 ,獨賜辟邪旗 〔三一〕 。歸來煮豹胎 〔三二〕 ,饜飫不能飴 〔三三〕

〔一九〕 吴江兩句:謂秋娘離别京口來至長安。吴江,京口與揚州間之長江,此指京口。灞岸,灞水岸邊。此謂長安。灞水在長安東二十里,源出藍田縣藍田谷中,經長安縣境,西北流入渭河,中流受輞川、劉谷、倒溝谷、輕谷等水,灞橋横跨其上。

〔二〇〕 聯裾兩句:謂李錡姬妾同時籍没入宫,而天子獨鍾情於秋娘。聯裾,猶聯袂(mèi),相偕。裾,衣襟。盼眄(miǎn),眷顧貌。依依,傾慕貌。

〔二一〕 椒壁:猶椒房,漢皇后居所,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温香多子義。《三輔黄圖》引《西京雜記》曰:“温室以椒塗壁。”又云:“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塗,取其温而芬芳也。”又《太平御覽》卷一八五引《漢官儀》云:“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温暖除惡氣也。”此泛指后妃宫室。

〔二二〕 鏡奩(lián):,鏡匣。蛟螭(chī):,龍類。有角曰蛟,無角曰螭。此謂飾有蛟螭狀花紋。

〔二三〕 低鬟兩句:形容秋娘新得寵之容態:髮髻低垂,姿態美好,神情愉悦。窈裊(yǎo niǎo),姿態美好。融怡,愉悦貌。

〔二四〕 白璧門:白玉所飾宫門。

〔二五〕 桂影句:謂桂影錯落,秋風送涼。

〔二六〕 金階:宫中華麗之臺階。

〔二七〕 捻(niǎn):按指。紫簫:原注:“《晉書》:盜開涼州張駿塚,得紫玉簫。”

〔二八〕 莓苔:泛指苔類植物。夾城:《舊唐書·地理志》:“南内曰興慶宫,……宫之西南隅有花萼相輝、勤政務本之樓。”又《玄宗紀》:開元二十年六月,“遣范安及於長安廣(擴充)花蕚樓,築夾城至芙蓉園。”此泛指宫内通道。

〔二九〕 南苑:在長安城東南角曲江之南,即芙蓉園。張禮《游城南記》:“芙蓉園在曲江西南,與杏園皆秦宜春下苑地。園内有池,謂之芙蓉池,唐之南苑也。”

〔三〇〕 紅粉:指姬妾宫女。羽林仗:羽林軍及儀仗隊。《新唐書·百官志》:“左右羽林軍,掌統北衙禁兵,督攝左右廂飛騎儀仗。”

〔三一〕 辟邪旗:畫有辟邪獸之旗。辟邪,獸名。《通典》:“大駕鹵簿衛馬隊,左右廂各二十四隊,從十二旗,第一隊辟邪旗。”

〔三二〕 豹胎:古人以豹胎爲精美食品。

〔三三〕 饜飫(yàn yù):飽。飴(yí):美味之食。此謂並不感到味美。

咸池昇日慶,銅雀分香悲 〔三四〕 。雷音後車遠,事往落花時 〔三五〕 。燕禖得皇子 〔三六〕 ,壯髮緑緌緌 〔三七〕 。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 〔三八〕 。虎睛珠絡褓,金盤犀鎮帷 〔三九〕 。長楊射熊羆,武帳弄啞咿 〔四〇〕 。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 〔四一〕 。嶄嶄整冠珮,侍宴坐瑶池 〔四二〕 。眉宇儼圖畫,神秀射朝輝 〔四三〕

〔三四〕 咸池兩句:喻憲宗逝世,穆宗即位。咸池,神話謂日浴處。《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銅雀,銅雀臺,曹操於建安十五年冬所築,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與金虎臺、冰井臺共稱三臺。分香,陸機《弔魏武帝文序》:“見魏武帝遺令,……曰:吾婕妤妓人,皆著銅爵臺。……汝等時時登銅爵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謂衆妾)無所爲,學作履組賣也。”(《文選》卷六〇)

〔三五〕 雷音兩句:謂秋娘從此不再聽到天子車駕聲,往事如花之凋落,不復開放。雷音,喻帝王車駕聲。司馬相如《長門賦》:“雷隱隱而響起,聲象君之車音。”後車,隨從之車。

〔三六〕 燕禖(méi):猶高禖,媒神,舊時帝王祀以求子。《禮記·月令》: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注曰:“高辛氏之出,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後王以爲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變媒言禖,神之也。”皇子,謂漳王湊。

〔三七〕 壯髮句:謂漳王額髮下垂,頗具帝王之相。壯髮,額前所生之髮。《漢書·趙皇后傳》:“中宫史曹宫御幸孝成皇帝,産子,……曰:我兒,男也,額上有壯髮,類孝元皇帝。”顔師古注曰:“壯髮,當額前侵下而生,今俗呼爲圭頭者是也。”緑緌(ruí)緌,頭髮濃密下垂貌。

〔三八〕 畫堂兩句:謂秋娘受命爲保姆,親自護持教養皇子。畫堂,飾有彩畫之屋,此指皇子住處。《漢書·元后傳》:“甘露三年,生成帝於甲館畫堂。”天人,謂皇子具有非凡之材。《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注引《魏略》曰:“邯鄲淳對其所知,嘆植(曹植)之材,謂之天人。”

〔三九〕 虎睛兩句:謂皇子用品華貴:小兒包被以如虎睛之珠穿綫絡裹,住室以金綫盤成之犀角爲鎮帷。褓,襁褓。鎮帷,墜住帷帳勿使飄動之物。

〔四〇〕 長楊兩句:謂穆宗喜愛漳王,遊獵時帶在身邊,常在武帳中逗弄他。長楊,長楊宫,在今陝西省周至縣。《三輔黄圖》卷一:“長楊宫,在今周至縣東三十里,本秦舊宫,至漢修飾之以備行幸,宫中有垂楊數畝,因爲宫名,門曰射熊觀,秦、漢遊獵之所。”武帳,帝王坐息之處,帳中設置兵器衛護。啞咿,小兒學語聲。

〔四一〕 漸拋兩句:謂漳王日漸長大,不再騎竹爲戲,而具鬬雞之能。《新唐書·王勃傳》:“沛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時諸王鬭雞,勃戲爲文檄英王雞。”劇,一作“戲”。

〔四二〕 嶄嶄兩句:謂漳王穿戴整齊,陪侍母后宴飲。嶄嶄,冠冕高聳貌。瑶池,神話中西王母居處。《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觴西王母於瑶池之上。”

〔四三〕 眉宇兩句:謂漳王面容美好,神采焕發。儼,儼然。

第二段寫秋娘入宫得寵及爲漳王傅姆。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四四〕 。王幽茅土削 〔四五〕 ,秋放故鄉歸。觚稜拂斗極 〔四六〕 ,迴首尚遲遲 〔四七〕 。四朝三十載 〔四八〕 ,似夢復疑非。潼關識舊吏 〔四九〕 ,吏髮已如絲 〔五〇〕 。却唤吴江渡,舟人那得知。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 〔五一〕 。清血灑不盡 〔五二〕 ,仰天知問誰?寒衣一匹素 〔五三〕 ,夜借鄰人機。

〔四四〕 一尺兩句:以漢武帝時江充陷害戾太子事喻指鄭注之誣害漳王湊。據《漢書·江充傳》:充以告發趙王太子丹姦亂而得武帝信任,一時威震京師。“後上幸甘泉,疾病。充見上年老,恐晏駕後爲太子所誅,因是爲姦,奏言上疾祟在巫蠱。於是上以充爲使者治巫蠱。充將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蠱,及夜祠,視鬼染污,令有處,輒收捕驗治,燒鐵鉗灼,强服之。民轉相誣以巫蠱,吏輒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後數萬人。是時,上春秋高,疑左右皆爲蠱祝詛,有與亡,莫敢訟其寃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蠱氣,先治後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蠱於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懼不能自明,收充,自臨斬之。……太子由是遂敗。……後武帝知充有詐,夷充三族。”又《資治通鑑》卷二四四:“上弟湊賢,有人望,(鄭)注令神策都虞候豆盧著誣告申錫謀立漳王。戊戌,守澄奏之,上以爲信然,甚怒。”注曰:“漳王固上之所忌,因其所忌而讒間之,此宋申錫之所以不免於罪也。”

〔四五〕 王幽句:謂漳王被幽禁,削去封爵。茅土,指封爵。《資治通鑑》卷二四五:文宗大和五年(八三一)三月“癸卯,貶漳王湊爲巢縣公,申錫爲開州司馬。……九年正月乙卯,巢公湊薨,追贈齊王。”

〔四六〕 觚(ɡū)稜:殿堂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班固《西都賦》:“設璧門之鳳闕,上觚稜而棲金爵(雀)。”王觀國《學林》:“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謂之觚稜。《西都賦》云云,蓋謂以銅鐵爲鳳雀,安於闕角瓦脊之上。”拂:拂拭。此謂連接。斗極:北斗星和北極星,此泛指星辰。

〔四七〕 遲遲:徐行貌。

〔四八〕 四朝句:秋娘於憲宗元和二年(八〇七)籍没入宫,復歷穆宗、敬宗、文宗三朝,至大和五年(八三一)放歸,前後凡二十五年,此言“三十載”者,乃取其整數。

〔四九〕 潼關句:以漢終軍重過潼關喻秋娘由入宫原路返回故鄉。《漢書·終軍傳》:終軍“字子雲,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十八,選爲博士弟子”。“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爲?’吏曰:‘爲復傳,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軍爲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潼關,古桃林塞,置於後漢,在今陝西省潼關縣東南,關城險峻,下臨黄河,東扼長安,歷來是軍事要地。《通典》:“潼關,本名衝關。河自龍門南流,衝激華山,故以爲名。”

〔五〇〕 如絲:謂髮白如絲。

〔五一〕 茂苑: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之别稱,左思《吴都賦》:“帶朝夕之濬池,佩長洲之茂苑。”此借指秋娘故鄉京口。草菲菲:草盛貌。

〔五二〕 清血:猶清淚。《文選·李陵〈答蘇武書〉》注:“血即淚也。飲血,謂飲泣也。”

〔五三〕 素:白絹。

第三段寫漳王得罪,秋娘放歸,晚境淒涼。



我昨金陵過,聞之爲歔欷 〔五四〕 。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夏姬滅兩國,逃作巫臣姬 〔五五〕 。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五六〕 。織室魏豹俘,作漢太平基 〔五七〕 。誤置代籍中,兩朝尊母儀 〔五八〕 。光武紹高祖,本係生唐兒 〔五九〕 。珊瑚破高齊,作婢舂黄糜 〔六〇〕 。蕭后去揚州,突厥爲閼氏 〔六一〕

〔五四〕 歔欷(xū xī):哀嘆。

〔五五〕 夏姬兩句:據《左傳》宣公九年、十年及成公二年載,夏姬爲鄭穆公女,陳大夫御叔妻,夏徵舒之母,與陳靈公、孔寧、儀行父私通。徵舒殺靈公。楚莊王伐陳,殺徵舒,滅陳,以爲楚縣,後又恢復陳國。莊王以夏姬賜予連尹襄老。楚晉邲之戰中,襄老戰死,夏姬回鄭。楚大夫巫臣聘夏姬,乘出使之機,攜姬奔晉。此謂夏姬滅兩國,恐係誇張之辭。實則陳國幾滅於楚,陳靈公及其子爲此而死,而楚國君臣三人(楚莊王原欲娶夏姬,爲巫臣所阻)受其影響。

〔五六〕 西子兩句:謂西施使吴王夫差荒淫誤國後,隨范蠡乘一葉扁舟泛遊五湖,飄然而去。按:據史書記載,范蠡功成引退,泛舟五湖,並無偕西施同遊事。《史記·貨殖列傳》: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爲鴟夷子皮,之陶,爲朱公。”楊慎《升庵全集》卷六八:“世傳西施隨范蠡去,不見所出,只因杜牧‘一舸隨鴟夷’之句而附會也。《墨子》曰:‘西施之沈,其美也。’墨子去吴越之世甚近,所書得其真。《修文御覽》引《吴越春秋·逸篇》云:‘吴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此正與《墨子》合。蓋吴既滅,越沈西施於江。浮,沉也,反言耳;隨鴟夷者,子胥之譖死,西施有力焉。胥死,盛以鴟夷。今沈西施,所以報子胥之忠,故云隨鴟夷以終。范蠡去越,亦號鴟夷子皮,杜牧遂以子胥鴟夷爲范蠡之鴟夷,乃影撰此事,以墮後人於疑網也。”俞弁《逸老堂詩話》:“古人文辭中往往談及西子事,而其説不一。《吴越春秋》云:‘吴亡,西子被殺。’則西子之在當時,固已死矣。宋之問詩:‘一朝還舊都,靚粧尋若耶。鳥驚入松網,魚畏沈荷花。’則西子復還會稽矣。杜牧之詩:‘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則西子甘心隨范蠡矣。及觀東坡《范蠡》詩:‘誰遣姑蘇有麋鹿,更憐夫子得西施。’則又爲蠡竊西子而去矣。予按《墨子·親士篇》曰:‘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之終,不見於史傳,古今咸謂其從范蠡五湖之遊,今乃知其終於沈,可以爲西子浣千古之寃矣。墨子,春秋末人,其所言當可信。”舸(ɡě),船。鴟(chī)夷,原爲盛酒之革囊,伍子胥死,吴王夫差“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史記·伍子胥列傳》)。范蠡引退後,自號鴟夷子皮。

〔五七〕 織室兩句:《史記·外戚世家》:“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爲郡,而薄姬輸織室。……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内後宫,……一幸生男,是爲代王。”代王後爲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一七九—前一五七),奉行黄老無爲政策,使社會生産得以恢復發展,國家安定,爲漢朝保持長期繁榮隱定局面奠定基礎。魏豹,原爲魏後,項羽破秦,立爲魏王。後從劉邦擊楚,叛漢,爲韓信虜歸,復令爲漢守滎陽,終爲其部下所殺。

〔五八〕 誤置兩句:《史記·外戚世家》:“吕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及代王立爲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爲太子。立竇姬爲皇后,女嫖爲長公主。”文帝死,景帝即位,尊竇皇后爲皇太后。景帝死,武帝即位,尊爲太皇太后。兩朝,謂文、景兩朝。母儀,爲人母之典範。

〔五九〕 光武兩句:謂東漢光武帝繼承漢業,其先世却爲侍婢唐兒所生。光武帝劉秀,東漢開國皇帝,在位三十三年(二五—五七)。《後漢書·光武帝紀》:“帝,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又《史記·五宗世家》:“長沙定王發,發之母唐姬,故程姬侍者。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願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上醉不知,以爲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覺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命曰發。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爲長沙王。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

〔六〇〕 珊瑚兩句:謂馮小憐使高齊破滅,最後却成爲舂米奴婢。珊瑚,馮集梧注:“按:珊瑚自即謂馮小憐,然未見,俟再考。”《北史·馮淑妃傳》:“妃名小憐,後主惑之。後主至長安,及遇害,以妃賜代王達,甚嬖之。達妃爲淑妃所譖,幾致於死。隋文帝將賜達妃兄李詢,令著布裙配舂,詢母逼令自殺。”又《臨漢隱居詩話》:“杜牧好用故事,仍於事中復使事,若‘虞卿雙璧截肪鮮’是也。亦有趁韻而撰造非事實者,若‘珊瑚破高齊,作婢舂黄糜’是也。李詢得珊瑚,其母令衣青衣而舂,初無‘糜’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引)

〔六一〕 蕭后兩句:《隋書·蕭后傳》:“煬帝嗣位,立爲皇后。帝每游幸,后未嘗不從,及幸江都,宇文氏之亂,隨軍至聊城,化及敗,没於竇建德。突厥處羅可汗遣使迎后於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於虜廷。”閼氏(yān zhī),原爲匈奴王后之稱,此謂突厥王后。

女子固不定 〔六二〕 ,士林亦難期 〔六三〕 。射鈎後呼父 〔六四〕 ,釣翁王者師 〔六五〕 。無國要孟子 〔六六〕 ,有人毁仲尼 〔六七〕 。秦因逐客令,柄歸丞相斯 〔六八〕 。安知魏齊首,見斷簀中屍 〔六九〕 。給喪蹷張輩,廊廟冠峩危 〔七〇〕 。珥貂七葉貴,何妨我虜支 〔七一〕 。蘇武却生返 〔七二〕 ,鄧通終死饑 〔七三〕

〔六二〕 不定:謂命運變化不定。

〔六三〕 士林:文士薈萃之所,此謂士大夫輩。期:預料。

〔六四〕 射鈎句:謂管仲曾箭中齊桓公衣帶鈎,而桓公仍任之爲相,以其爲仲父。《史記·齊世家》:“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羣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衞女也,有寵於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别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鈎。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爲桓公。桓公之中鈎,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温車中馳行,亦有高、國内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魯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乃詳爲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爲大夫,任政。”父,仲父,父之次弟。《戰國策·齊六》:“周文王得吕尚以爲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爲仲父。”

〔六五〕 釣翁句:《史記·齊世家》:“吕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説,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爲師。”

〔六六〕 無國句:謂諸侯國皆不願采納孟子之學説主張。要,通“邀”。《史記·孟子列傳》:“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爲迂遠而闊於事情。……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六七〕 有人句:謂孔子雖賢,猶有人加以毁謗。《論語·子張》:“叔孫武叔毁仲尼。子貢曰:‘無以爲也,仲尼不可毁也。’”

〔六八〕 秦因兩句:《史記·李斯列傳》:秦王拜李斯爲客卿,“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爲其主游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諫逐客書,秦王遂“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餘年,竟并天下,尊爲皇帝,以斯爲丞相。”

〔六九〕 安知兩句:《史記·范雎列傳》:雎係魏人,事魏中大夫須賈。“須賈爲魏昭王使於齊,范雎從。留數月,未得報。齊襄王聞雎辯口,乃使人賜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辭謝不敢受。須賈知之,大怒,以爲雎持魏國陰事告齊,故得此饋,令雎受其牛酒,還其金。既歸,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諸公子,曰魏齊。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雎詳死,即卷以簀,置廁中。賓客飲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雎從簀中謂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魏齊醉,曰:‘可矣。’范雎得出。”後范雎至秦,説秦昭王,大受信用,因爲秦相。遂逼迫魏“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魏齊出亡,自剄於趙。“趙王聞之,卒取其頭予秦。”簀(zé),竹席。

〔七〇〕 給(jǐ)喪兩句:《史記·周勃世家》:“絳侯周勃者,沛人也。……勃以織薄曲爲生,常爲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强。”後從劉邦起兵,因戰功封絳侯,文帝時爲右丞相。給喪,爲人辦喪事。蹷(juē)張,以脚踏弩,使之張開。《史記·申屠嘉列傳》:“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張從高祖擊項籍,遷爲隊率。”文帝時封關内侯,後爲丞相。《集解》引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脚踏、强弩張之。”廊廟,舊時帝王與朝臣議論政事的地方,因指代朝廷。《戰國策·秦策》:“謀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冠峩危,峨冠博帶,大官之服飾。峩危,高貌。

〔七一〕 珥(ěr)貂兩句:謂子孫七朝顯貴,又何妨其爲胡虜後裔?《漢書·金日磾傳贊》曰:“金日磾夷狄亡國,羈虜漢庭,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後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珥貂,插戴貂尾。漢侍中之冠佩貂尾以爲飾。珥,插戴。七葉,謂武帝、昭、宣、元、成、哀及平帝七朝。我,一作“戎”。虜支,少數民族之宗支。虜,對少數民族之蔑稱。

〔七二〕 蘇武句:《漢書·蘇武傳》:天漢元年(前一〇〇),蘇武以中郎將使持節出使匈奴,爲匈奴拘押,“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飲食。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儲)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武留匈奴凡十九載,昭帝即位後始歸。及還,鬚髮盡白。

〔七三〕 鄧通句:謂鄧通爲文帝幸臣,擁有銅山之富,最終竟死於饑餓。《史記·佞幸列傳》:文帝賞賜通巨萬以十數,官至上大夫。“上使善相者相通,曰‘當餓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於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景帝立,罷免鄧通,籍没其家。通“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主張既難測 〔七四〕 ,翻覆亦其宜 〔七五〕 。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 〔七六〕 ?指何爲而捉 〔七七〕 ,足何爲而馳?耳何爲而聽,目何爲而窺?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怡 〔七八〕

〔七四〕 主張:主宰。《莊子·天運》:“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

〔七五〕 翻覆:謂人事變化無常。

〔七六〕 之:往。

〔七七〕 捉:握。

〔七八〕 聊:姑且。怡:怡悦性情。

第四段由秋娘坎坷遭遇聯想到古往今來的一些著名歷史人物的不同命運,慨嘆世事之多變,禍福之無常。

此詩凡一百十二句,五百六十字,爲《樊川詩集》中最長篇什。詩之前半叙事,其叙秋娘事蹟,運以典型場景和對比手法,異常生動。詩之後半,發而爲議論,直接表達其對不幸女子之同情和對現實政治之不滿。結尾部分,則運用屈原《天問》筆法,起了深化主題的作用。然全詩議論部分篇幅過多,又一味堆砌典故,頗嫌直露而寡情韻,且最終流露了人生無常的消極情緒。故吴喬《圍爐詩話》卷三云:“《杜秋詩》至‘我昨過金陵,聞之爲欷歔’,詩意已足,以後引夏姬、西子等,則十紙難竟,又有‘指何爲而捉’等,是豈雅人深致?不及《琵琶行》多矣。”賀貽孫《詩筏》曰:“杜牧之作《杜秋娘》五言長篇,當時膾炙人口。……余謂牧之自有佳處,此詩藉秋娘以嘆貴賤盛衰之倚伏,雖亦感慨淋漓,然終嫌其語意太盡。”又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曰:“昔人多稱其《杜秋詩》,今觀之,真如暴漲奔川,略少渟泓澄澈。”然杜詩當時確曾傳誦一時。如張祜《讀池州杜員外〈杜秋娘詩〉》:“年少多情杜牧之,風流仍作杜秋詩。可知不是長門閉,也得相如第一詞。”又如李商隱《贈司勳杜十三員外》:“杜牧司勳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前身應是梁江總,名總還曾字總持。心鐵已從干鏌利,鬢絲休歎雪霜垂。漢江遠弔西江水,羊祜韋丹盡有碑。”